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制度成就中國之治

《求是》編輯部

2020年01月02日08:22    來源:《求是》

原標題:中國制度成就中國之治

萬裡長江,過西陵峽,一個橫亙其間的超級工程——三峽大壩,氣勢如虹,挽住滾滾東逝水,發揮著最廣泛的綜合效益。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仔細察看三峽工程和壩區周邊生態環境,語重心長、字字千鈞:“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范”。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從孫中山先生“以水閘堰其水”的初步設想,到毛澤東同志“在三峽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的宏偉擘畫,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才空前激發起億萬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沖天干勁,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馴服桀驁江河,圓了無數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的偉大夢想!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深厚歷史底蘊、多方面顯著優勢、豐富實踐成果三方面深刻闡述了堅定制度自信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從堅持和鞏固、完善和發展、遵守和執行三方面對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出明確要求,為全黨全社會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

深思熟慮的重大決斷

制度,定國安邦之根本。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政權要鞏固,社會要穩定,人民要富裕,都離不開制度的保障,離不開有效的治理。對我國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超大規模國土面積和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來說,用一套什麼樣的制度、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治理,無論是古人的傳統智慧,還是其他國家的既有模式,都無法也不可能為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馬克思恩格斯也隻能從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出發,為后人勾勒社會主義制度的宏觀構想。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立和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隻有靠中國共產黨人自己去探索實踐,總結升華。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黨召開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就這個重大問題進行研究部署,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我們黨的深厚探索實踐基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探索實踐成就,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進行全面考量,反復思考、深謀遠慮作出的重大決策。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作出一個重大判斷:“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實踐持續推進,認識不斷深化。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接力探索中,推動我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神聖使命,歷史性地落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總書記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有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顯提高。

2013年,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明確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強調“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干部隊伍”。

2014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總書記從世界歷史和近代以來我國社會變革過程兩個維度,鞭辟入裡地闡明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強調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后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中,總書記鮮明提出了我國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即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8年,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分別就修改憲法、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重大部署,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由此進行了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我國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邁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2019年,新中國迎來了70華誕。70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深刻指出的,“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中國僅用了70年時間,就構建起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輔相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既表明社會主義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升華到全新的高度。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經驗教訓看,70年到100年這個時期對一個國家的制度建設來說尤為關鍵,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國家發展就能更加繁榮昌盛﹔形不成一套可靠的制度,國家發展就可能會走向衰落。這樣的歷史現象,具有警示和借鑒意義。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謀,需要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方面的經驗,進而明確未來一個時期制度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著力點和目標任務。

我們黨勝利召開具有開創性、裡程碑意義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歷史為根基,以現實為依據,以未來長治久安為目標,“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証。

中國大地上生發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1949年9月21日晚,中南海懷仁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這一天,作為出席會議的特邀代表,出版人張元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這位唯一和光緒、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都打過交道的人,親歷過戊戌變法,幾乎目睹了晚清以來所有的改良與失敗、革命與熱血。這次北京之行,他將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文集《林文忠公政書》送給毛澤東,寄寓著對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制度和中國美好未來的深切期盼。

不負人民所願,走過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輝煌歷程,人民政協之所以成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就在於這一制度深深植根於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於近代以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章中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江河萬裡必有源。習近平總書記端起歷史的望遠鏡,系統總結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演進中形成的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和成功實踐,深刻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底蘊。中華民族數千年創造的燦爛文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底蘊所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朝歷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思想源泉。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之所以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這就科學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貫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根脈。

“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的人才知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國內多個場合反復闡述的深刻道理。回望歷史,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后也經歷了血與火的磨難。為了實現民族復興,中國試穿了各種各樣的“鞋子”,但都“不合腳”,走不好路,因此無一例外地失敗了。隻有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才逐步找到並創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當代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從制度演變、制度創新層面,系統梳理回顧了中華民族從輝煌跌入苦難,再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毅然奮起、創造輝煌的艱辛歷程,深刻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我們必須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

