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在抗擊疫情中彰顯道德人格魅力

晏輝

2020年03月23日08: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抗擊疫情中彰顯道德人格魅力

  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所呈現出的“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和倫理精神,它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何以是優越的制度,中國共產黨人何以是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和豐富實踐智慧的決策者、領導者和實踐者,中華民族何以是具有集體意志和犧牲精神的民族。美德倫理學作為面向生活世界的實踐哲學,必須發掘偉大民族和強大國家之健全道德人格的原始發生及其運行的內在邏輯,指明這一道德人格發揮作用的方式。

  道德人格的內在結構及其實踐環境

  在日常語言中,“格”是法式、格調、格局、格式、格律、秩序,規定了事物的存在限度。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則是人用以規定他物和自身的樣式與限度的概念。作為一個名詞,它是描述性的,對人以外的他物的描述通常是事實性描述,而對人本身的描述則既是事實性的又是規范性的﹔作為一個動詞,“格”則是交往、沉思、推究之意。而推究至人本身,便是人格,即人成為其自身的基礎,它是人之“是其所是的東西”。人格既是追問和成就人本身的過程,又是它所成就的人本身。若要保証這種追問和生成得以實現,個體就必須在不同的語境下保持自我同一性,借以實現正確思考和正確行動,否則便無法實現自我目的。但在其觀念和行動涉及他者利益時,還要保証自己的考慮是善良的,自己的行動是正當的,而實現知行正當性的基礎就是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保証了個體以人的方式思考,並以人的方式成就其自身,“成人”不僅是一個自然時間意義上的生命概念,也不僅是社會時間角度下的生命周期范疇,更是一個實踐范疇,即成為人,通過其自我同一性成就其自己為人。道德人格還構成了集體行動的邏輯,隻有完成不同個體間的相互承認、相互尊重,才能實現自我的尊嚴﹔隻有把利己的動機、個人的意志限制在合理范圍內,將公共意志作為核心力量,一個集體的行動才會發生﹔隻有共同承認並踐行公共道德規范,才能實現集體行動,創造並共享公共善﹔隻有通過同情、移情實現同感共情,才能實現主體間的共同感和共通感,獲得認同感。基於此,道德人格就絕不是某種能力的單獨養成和運用,而是多種能力的相互影響、相互嵌入,從而成為一個立體的能力體系。

  構成道德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信、知、情、意。而一個現實的道德選擇和道德行動正是這四個要素的綜合運用。道德人格依照其自身的內在邏輯組成了一個自我關聯的有機結構:道德信念、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以及在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道德選擇和道德行動。

  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人並不天然具有德性,所具有的只是接受道德教化的潛質,人的德性既不出於自然也不反乎自然。即是說,道德人格形成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也在特定的歷史場域下實現和表現。道德人格與歷史場域具有時間在先和邏輯在先兩種情形,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及其運行方式決定了什麼樣的道德人格,這便是時間在先的情形﹔而道德人格一經生成便又反身嵌入到社會結構及其運行之中,面對道德困境,解決道德難題,這便是邏輯在先的情形。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態下,道德人格體現為平穩的狀態,有著邊界相對清晰的信念、認知、情感、意志和行動,表現為具有領域性、層次性的道德形態,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道德人格既是一種邏輯上在先、潛在的能力體系,又是一種現實的可行能力結構。這樣一種優良品質,使道德人格在日常狀態下,能以平穩的形式發揮著支持和支撐的作用﹔而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樣的例外狀態中,也能激發人們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定信念、飽滿激情、頑強意志和義無反顧的道德行動,促成真正的集體行動,彰顯出道德人格之無窮的魅力。

