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內在邏輯與中國作為

蘇長和

2020年01月20日08:0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內在邏輯與中國作為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在此背景下,國內治理與國際治理相輔相成,各國的改革發展穩定都離不開良好的國際關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等13個方面的制度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作為重要實現路徑。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建設新型國際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是中國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的一項鮮明主張。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具有堅實的道義基礎。關於全球治理的當下困境和未來走勢,歷來存在各種各樣的看法,各國各方也提出和實踐了不少方案。總體而言,可分為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和政策主張。一是秉持勢力范圍思維,主張單邊主義、陣營外交,反對國際合作,鼓吹文明沖突﹔二是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開展伙伴外交,擴大國際合作,支持文明對話,致力於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這兩種世界觀和政策主張各有支持者,並反映在外交實踐之中。中國提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具有堅實的道義基礎,代表著國際關系發展的大義所向。這是因為,當前,經濟全球化大潮滾滾向前,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密切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生產力和創造力隻有在互聯互通中才能得到極大釋放,反之就會衰退與枯萎﹔人類命運與共的意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諸多困境和難題隻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解決﹔伴隨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不斷深入,以及各國的文化覺醒,某一個國家想獨斷國際事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霸權政治不得人心。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逐漸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近些年來,有一種國際關系理論將國際秩序的演進定義為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競爭,並將之定性為國際關系的周期性陷阱,最終必然導致霸權之爭。其“醉翁之意”,在於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進步主張降格為同美國爭霸。事實上,全球治理格局取決於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於國際力量對比變化。世界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不是以爭霸為動力創造的,而是新舊正反力量在競爭和運動中推動的。當今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很多問題和挑戰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而是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通力合作來應對,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得到越來越多國家以及國際關系學界的積極響應。

  中國是新型國際關系的倡導者、推動者、建設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從站起來到站得住再到站得牢,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講公道、守中道、走正道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積極主張改革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聲援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國家的民族解放民族獨立運動,推動了國際體系中主權國家數量的擴容,為國際關系民主化作出貢獻。中國還同其他國家一起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倡議將之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抓住世界和平發展趨勢,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致力於推動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同時,中國一貫反對強權政治、霸權政治,不搞侵略擴張,不爭霸、不稱霸,不搞區別和歧視、不搞勢力范圍、不搞你輸我贏、不針對第三方,主張調動發揮國際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培育和增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力量,抑制分裂和對抗的舊國際關系力量,對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發揮了積極進步作用。在國際體系改革問題上,中國對待存量組織的改革不是採取推倒重來或者簡單退出的方式,而是在遵守其基本原則和規則的前提下促進其改革,同時在存量組織不願、不能、不為的領域,同其他國家積極發起建立新的國際組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這種改革方式較好地處理了存量國際組織和增量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減少了在世界政治經濟轉型期對國際體系可能產生的震蕩,從而有效維護了國際體系的穩定。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際社會更好地解決發展赤字問題,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中國倡導民主的國際政治文化,主張各國各方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下解決全球治理問題。

  在國際關系中,大國因其行為外溢效應大,對國際體系變革、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有的大國動輒採用干涉或強制手段改變別國政治經濟,在國際合作中出爾反爾、反復無常,這種行為有損於國際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中國是新型國際關系的倡導者、推動者、建設者,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需要合作共識和發展共識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建設更好的國際關系,不是一國一地區的事情,而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世界各國都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建設新型國際關系,使關於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合理主張轉化為一致行動,需要各國在以下問題上達成共識。

  凝聚合作共識。共同的理念和原則是擴大合作的基礎。好的國際關系要有共同理念作為前提,同時要尊重和保護差異,即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如果各國只是堅持差異性和特殊性,國際合作的基礎就很難建立﹔同樣,如果隻顧使各國走向趨同,國際關系勢必會形成混亂局面。過去幾十年,有相當多的國際關系理論雖然改頭換面、名稱不一,但其義相似,就是主張用一種模式來塑造多樣復雜的國際關系,這種做法必然事與願違,且使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中國主張的新型國際關系,不是以某種價值和原則來強求一致,而是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鼓勵各國實現理念溝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形成發展共識。在互聯互通的世界中,各國的命運、利益、責任相互關聯。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讓發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國,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應有之義。少數國家發展得好,大部分國家發展得不好,這不是新型國際關系﹔少數國家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損害犧牲別國發展權利的前提上,且這樣的發展模式被一套規則制度化、固化,這還是舊的國際關系。當前,除了中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也提出類似的共同發展倡議,這些有利於更多國家共同發展的政治經濟合作機制,代表著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發展共識。

  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既有的一些國際關系和外交理論進行了不少反思和批判。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為發展新的國際關系理論提供了時代機遇。國際關系和外交理論的進步源於新的實踐。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轉型期,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這恰恰也是國際關系思想理論新舊交替的時期。中國國際關系研究者應當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關系理論,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努力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貢獻智慧力量。

  (作者:蘇長和,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