多方面顯著優勢的奧秘

寧夏銀川閩寧鎮,綠樹成蔭,農家小院鱗次櫛比,工廠車間熱火朝天。誰能想到,2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空中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礫滿地跑”的戈壁灘。翻天覆地的巨變,源於一種具體的實際制度——東西部協作扶貧的“閩寧模式”,這是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這裡調研對口幫扶工作后的一大創舉。

今昔對比,滄海桑田。從“干沙灘”變成“金沙灘”,閩寧的蝶變正是我國脫貧攻堅偉大工程的縮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威力的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000多萬人,到2019年底,95%以上的貧困人口已經脫貧,2020年將徹底告別絕對貧困。這樣的人間奇跡,“隻有共產黨能夠做,我們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做,別的地方是做不成的,體現我們制度和政治的優越性”。

如何判斷一個制度的優劣?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我們重溫了鄧小平同志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的重要論述,重申他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提出的“八個能否”標准,強調:“看一個制度好不好、優越不優越,要從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評判和把握。”以此衡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符合客觀實際、經得起實踐檢驗,這是我們堅定制度自信進而堅定“四個自信”的根底!

為什麼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開拓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設有效制度有機統一起來,不斷深化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及時把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既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多方面顯著優勢”,源於其作為先進社會制度的本質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証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行、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正是這樣的人民性,決定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價值取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從而徹底擺脫了利益局限,有效克服了一些國家存在的黨派紛爭、利益集團偏私、少數政治“精英”操弄等痼疾。

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也是“多方面顯著優勢”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大區別,就在於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把社會主義看作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實踐過程。”審視歷史和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能夠有效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完善,日益走向成熟定型,得益於對一切有利於中國發展進步經驗的吸收借鑒,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總書記充滿自信地宣示:“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必將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比較優勢,展現出更為旺盛的生機活力”!

實踐作証

北京展覽館,“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如同一塊磁石,吸引著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第一批國產汽車、第一顆原子彈、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復興號”動車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首款大型客機C919……一個又一個奇跡,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極大振奮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70年,從經濟總量僅有600多億元,到90多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從普遍吃不飽、穿不暖,到人民追求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改天換地的壯麗一頁!

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管不管用、有沒有效,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望新中國70年偉大創造,以大歷史觀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豐富的實踐成果。”這一“豐富的實踐成果”,集中體現為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放眼人類文明發展史,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外,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在這樣短的歷史時期內創造出這樣的奇跡,從而以鐵一般的事實,有力實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真正管用、真正有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縱觀國際風雲變幻,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景這邊獨好”,中國人民深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西方的月亮並不比中國的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定“四個自信”,決不能自失主張、自亂陣腳。

關鍵在黨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70多年來,伴隨著從億萬中國人民心中流淌出來的動人旋律,黨團結帶領人民走過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走過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走在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蘊涵著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最可寶貴的經驗”,是對實踐成果和現實要求的理論升華和制度定型。

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天然一體、密不可分。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削弱黨的領導,或者離開了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就無法獨立存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此傾注了巨大心血,主持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他反復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形象地說是‘眾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貫徹落實”,等等。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大意義、重要任務,具有厚重歷史感和極強現實針對性。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最重要成就、最鮮明特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實踐經驗,提出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証。

堅持黨的領導,最重要的是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兩個維護”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寶貴經驗,是全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就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首先要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做到“兩個維護”,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政治能力,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必須把“兩個維護”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建設和事業發展中,貫徹到黨和國家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落實到行動上。

堅守本根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歷史和現實已經雄辯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之不易,深得人民擁護、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隻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鞏固這一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各方面各領域的制度,才能使其長久地發揮治國理政的強大效能。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實踐經驗,在我們黨已經明確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礎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並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等為例進行了生動闡釋。這些論述講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創新,對我們應“堅持什麼、鞏固什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比如,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定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將這三項制度都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鞏固。

