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2019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光明日報理論部 學術月刊編輯部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2020年01月10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2019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熱點1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

入選理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經歷了許多風險考驗,打贏了不少大仗硬仗,辦成了不少大事難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18年6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並闡述了習近平外交思想。2019年,學術理論界圍繞習近平外交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闡釋。1.習近平外交思想內涵研究。一方面是整體性研究,聚焦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框架體系、內在邏輯、時代特征,分析概括這一重大理論成果的歷史使命、價值理念、基本原則、戰略布局等﹔另一方面是對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專題研究,如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等。2.習近平外交思想實踐研究。對雙邊外交、多邊外交、周邊外交、首腦外交、主場外交等中國外交實踐創新進行了學理分析,對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3.習近平外交思想國際影響研究。立足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聚焦習近平外交思想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及其發揮的重要影響等進行了探討。

專家點評: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自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以來,圍繞這一重大理論成果開展的學術研究漸成熱潮。2019年,學術理論界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以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要論斷等重大議題,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進行了學理闡釋,取得了諸多高質量研究成果。面向未來,學術理論界要立足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把對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進一步放在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不斷深化對其核心理念、主要內容、實踐路徑的挖掘,為深刻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我國外交方針政策提供學術支撐,為探索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復雜問題提供新思路、新見解。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黃大慧)

熱點2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梳理、經驗總結與理論闡釋

入選理由: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和寶貴經驗,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厚資源。學術理論界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大主題,形成了蔚為可觀的研究成果。1.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總結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進行了高度概括。2.深刻闡釋新中國成立70年來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揭示偉大成就、變革背后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深厚學理基礎。3.多學科、多維度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學術創新發展脈絡,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進行了深入探索。

專家點評: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些社會變革,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具有深遠歷史意義。正因如此,梳理和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成就和經驗,成為2019年學術理論界高度關注的話題。一年來,學術理論界圍繞這個話題召開了一系列國際、國內高端學術研討會,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學術專著,發表了一系列前沿性學術論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70年來中國社會變革背后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作了深度闡釋,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同時,學術理論界還對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70年來的發展歷程、重大成就進行了系統回顧,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並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進行了展望。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宣)

熱點3

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研究

入選理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准確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演進方向和規律,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2019年,學術理論界聚焦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重點關注以下方面:1.從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維度,深度推進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研究。2.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研究,探索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方法路徑。3.推進對國家治理、基層治理、社會治理等領域的理論和實証研究。4.深度解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專家點評: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圍繞這一主題,2019年學術理論界進行了深入探索。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國家治理體系是組織、實施與運作國家制度的完整系統,包含治理的制度,治理的理念、目標,治理的組織者、參與者以及治理的方法、運行方式等諸多要素。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業已成為歷史與當下有機融匯、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宏大課題,值得學術理論界持之以恆探究下去,不斷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

(點評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

熱點4

五四運動百年回顧

入選理由: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備,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2019年適逢五四運動100周年,學術理論界堅持唯物史觀,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從以下方面展開深入探討:1.打破孤立研究歷史事件之常規,從全球史視角對五四運動進行了重新審視。2.依托詳盡史料,對五四運動政治史進行了全新發掘和闡釋。3.全面考量五四運動時代語境,對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新舊文化交替之間的歷史關系作出新的解讀。4.考察了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的多元影響,拓展充實了五四運動在教育、科學、人物等專門領域的學術空間,詮釋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專家點評: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影響深遠。2019年,學術理論界從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等角度,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加強對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研究,加強對五四運動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護,一系列有創見、有深度、有分量的學術成果相繼涌現。相關研究厘清了五四運動的重要歷史事實,回顧了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重新審視了五四運動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等結構性因素相結合的角度,以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視角,揭示了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新時代發揚五四精神的意義和要求,科學分析了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規律,探討了中國文化的現實狀況,總結了黨和人民探索實現民族復興道路的寶貴經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時代價值。

(點評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歐陽哲生)

