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工匠精神創新勞動教育模式

彭維鋒

2020年04月28日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工匠精神創新勞動教育模式

【知與行】

以工匠精神為抓手,切實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的重要舉措。隨著學校特別是相關行業院校“勞模工匠進校園”工作的不斷推進,以工匠精神創新開拓新時代勞動教育重在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勞模工匠進校園”為載體,以課程設置為中心,將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一方面,進一步擴大“勞模工匠進校園”的廣度和寬度,靈活運用勞模工匠講師親身講述的授課方式,用鮮活的勞模工匠故事融入學生情感世界。在重點做好進入職業院校的同時,要積極推動勞模工匠進入中小學、高校和科研院所,實現各級學校“工匠精神進校園”全覆蓋。構建學校與勞模工匠長期聯系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工匠精神進校園”的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工匠精神進校園”的深度和厚度,引導學生心智成長。作為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的專業教師,在做好工匠精神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學生年齡特點、專業特色和接受心理,靈活運用集中講授、分組討論、心得分享等授課方法,點燃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向往,增強學生勞動能力培養。同時,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堂之上,要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課堂之外,要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傳播方式如微視頻、公開課以及靈活多樣的互動交流、活動和比賽,構建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學習共同體。

第二,以勞模工匠工作室為依托,以勞模工匠團隊為支撐,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平台。根據全國總工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的意見》,到2020年,各級創新工作室創建總數將超過10萬家,全國示范性創新工作室總數達到300家,形成以全國示范性創新工作室為引領、以省市級創新工作室為中堅,基層創新工作室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可以說,這些既具有較大數量又具備較高質量、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規范性的勞模工匠工作室,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實踐基地,是強化學生勞動體驗、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的重要實踐平台,也契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要求。由此,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導向,要以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為依托,充分利用全國的勞模工匠工作室資源,開辟“第二課堂”,為各級各類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提供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勞模工匠工作室的動手實踐中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培育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提升勞動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

第三,以勞模工匠選樹為契機,以弘揚工匠精神為手段,傳播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校園之內,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特別是精心打造校園氛圍,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景觀熏陶人,融入校園生活培養人,融入校園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園制度規范人。精心設計主題性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建設勞模工匠文化“場景圈”,讓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環境中。系統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在充分利用櫥窗、海報、標語、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同時,更要精心打造網絡、App、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全媒體傳播弘揚工匠精神。校園之外,應以勞模工匠選樹為契機,創新探索弘揚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勞模和工匠人才為學習榜樣,唱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主旋律,涵養勞模文化、工匠文化,厚植奮斗理念和勞動情懷,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勞模工匠、愛護勞模工匠、學習勞模工匠、爭當勞模工匠的良好風尚和社會氛圍,從而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內部和細部,融入學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過程。

不斷探索以工匠精神加強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才能使其成為勞動教育的內在支撐、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載體、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有利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作者:彭維鋒,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中國工人歷史與現狀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