比如,明確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確立下來,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鞏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作出的制度安排,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要依靠這一科學制度體系展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無論是編制發展規劃、推進法治建設、制定政策措施,還是部署各項工作,都要遵照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堅定不移堅持這些制度,想問題、作決策、抓落實都要自覺對標對表﹔各級黨委(黨組)發揮領導、把關作用,關鍵就是看所領導的地方、部門、單位在各項工作中是否執行和落實了這些制度。隻有這樣,才能保証方向不偏,政治上不出問題。

日日新,又日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既不能過於理想化、急於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滿、故步自封。”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制度發展的客觀規律。

制度是理念的凝結、實踐的積澱。人類歷史表明,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往往經過艱難曲折,都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比如,創制於西周的周禮、周制,像分封制、宗法制、禮制等,從形成到定型用了幾百年。英國從1640年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形成君主立憲制度,用了幾十年時間,而這套制度成熟起來時間就更長了﹔法國從1789年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到1870年第二帝國倒台、第三共和國成立,其間經歷了多次復辟和反復辟的較量。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經歷了幾百年時間才逐漸成熟起來,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萌發到在世界上佔統治地位,用去五六百年時間。

僅僅經過70年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隨著實踐的發展逐步成熟定型。這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都具有標志性意義。但也要看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於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國家治理面臨許多新任務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隨著時代與實踐的發展更加完善、不斷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很多都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的空白點和薄弱點,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各級黨委(黨組)要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緊密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抓緊就黨中央明確的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進行研究和部署。要鼓勵基層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及時總結提煉基層創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斷推動各方面制度完善和發展。

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還要處理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進行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既要積極主動,又要遵循黨中央統一部署和國家法律制度規定,不能不講規制,不能不守章法,更不能草率行事,關鍵是把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時時生威、處處有效

1990年5月17日,福州市郊五鳳山迎來了南京軍區某師師部。此時,部隊面臨著許多現實困難:能不能修一條戰備路?能不能解決三百多名隨軍家屬落戶和一百多名隨軍子女入學的問題?

“要特事特辦,馬上就辦”,面對難題,冒雨前來的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沒有絲毫猶豫。很快,一條2.5公裡的公路通車,從規劃到竣工僅用了一個月﹔全師符合條件的隨軍家屬,全部落戶福州﹔跟隨父母輾轉多地的孩子們進入了福州的小學、中學讀書……從五鳳山下的軍營開始,“馬上就辦”四個字激蕩八閩大地,其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歷久彌新。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馬上就辦”,體現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制度執行力一貫的高標准、嚴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多個重要場合,從尊崇制度、維護制度、執行制度上,對抓好各領域、各環節、各層級工作的落實,提出明確要求和嚴肅告誡。他反復強調:“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實,九分氣力要花在這上面”﹔“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加大貫徹執行力度,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確保各項法規制度落地生根”,等等。

“口言之,身必行之。”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嚴厲批評了當前黨內和社會上在制度執行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有的人對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隨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計鑽制度空子、打擦邊球﹔有的人不敢也不願遵守制度,甚至極力逃避制度的監管,等等。原因何在?說到底,是制度執行上出了問題,一些人隻想從中受益而不願受到約束。要看到,有制度而不執行,再好的制度也是擺設﹔進一步說,有了好的制度而不執行,往往比沒有制度危害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發揮出治國理政的強大效能?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必須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為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干部這些“領頭羊”,劃出了一系列“硬杠杠”: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構建全覆蓋的制度執行監督機制,把制度執行和監督貫穿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的全過程﹔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引導廣大干部提高運用制度干事創業能力。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黨和人民的長期艱辛探索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筑牢了制度根基。新時代新實踐,這一制度和治理體系必將更加成熟定型,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服務和保障民族復興千秋偉業!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