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

孟源北 孫宜芳

2019年12月11日09:49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日起,特別是自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首次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之后,理論界就從未停止過對何以“化”“化”什麼、怎麼“化”、誰“化”、什麼時間“化”等一系列元問題的思考[1]。但由於價值理念、研究視角不同等各原因,不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先后出場。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核心概念,需要提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不同研究范式的共性,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和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范式。

一、科學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邏輯前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到底是什麼?這既是理清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關鍵,又是為我們在已有研究基礎上規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邏輯前提。從語義上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構成是由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共同組成的,其科學內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如此概括起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也就是說,用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底是什麼?以及結合什麼、怎麼結合、結合的結果是什麼(也有研究者用“化什麼”“怎麼化”“化”的結果來表述)等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實內涵所指。

(一)用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2]由於“走俄國人的路”影響深遠,再加之早期有些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運用,中國革命布滿艱辛。直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中國共產黨才真正懂得,必須正確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取得革命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歷慘痛教訓之后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化到底是什麼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3]概括起來,“中國化”就是在包含了中國特點、中國特性、中國國情等內容基礎上,使之在中國具體化之后“才能達到”。總結到一點,就是依據中國國情和特點,著力解決重大實踐問題。或者說,就是因時因地地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認識清楚具體的研究對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別是著力解決那些能夠影響全局的重大實踐,更簡單一點說,“化”的內涵就是要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中國化”或者“使之具體化”的真實內涵。

(三)關於“相結合”的問題

結合什麼?無疑結合的是“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范疇內,結合的對象就是毛澤東所說的“中國國情”“中國特性”“中國實踐”等內容。其實,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對此說得非常清楚:“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4]概括起來,結合的就是我們正在著力解決的重大實踐這個研究對象的周圍環境、時代條件、基本依據等,離開了對這個這些問題的考察,就脫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原則。需要注意,這個結合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做出新的調整和變化的。

怎麼結合?強調的是結合的方式或者結合的媒介,也就是通過什麼因素才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緊密聯系起來,或者溝通二者的橋梁(包括如何建構橋梁)是什麼的問題。

結合的結果是什麼?由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由“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兩個關鍵結合對象共同構成的,自然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一定會通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兩個母體分別呈現出來,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一定是理論形態的,也就是通過“相結合”之后,產生了中國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體現在“中國化”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一定是過程形態的,即是說,通過“相結合”,推動了中國實際向前發展,解決了具體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一定進程的歷史再現。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研究范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解決中國具體實際為導向的解釋范式、實踐范式、方法論范式、目標范式等先后成為廣大學人關注的焦點,從學理支撐上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智慧支持。

(一)解釋范式

解釋范式是比較常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在學術表達上,常用“回到馬克思”“以西解馬”“回到原生態”等來展現自己的意見。大體來說,主要通過兩種研究傾向表現出來:一是忠實於馬克思文本解讀以觀照中國具體實際,追求的是“更契合經典文本的意義和原作者的用心”[5],對人們更好地體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起到很重要的推進作用﹔二是以具體實踐來回應馬克思主義,凡是正確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對人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上述兩種研究傾向都有自身的鮮明功能和價值,但前者很容易走向要麼關注馬克思主義,喪失“中國化”實踐價值的理論抽象分析,要麼走向隻專注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簡單解讀中國化歷史進程,且認識不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相結合結果的空洞主義。后一種傾向具有肆意剪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隻強調“中國化”,忽略對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考察,其結果是容易陷入實用主義的陷阱。

(二)實踐范式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是“改變世界”的學說,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離不開對實踐問題的具體考察。這種范式的研究思路一般是以馬克思主義形態演變的內在關聯性為線索,嘗試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路與發展邏輯[6]。不得不承認,這一研究范式最接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要求,這是因為,它既強調用正確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指導具體實際,又要求必須產生馬克思主義形態演變的結果,基本上能夠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結果等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特別是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以及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實際指導價值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恰恰由於實踐范式過度重視考察“改變世界”的結果,其研究思路容易走向用實踐成果來考察“中國化”效果的極端,陷入以形態演變結果為導向來推演歷史進程和發展邏輯的錯誤理路。

