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的相融共生

方熹

2020年02月03日07:5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的相融共生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內容,特別強調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體現了當前加強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規范教育”和“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兩個不同層面。隻有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同頻共振,實現這兩個層面的相融共生,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規范教育是側重行為層面的道德教育。規范教育主要是指向受教育者傳授社會道德規范方面的知識,目的是使社會道德規范通過“灌輸”內化為個體的道德信念,轉化為個體的行為准則,其核心就是教之“上所施下所效”,化之“使作善”,使受教育者嚴格遵守道德規范。規范教育以規范倫理學為哲學基礎,注重規范性和制度性,通過衡量行為正當與否,以及評判規范與行為之間的價值尺度,體現社會層面規制的倫理觀念,凸顯社會秩序的整體價值取向,調節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化育實踐主體的倫理道德精神。它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社會示范性,它的旨趣在於強調“最起碼或最低的要求”,也就是最基本的道德義務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價值訴求,提供標准化、普遍化、系統化的道德規范,把握現代社會公共倫理生活的規范化秩序﹔二是行為指向性,它具有嚴格的道德評判標准,引導人們在面對諸多的道德沖突或兩難情境中,能夠正確地作出判斷,從而選擇一種合理的道德行為,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三是歷史繼承性,它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人類道德價值,使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識在長期的個體道德實踐中得到覺醒與升華,不斷重塑具有進步意義的時代道德價值。規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直接保障和基本目標,它本身包含社會倫理價值的預設和道德價值訴求,通過外在的手段或他律的方式行使道德的規誡功能,影響和制約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和實際行為,進而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德性教育是側重品質層面的道德教育。德性教育主要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德性知識和德性踐行的教育培養,將有關自我的德性和對待他人的德性以及社會的德性等各種德性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質,其核心就是培育和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品格和對幸福生活的自覺體驗,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之人和智慧之人。德性教育以德性倫理學為哲學基礎,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穩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傾向,引導個體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地內化認同和自主建構,實現個體道德人格的整體生成和個體道德行為的高度自律,使人們自發或自覺地形成德性,並且自覺或自主地進行德性修養,最后能夠做出通往人生整體幸福的智慧選擇。它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現實超越性,它根源於超越性的觀念力,強調從基本的道德規范出發,但源於現實又往往高於現實,培養受教育者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指引受教育者對自身本質進行理性超越,使受教育者必然講究德性,過一種德性生活﹔二是價值導向性,它取決於強大的精神力量,培養受教育者個體的道德理性,形成崇高的人生信念、健全的個性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導受教育者道德行為的完美性,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和體認生命的價值意義﹔三是個體取向性,它關注於受教育者個體內在的道德品質及其實現的過程和條件之上,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具有重大的作用,道德主體需要全面認識德性的實質、要求、意義以及深度了解德性的形成規律,促使受教育者自身德性意識的真正覺醒,同時進一步自覺地加強德性修養。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資源寶庫和價值目標,凸顯德性之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地涵養德性和完善德性,在追求更好的生存狀態中實現幸福。

  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的相融共生。德性和規范都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規范的目的是德性,德性的手段是規范”。拋開規范教育隻談德性教育,教育由於缺乏切入點和基礎而不免落入空談﹔拋開德性教育隻談規范教育,就容易變成說教,流於形式而實效低下。規范教育關注“我們應該做什麼”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做”,從而明確道德規則以及義務和責任,德性教育關注“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應該怎麼生活”,突出德性對於人及其完整生活的重要價值意義。由此可見,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是可以相得益彰的,真正的道德教育既要有社會倫理規范層面的規訓和灌輸,也要有個體德性至善的激勵和指引,最終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的相融共生應注意四個方面:一是層次化的道德教育目標,應綜合知善、向善和行善以及道德價值的不同層次,根據受教育者個體道德發展的狀況及特征開展相應層次的道德教育﹔二是多樣化的道德教育方式,應呵護人性和充盈人性,採取說服教育、榜樣示范、情感陶冶、品德評價和道德修養等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三是德性化的道德教育制度,應追求受教育者實現內在道德與外在規范的融通,在相關規章制度的制訂中承載和彰顯高尚的德性品格和道德風貌﹔四是弘揚傳統道德教化的合理內容,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思想資源。

  概言之,應通過不斷的對話交流和實踐探索,使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在相融共生中延伸道德教育的生命力,同時根據規范倫理學與德性倫理學的理論范式、價值視域和問題意識,在理論取向上力爭這兩種哲學基礎的相融共生,真正實現規范教育與德性教育的同頻共振,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堅實的道德基礎。

   (作者:方熹,系雲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