熱點5

船山學新詮釋

入選理由:王船山是明清實學的重要代表。2019年,學術理論界以王船山誕辰400周年為契機,多角度、多層次探討船山學。主要集中在:1.王船山哲學思想的新闡釋。對王船山的“氣”“神”“知”“行”等概念進行新詮釋,對王船山哲學及明清實學的核心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進一步發掘和研究其思想的時代價值,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王船山著作的文本新探討。圍繞《周易內傳》《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庄子解》《老子衍》等文本,對王船山的易學、實學等思想進行了新解讀。3.王船山禮學研究的新視野。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契的角度,探討了王船山禮學及其現實意義,從美德倫理學角度探討了王船山禮學對規范倫理學的超越。4.對王船山政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的再挖掘。主要集中在王船山關於道統和正統的辯証關系、知行觀、理欲觀等。

專家點評:在中國古代學術發展史上,王船山既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又是初具近代人文性質、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船山學是王船山思想的理論化體現,也是王船山精神品質的體系性呈現。2019年學術理論界對船山學的研究,在深度、廣度上均有所推進。船山學總結性著作的出版,海外王船山思想研究論著目錄的集中發表,是一大亮點。從比較文學的視野對王船山的文學藝術思想各側面進行研究,則反映了船山學研究的新動向。同時也要看到,為進一步推進船山學研究,學術理論界還需在方法論上作出整體反思。按照傳統學術問題分類與現代哲學問題分類研究王船山不同類型著作的論文,多是一種重構式的思想敘事,即關注王船山說了什麼、是怎麼說的,尚未能追問為什麼這樣說,其中的道理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在世界歷史視野下比較研究王船山與同時代世界其他民族思想家的歷史貢獻,更有待學人開墾發掘。

(點評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根友)

熱點6

中國社會學重建40年的回顧與展望

入選理由:2019年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學術理論界圍繞中國社會學40年來的發展歷程、成就、局限和未來發展開展了廣泛研討。1.直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環境風雲變幻、新技術革命深刻影響社會各領域的新形勢,探討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2.反思中國社會學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方式,提出應進一步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從實踐出發的基本立場。3.對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歷程進行了回顧和反思。總結了西方社會學對中國社會學的影響,討論了中華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社會思想對中國社會學形成與發展的影響,認為應當在古今中外的廣闊視野中審視中國社會學的歷史演化和學術貢獻。4.關於未來發展方向,提出應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如社會結構變遷、智能社會、脫貧攻堅、城市空間變化、鄉村振興、人口問題等。

專家點評:立足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展望中國社會學未來發展,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和社會工作等學科2019年熱烈討論的重要話題。中國社會學的恢復重建,與改革開放幾乎同步。關於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的經驗總結和未來展望,既體現了社會學界對自身發展的深入思考,也體現了學術理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以及新形勢新任務的深刻洞察。關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實踐立場的討論,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不僅能從根本上站穩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立場,而且能同立足實踐的各種當代社會學流派開展對話。關於建構中國特色社會學“三大體系”的討論,不僅關系如何把握中國社會學歷史演化及其同西方社會學、中國傳統社會學思想的關系問題,而且對於推動中國社會學研究本土化,解決當今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少杰)

熱點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入選理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對於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學術理論界聚焦這一問題進行了持續研究。1.深度解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對中華民族概念的發展與深化,強調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和命運一體性特征。2.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視角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過程中逐漸內生且不斷聚合的共識性價值和共鳴性情感,是中華民族歷史形塑的精神引領與價值訴求的社會表達。3.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等視角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進行理論分析,並基於對各民族各地區的實踐總結,探索培育路徑。4.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聯系起來,明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事業。

專家點評:處理好民族關系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工作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的根本保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學術理論界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建設路徑等宏觀層面的解讀,以及對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體實踐的多角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學術意義。

(點評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院教授金炳鎬)

