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史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謝伏瞻

2019年12月31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史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修訂出版《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對於推動我國當代學術史研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考量,關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長遠發展,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是重大的學術任務,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務。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學術自覺,以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和擔當精神,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上有過硬舉措、實質進展和更大作為。《叢書》即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具體措施之一。

研究學術思想史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之一。學術思想歷來被視為探尋思想變革、社會走向的風向標。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所言,“學術思想與歷史上之大勢,其關系常密切”﹔“故欲覘其國文野強弱之程度如何,必於學術思想焉求之”。我國古代研究學術思想史注重“融合”“會通”,對學術辨識與提煉能力有特殊要求,是專家之學,在這方面有大成就者如劉向、劉歆、朱熹、黃宗羲等皆為碩學通儒。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逐漸發展起來,學術思想史研究亦以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為發軔,以章炳麟、錢穆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用現代學術視角“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開始將學術思想史研究與近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了不少有影響的名品佳作。新中國成立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更加凸顯,在研究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但是,我國當代學術思想史研究沒有跟上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步伐,呈現“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公認的學術思想史大家屈指可數。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學術思想史研究和出版工作,系統梳理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總結各學科積累的優秀成果,既是對學術研究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彌補當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不足,也將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黨中央直接領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在加快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早在建院之初的1978年,胡喬木同志主持的《1978—1985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綱要》就提出了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教育思想史”“中國倫理思想史”等近10種學術思想史的規劃。《叢書》初版於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予以修訂再版,充分體現出我院作為“國家隊”的擔當。《叢書》以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思想史演進中的脈絡梳理與關鍵問題分析為主要內容,集中展現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創建、發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思想史的歷程,突出反映7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成就與經驗,資輔當代、存鑒后人,具有較強的學術示范意義。

學術思想史研究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學科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依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已擁有20多個一級學科、400多個二級學科,學科體系已基本確立,但還不健全、不系統、不完善,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基礎學科健全扎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學科體系建設的前提是對各學科做出科學准確的評估,翔實的學術思想史研究天然具備這一功能。《叢書》以“反映學科最新動態,准確把握學科前沿,引領學科發展方向”為宗旨,系統總結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美學、宗教學、法學等學科70年的學術發展歷程。其中既有對基礎學科、重點學科學術思想史的系統梳理,如《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當代中國文藝學研究》等,又有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冷門學科學術思想史的開拓性研究,如《當代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當代中國邊疆研究》《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等。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系統評價各學科的發展,對於健全學科體系、優化學科布局,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學術思想史研究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術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理念、原理、觀點,理論、學說、知識、學術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隻有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才能著力打造“原版”“新版”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是有前提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隻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創新離不開學術思想史研究,隻有通過堅實的學術思想史研究,把握學術演進的脈絡、傳統、流變,才能夠提出新問題、新思想,形成新的學術方向,這是《叢書》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作出的貢獻之一。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材料與工具自成體系,具有構建學術體系的各項特征。《叢書》通過對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創新,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提供了有益嘗試。

一是觀點創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我國思想界發生了大規模、深層次的學術變革,70年間中國學術已經形成了嶄新格局。《叢書》緊扣“當代中國”這一主題,突破“當代人不寫當代史”的思想束縛,獨辟蹊徑、勇於探索,聚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學術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繼承和外來學術思想借鑒、民族復興在學術思想史上的反映等問題,形成一系列的觀點創新。

二是研究范式創新。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和歷史敘事,是由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的一系列概念和邏輯構成的。當代中國學術的源流、變化與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變革密切相關。《叢書》把研究中國特色學術道路的起點、進程與方向作為自覺意識,貫穿於全叢書,注重學術思想史與中國學術道路的密切聯系、學理化研究與中國現實問題的密切聯系、個別問題研究與學術整體格局的密切聯系、研究當代中國與啟示中國未來的密切聯系,開拓了學術詮釋中國道路的新范式。

三是體例創新。《叢書》將專題形式和編年形式相互補充與融合,充分體現了學術創新的開放性,為開創學術思想史書寫新范式探路。當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創新之路剛剛開始,隨著《叢書》種類的增多,創新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思路還會更多、更深入。

學術思想史研究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提供了廣闊的平台。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方式,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價值取向的語言系統,是構成學科體系之網的紐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話語體系時,要堅持中國立場、注重中國特色,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要主動設置議題,勇於參與世界范圍的“百家爭鳴”。《叢書》定位於對當代中國學術思想的獨家詮釋,內容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學術,具有學術“走出去”、參與國際學術對話、擴大我國學術思想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條件。《叢書》通過生動的敘述風格傳播中國學術、中國文化,全面、集中、系統地反映我國當代學術的建構過程,讓世界認識“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的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叢書》通過對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的描繪,讓世界了解中國特色的學術發展之路,進而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叢書》中的《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當代中國法學研究》《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當代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等已經翻譯成英文、德文等多種語言,分別在有關國家出版發行,為當代中國學術思想的國際化傳播開拓了新路。

目前,《叢書》完成了出版計劃的一部分,未來要繼續做好《叢書》出版工作。關鍵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特別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學術思想史研究和出版工作。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做好《叢書》出版工作必須堅持以質量為生命線。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多出精品力作。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嚴格遵守學術規范,秉承認真負責的治學態度,嚴肅對待學術研究,潛心研究,講究學術誠信,拿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都對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思想自覺,敢於擔當,奮發有為,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謝伏瞻,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本文系《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序言,本刊略有刪改)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