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通專結合,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體系建設

侯靜

2020年06月09日08:0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通專結合,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體系建設

【教育探索】

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亟待加強

目前,我國社工人才教育的培育發展機制已經基本建立。2019年度累計有53.3萬人取得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証書。

在此次抗疫過程中,我國社會工作者在疫情期間開通心理服務熱線,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咨詢和情緒輔導。同時,社會工作者在疫情期間還為社區獨居老人、長期患病者、殘疾人等提供了日常照料。由此可見,社會工作者在應對突發疫情時發揮著專業性和服務性並重的作用。

然而,長期以來,社會工作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許多社會工作者還缺乏心理干預、公共衛生等相關的知識和能力,應對和化解危機事件的能力還顯不足,為弱勢群體提供心理輔導、情緒調節和社會支持等方面幫助的專業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二是社會工作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脫節,社會工作教育培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還有一部分沒有輸送到社會工作的對口單位。三是中國社會工作還沒有得到一些地方政府和社會的充分認可,社會工作者的待遇還很低,從而導致社工人才的流失。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如何培養通才和專才相結合的各級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成為社會工作教育和培養值得思考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構建通專結合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社會工作的人才隊伍存在培養和發揮作用相脫節的情況:一方面,社工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進入到對口單位提供專業服務,另一方面,在社會工作基層服務的社區工作者等一線社工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習和訓練。因此,需要建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性的人才隊伍。

一是建立社工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生人才培養體系。對於社工專業本科生,側重社工專業基礎知識、相關知識技能以及社工基本態度的培養,主要培養方向是為社區、學校、公益組織等輸入一線社工或從事其他相關行業的通才。對於社工專業碩士來說,更注重加強他們把社工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的能力,加強他們社工相關知識技能的培養,包括心理咨詢知識技能、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等的培養,為社會的發展輸送真正熱愛社工職業的社工專門人才。

二是加強在職一線社工的專業培訓。目前,許多工作在基層社區的社區工作者本身並不是社工專業畢業,在社區工作時主要從事一些居民日常生活的安置和處理,還難以開展社會工作的專業活動、心理輔導等專業性的工作。因此,在高校建立有規模、水平高的社工培訓基地,開辦非全日制社工培訓班,招收更多的在職人員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和碩士學位,為基層一線社工提供規范化、專業化的在職培訓渠道,提升基層社區工作者和一線社工的理論水平,把社會工作實踐檢驗和理論相結合,提高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

建造與實踐結合的社工教育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工作者在社會發展和應對突發事件中的專業性,應建造理論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一是豐富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應增強社會工作本科生和研究生對人的生命發展過程和各階段心理特點的認識,要豐富社會工作相關知識領域,擴展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公共衛生學等學科領域的知識素養,系統掌握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理論、方法和技巧,培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從而增強應對社會需求和突發事件的專業能力,充分發揮社工服務的專業性。要採取知識學習和案例分析的討論式教學方式,以及課堂教學和課堂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加強社會工作的實踐教學。社會工作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社會工作的實踐能力是社會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會工作本科生和社工專業碩士的專業實習時間,把他們安排在社工專業對口的單位包括學校、社區、公益組織等進行社工實踐。通過切身感受而不是說教來培養他們對社會工作職業的興趣和熱愛。因而,社會工作的實踐教學一方面增強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社工實踐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

建立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良性循環

社會工作在當下的中國社會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和重視,整個社會要大力扭轉現狀。一是在社會工作教育教學體系中,培養社工專業素養高、滿足社會需求、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強的專業社工人才﹔二是使他們在社工實踐工作中作出對社會發展重要的成績,讓社會和政府認識到社工的價值,進一步提高社工的工資待遇,為他們更好地工作提供物質和生活基礎,從而形成社工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良性循環。

社會工作人才的教育培養,貫穿社會工作專業本科教育、社工專業碩士培養以及非全日制社區工作者培訓的不同教育階段,是構建通才和專才相結合的培養體系。要通過高水平的社會工作教學體系培養高質量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要通過專業實習讓社工專業學生充分了解社工職業的特點,感受到社工職業的價值,真正願意從事社工工作﹔要通過為弱勢群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支持,得到大眾對社會工作的重視和認可,提高社工待遇,從而使更多的社工專業學生願意從事該項職業。這樣,就可能為社區、學校、公益組織輸送更多社工專業人才,形成社會需要和社工人才輸送的良性循環。

(作者:侯靜,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副教授)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