  在危機面前彰顯道德人格魅力

  道德信念一般是指人們通過對道德規范的遵守和認同,在自身道德情感的驅動下,在履行某種道德義務過程中迸發出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為了戰勝疫情、挽救生命、恢復秩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進行著一場氣壯山河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表現出了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嚴謹求實的專業素養、敢於犧牲的奉獻精神。這是道德信念內在本質的充分激揚,有力彰顯了道德人格的魅力。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樣的例外狀態中所體現出的道德信念是個體、集體和國家為戰勝重大災情而恪盡職守、勇於擔當、不怕犧牲、拯救生命的可行能力和優良品質,它指向的是社會的良序狀態。疫情暴發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表現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定信念和信心,這是政黨的倫理精神,它從精神的高度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倫理精神也激勵著各個領域的人們積極參與抗擊疫情。如,科研隊伍和科研機構表現出了努力探索科學理論、大膽進行臨床實驗、全力研發有效藥物的堅定信念和信心,醫護人員展現出奮戰一線、崇尚生命、風險救護、連續作戰、共渡難關的堅定信念和信心等。信念是方向,也是動力,更是力量。

  道德認知乃是行為主體對自己之行為規范的了解、理解和把握,是對正當行動的發展趨勢的正確理解,是對內心之正義感、同情心、自我犧牲精神等心理狀態的體驗。如果說道德信念是決定和推動著行動主體做其應為之事而達於良序狀態的精神指向和心理傾向,那麼,道德認知則是把這種精神指向和心理趨向置於科學思維和實踐邏輯之上的理性思考、正確判斷和正當選擇。道德信念是我們想成為什麼,而道德認知則是我們能夠成為什麼,“應當”必須基於“能夠”之上。道德認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必須充分地認識到,新冠病毒的發生、機理和演變、變異,隻有在科學精神的支配下,用理論理性才能被認知、把握、描述和解釋。道德認知不僅表現在行動主體的實踐過程中,也同樣表現在道德評價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盡管總有個別的評價者別有用心、蓄意歪曲、不顧事實,做出具有明顯混淆視聽的輿論評價,但絕大多數疫情的在場者,都能夠運用理性知識進行具有充分根據的道德評價,從而形成了健康的輿論導向和道德環境。給予那些身先士卒、敢於擔當、犧牲自我、拯救生命的行為楷模和道德榜樣以高度稱頌和贊美,給予那些玩忽職守、臨陣脫逃、發國難財、制造事端、混淆視聽之行為者以輿論譴責和道德批判,這就是道德評價所產生的正向效應。

  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因外在的道德事實或道德現象而產生的深沉、持久和類型化的內心體驗。在日常生活中,道德情感中的理智感、正義感和同情心似乎都潛藏於人們的內心深處。而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人們那種潛藏著的道德感便瞬間爆發出來。發自內心的同情,對生命渴望的體驗,變成了強烈的心理傾向,它和信念和情感結合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情感輸出。道德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效應和強大的擴展意義,它以正能量的形式傳播到每個領域。

  道德意志是決定一個道德選擇和道德行動能否發生的直接動因,包括善良意志和實踐理性兩個元素。作為動機,道德意志表現為向善的意願和意向,相當於子思筆下的“正其心、誠其意”,是一種自知其善惡的意念和意向,是一種“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狀態。如何在善惡之間、好壞之中做選擇,“善良意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一個道德行動的發生僅有善良意志是不夠的,隻有將善良的意願和意向表現在具體的行動中,一個真正善良的過程和結果才能出現,而支撐這一結果的關鍵因素就是實踐理性。它是一種將善良動機轉換成具體的行動並在行動的行進中排除外在障礙、抵御外部誘惑,把善良意志貫徹下去的能力體系。“格物致知”之“知”,既可為知,又可為智。推究萬物之理以求天道、人道,此謂“知”﹔格心中之私欲以求盡性(人性之善),此謂“智”,隻知其善而不為善,隻為善念,既知其善又行其善,方為真實之善。如果說在正常的社會狀態下,一個行為的選擇尚有足夠的可能性空間,可以在利他動機和利己動機之間做出比較、權衡和選擇,那麼在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中,當人們毫不猶豫、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合乎和出於責任的行為,那便充分証明了行動者絕非一時沖動,更非意念之舉,而是集信、知、情、意於一體。

  道德人格乃德性論的核心,善念、善行均生發於它,又復歸於它,是一個人進行正確思考的初始性力量。全國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表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精神,是人們千百年來在共同的社會生產生活中培育起來的,是潛藏於人們心靈深處的精神財富,彰顯了道德人格的無窮魅力。

  (作者:晏輝,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轉型期中國倫理基礎及其變遷研究”〔16AZX018〕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