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7日08:13 來源:經濟日報
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自古以來,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就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我國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通過構建群防群治、借力先進技術等一系列措施,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筑起牢固防線。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大自然排山倒海的磅礡偉力面前,我們能做些什麼?如何構建科學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災害頻發——
我國的基本國情
我國自然災害主要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災害種類很多。除現代火山活動外,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類型均在我國發生過。
——災害分布地域廣。我國32個省區市均受自然災害影響,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災害的高風險區。
——災害發生頻率高。區域性洪澇、干旱年年有,東南沿海地區平均每年有7個台風登陸,大陸地震佔全球陸地破壞性地震的三分之一。
——自然災害損失重。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每年約有3億人次受災。
——災害風險高。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高溫、洪澇、干旱風險進一步加劇,地質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
在經濟全球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密度增加的今天,各種災害風險相互交織、疊加,使得我國面臨更加復雜的自然災害嚴峻形勢和挑戰,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然而,面對變化無常的各種自然災害,我們不能一味懼怕、退縮,應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凡突發性重大災害或事件,都有孕育、暴發、蔓延、平息的過程,盡管災害成因、孕發機制、蔓延方式與應對措施各有不同,但均需要在風險防范、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救援安置等各個環節全力以赴,因勢利導,適時調整應對策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原所長程曉陶認為。
實際上,我國近年來在強化災害風險綜合防范,加強自然災害預案體系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不斷推進、能力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然災害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佔GDP比重與近5年均值相比,分別下降25%、57%和24%。全國因自然災害死亡失蹤人數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均7200余人,降至2019年的1000人以下。
預警預防——
筑牢安全“防火牆”
這幾天,江西萍鄉市陰雨連連,白竺鄉大豐村災害信息員蘭海軍騎著摩托車,拿著大喇叭,行駛在村間的公路上,開始了忙碌的工作——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災情,及時預警。去年7月9日,該村遭遇暴雨引發洪災,正是他發現了國道垮塌並立即設置路障,才避免了進一步損失。
類似案例並不少見。與其說是“幸運”,倒不如說是災害預警工作做得及時到位。在我國,活躍著一支70余萬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他們奔波在風雨一線,為災害預警作著積極貢獻。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累計接收自然災害災情8.2萬條,與近5年均值相比增加23.4%,災情報送數量和質量均有提升,為應急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介紹說,近年來,應急管理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災害監測站網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強化災害風險的會商研判機制,定期研判災害的發展趨勢,評估災害風險。在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我國全面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摸清隱患底數,開展全面整治﹔建立健全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通過各種途徑把災害預警的信息發送到戶到人,並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的准確性、時效性和公共覆蓋面,切實解決“最后一公裡”問題。
“比如,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不斷拓展,已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可在10分鐘內覆蓋86%的老百姓。”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王亞偉指出。
與此同時,各地積極加強災害預防能力。元龍畬族社區地處江西贛州市大余縣,由於海拔低,三面環河,洪澇災害易發多發。為此,當地政府沿章江河修建了防洪堤,還新建了貫穿全村的三大水渠,解決防外澇、排水、灌溉、防內澇的“內外憂”隱患。
在新疆、西藏、雲南,一棟棟安全又別具民族特色的抗震房替代了傳統土坯房,使得農村抗震設防水平大幅提升……
高效救災——
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019年3月15日,山西臨汾市鄉寧縣棗嶺鄉衛生院北側發生山體滑坡,當地消防指戰員第一時間趕至現場。“鏟車、挖掘機行進速度慢,為開辟出一條救援通道,我們隻能用手挖出一條‘生命通道’。”山西省運城市消防救援支隊的鄧焜說。
經過138小時連續奮戰,524名消防指戰員爭分奪秒轉移、疏散周邊群眾900余人,搜救33人。
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巨大等特點。災害一旦發生,必須快速有效開展救災工作。為全面提高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有效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018年10月,按照黨中央改革部署,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本著“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一支全新的人民隊伍踏上征程。
在抗擊台風“利奇馬”、救援壽光水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行動中,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動擔當作為,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對標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職能定位,面對“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從救援理念、職能、能力、裝備、方式、機制6個方面推動隊伍轉型升級,承擔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成為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力量。
此外,在今年的防災減災周中,各地各有關部門通過網絡公開課、新媒體直播、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公眾積極普及各類災害事故知識和防范應對基本技能。
其中,四川組織“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省內10余家科教場館、體驗基地開展線上參觀,打造四川省立體式、區域化、情境化應急科普教育基地群﹔江西開展地震VR體驗項目進社區和贛江兩岸燈光秀活動,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升市民防災減災意識﹔河南通過網絡授課等方式對行政村(社區)負責人及管理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面對災害,我國上下一直竭盡所能將損失降至最低。(記者 常 理 曾詩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