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社工專業人才培養要以能力為本

張會平

2020年06月09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社工專業人才培養要以能力為本

【知與行】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統籌協作、密切配合,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組織動員效能得到了充分彰顯。

社會工作,專業支撐基層社區防控第一線

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也是對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驗。疫情防控是一場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人民戰爭,基層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社會工作機構所代表的社會力量介入顯現了獨特優勢。

實踐表明,整體抗疫的確需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願者面向社區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這是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的體現:

首先,社工機構長期扎根基層,主動回應群眾需要。此次疫情突然增大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湖北的社會工作樞紐型組織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及時主動了解居民需求,協助街道和社區開展防疫防控工作。通過整合跨地域的心理咨詢師、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等專業隊伍,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志願服務群,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助社區和方艙醫院做好疫情科普、患者心理疏導以及家屬安撫等工作。

其次,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是幫助困難群眾,維護社會正義。疫情期間,各類社工機構秉持著助人自助和社會公平的價值觀,快速識別所服務社區的脆弱人群及其迫切需要,推動社會工作者深度參與貧困人口和受疫情影響嚴重人群的救助幫扶。從關注個體到關注家庭,從關注基本需求到關注發展需求,及時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服務。

再次,社會工作者利用新技術創新工作形式,提供科學、規范並有溫度的專業服務。疫情初期,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發布了《社會工作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實務指引》,為廣大社會工作者參與疫情防控提供了專業指導,同時還為疫情防控中的老年人、殘障人士及其家庭編寫了服務指南。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民政部4月7日制定了《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方案》,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到社區專業服務隊伍中來,通過互聯網平台提供社會心理服務,深化了基層社會治理。

社會工作面對更高要求

隨著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發生的新變化,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社會工作者面對更高更新壓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需要著力協助基層社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堅持開展針對受疫情影響嚴重人群的精准識別、社會救助和社會服務。對新冠肺炎康復者及其家屬、因新冠肺炎死亡者家屬和受疫情影響出現身心問題的家庭進行定期訪問、早期篩查並在適當時機提供陪伴支持和創傷后干預服務。

第二,助力城鄉復工復產有序進行。協助農村社區科學防疫,搭建電子平台,暢通農產品營銷渠道。幫助城市社區做好流動人員的信息平台,通過在線培訓提高流動人員防護能力,拓寬就業渠道,提供流動人員子女的支持性服務。為停學不停課期間的困難家庭學生鏈接必要資源,建立遭受家暴兒童的響應機制和服務體系。

第三,彌合社會裂痕,重建社區韌性。經歷過此次疫情,社區居民對社區共同體的認識得到增強。要利用微信平台,激發社區居民和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熱情並持續發力。增強社群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社區應對危機的韌性。

培養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發揮社會工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專業優勢,助力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新要求,需要及時總結社會工作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專業服務和創新實踐,並在未來國家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中認可社會工作的專業地位,與其他專業人員共同組建應急管理的跨專業綜合服務隊伍。不可否認,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在參與基層社區防疫過程中也呈現出一些問題亟待改善。比如,總體參與規模較小,危機應對知識准備不足,跨專業合作能力較弱,國際社區防疫服務較為零散等。

社會工作者是基層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資源,高等學校未來應著力從以下方面加強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其一,社區工作的復雜性要求社會工作者必須深耕基層,具備准確把握群眾需求並及時解決群眾難題的能力,協助社區提升抗擊疫情的整體韌性。疫情后期的群眾需求對高等教育機構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高等學校須科學定位社會工作的實踐主戰場,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鮮活實踐中培養人才。隻有不斷展現社工專業價值和服務能力,才能贏得廣泛基礎。

其二,疫情后期基層社區中群眾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跨學科團隊合作,社會工作者與其他參與主體如何及時對接、有效溝通、各司其職並聯動發揮最大效用是需要突破的難點,也是培養社會工作者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結合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和最新趨勢,社工專業人才的問題解決能力須高等教育機構盡快轉變傳統的教學和師生互動模式,創設真實情境中融合不同學科學生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

其三,社區本身的多樣性也需要具備面向國際社區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因而,社會工作者的文化敏感性和國際服務能力將充分展示和提升中國抗擊疫情的國際形象。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恢復重建時間較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學習和追趕西方。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實踐表明,國際社會也需要輸入中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經驗。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大力培養具備國際視野,並能服務國際社群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作者:張會平,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