熱點8

中國脫貧攻堅理論與實踐

入選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標志性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響脫貧攻堅戰,全黨全國上下同心、頑強奮戰,取得了重大進展。2019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學術理論界圍繞中國脫貧攻堅理論與實踐,從以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1.脫貧攻堅的理論創新和路徑探索。圍繞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進程中的思想創新和實踐創新,確保穩定脫貧的制度設計和路徑選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存在的瓶頸制約等進行了探索和思考。2.中國對全球貧困治理的貢獻。在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經驗,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實現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為世界減貧理論、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學術理論界對此進行了系統梳理與總結。

專家點評:精准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9年,學術理論界圍繞中國脫貧攻堅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1.對新中國70年來的脫貧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分析,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擺脫貧困提供了基礎條件,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策略有效確保和提升了扶貧效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証。2.對具體扶貧政策和實踐效果進行了分析評估,認為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使脫貧具有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財政扶貧、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具體措施將有利於保証貧困人口穩定脫貧。3.分析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問題,建議將脫貧攻堅的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借鑒到鄉村振興中,通過制度建設鞏固脫貧成果,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教授汪三貴)

熱點9

空間布局優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

入選理由: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路徑。2019年,學術理論界圍繞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空間布局優化與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1.關注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和整體性,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為重點,深入研究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2.關注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新機制和新動能,著重研究了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的形成路徑,以及如何拓展城市群、自貿試驗區等區域發展新空間,加強中心城市的增長極功能,創新高效的區域發展新機制。3.著眼區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圍繞老少邊窮地區、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問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障存在的不足等,探討了如何激活要素活力,形成良性互動,提升區位優勢,解決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難題。

專家點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培育新增長動能,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區域經濟研究的核心內容。在既有研究基礎上,學術理論界還應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化研究。1.進一步研究經濟帶演變規律,探討不同空間尺度下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途徑。2.進一步研究區域差異問題,探討加強區域優勢互補、控制區域分化的有效途徑。當前,傳統增長極下滑造成制造業發展停滯和下降,削弱了對中高速經濟增長的支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帶來新極化現象,區域分工的新形態、新極點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進行相關研究很有必要。3.研究解決區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點探討貧困性質的轉變和緩解相對貧困的區域途徑﹔對資源枯竭地區和老工業基地,要研究挖掘創新潛能,探尋振興發展的新路徑。

(點評人: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孫久文)

熱點10

信息社會的學習方式變革

入選理由:隨著信息爆炸、知識激增時代的到來,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發生深刻變化,課程教學的基本問題逐漸從“什麼知識最有價值”“誰的知識最有價值”走向“如何學習最有力量”。在此背景下,學習方式變革引人關注。對此,學術理論界從不同維度進行了深入研究。1.核心素養培育與學習方式變革。從學科知識技能的掌握到核心素養的培育,其所體現出的不僅是基礎教育育人標准的改變,還包括知識觀層面上的深層變革,學習方式變革勢在必行。2.信息化學習方式。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下,計算機和互聯網支持的協作學習、網絡學習、移動學習、仿真學習、虛擬學習、翻轉課堂、智慧學習等信息化學習方式應運而生。3.學習方式變革的影響因素與路徑。研究認為,學習理念、環境、工具、媒體、材料等都是影響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而新理論和新理念、新媒體和新技術、國家政策等成為驅動學習方式變革的主要路徑。

專家點評:2016年印發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著力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2019年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優化教學方式。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2019年,學術理論界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研究探討。1.因何而變。主要包括政策的大力倡導和新技術的驅動。2.為誰而變。學習方式變革的目的是“成人”,使學習者擁有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3.怎麼變。實踐中的主要做法包括開展深度學習、項目式學習、問題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等。4.變到哪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學習逐漸成為主流,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質的信息化環境,更是一種全新的教與學的方式,以及對教學流程進行重構、再造與再定義,形成混合化、泛在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體系。

(點評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崔允漷)

(作者:光明日報理論部 學術月刊編輯部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