(三)方法論范式

方法論范式是旨在通過聚焦中國實際,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與文化形態,進而轉化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更好地解決中國實際的研究范式[7]。這種研究范式基本上形成了鮮明地中國實際——相結合結果(“中國化”結果)——中國實際的邏輯理路。這種研究范式對於形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形成方法論自覺,以及解決中國具體實際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方法論范式盡管重視對具體方法的找尋,關注對“相結合”的探索,但卻又是不徹底的對“相結合”的探索,關注的重點是相結合的結果或者“中國化”的結果,沒有徹底弄清楚怎麼結合,只是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結合的方式,實際上又繞回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原初探索,沒有從根本上找到究竟怎麼樣“相結合”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方法論意義上至關重要的問題。另外,方法論范式非常重視對中國理論和文化的運用、創新和發展,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具體內涵、范疇認識還不全面,很容易讓人誤解為中國具體實際就只是中國理論、中國文化,壓縮了中國具體實際的空間格局。

(四)目標研究范式

有研究者著眼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可能”的目的,提出在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外顯的歷史形態和理論形態基礎上,從整體范疇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成邏輯和演進規律,使之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動力[8]。顯然,這一研究范式的目的在於找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目標研究范式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考察較為全面,且有明確的目標指引,對於更好地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規律,從理論形態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目標研究范式明顯不足體現在:一是研究(推理)邏輯錯誤。根據“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9]目標范式的分析路徑從外顯的歷史形態和理論形態到內在的生成邏輯和演進規律,顯然是從理論到理論的分析路徑,自然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含義。二是存在割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嫌疑。從歷史視角考察,這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目標范式過度強調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內容,很容易割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貫穿整個歷史進程的整體認識,人為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割裂開來。

三、“創造性運用”:規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核心

“創造性運用”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根本要求,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中國化三者緊密地聯系起來,而不會忽略其中任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關鍵,又是進一步規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核心問題。

(一)“創造性運用”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要求

根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基本要求,結合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已有成果,可以發現,“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隻有准確弄清楚“相結合”的問題,才能架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溝通的橋梁,從而為有效規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提供重要指導價值。

“相結合”分別包含著:結合什麼、怎麼結合、結合的結果是什麼等問題。結合的是中國國情、中國實際,結合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的結果是同時產生外顯的歷史進程與理論形態成果。那麼,貫穿於這三個問題的核心精髓是什麼,或者能夠把這三個問題串聯起來的本質因素是什麼?毛澤東明確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之后,緊接著就對其作出了解釋:“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10]可見,按照毛澤東意思,“相結合”的實質就是“應用”,就是在結合中國特點、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運用正確的結合方法,進而產生正確結合結果的“創造性運用”,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在分別弄清楚“應用什麼”“怎麼應用”“應用的結果是什麼”等一問題基礎上的 “創造性運用”,也就是說,隻有把“創造性運用”的這幾個方面問題結合起來理解,才符合“相結合”的基本要求,才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要求。

關於怎麼應用?強調的是應用的方法、媒介等問題,是對“相結合”問題的直接回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中,歸根結底,這個方法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具體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方法應用於解決中國的具體重大實踐。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恩格斯說得非常清楚,“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條,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義,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關於應用的結果是什麼,顯然主要強調的“中國化”,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這個結果,一方面要求通過正確應用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是“中國化”)的向前發展,解決了中國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帶有鮮明的中國化歷史進程意蘊,另一方面又強調在正確應用的歷史過程中,產生應用的思想認識,形成應用的理論成果。

由上可見,“創造性運用”可以全面覆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具體內容的需要,科學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等內容完全統一起來,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要求。

(二)“創造性引用”契合國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需要

馬克思指出:“經過比較而抽象出來的共同點,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其中有些屬於一切時代,另一些是幾個時代共有的。有些規定是最新時代和最古時代共有的。”[13]意思是說,通過比較得出來的共同點,雖然有的具有本質規定性,有的則不具備,但是如果沒有對這種共同點的比較和探索,就不可能推進事物的向前發展。我們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也需要在比較當前國內不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基礎上,進而抽象出來其中的共同點。按照這種研究思路,經過比較,我們發現,盡管當前國內不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主要關注點有所不同,但他們卻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的聚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某一方面內容,閃現出“創造性運用”就是在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中“經過比較而抽象出來的共同點”,從而使得“創造性運用”具備了不同研究范式的本質規定,契合了不同研究范式需要的鮮明特性。

解釋范式突出強調尊重馬克思的原意,彰顯出對正確馬克思主義的高度關懷,蘊含著對“應用什麼”的深刻考察。實踐范式高度關注實踐效果,顯然強調的是“中國化”問題,內在地包含著對“應用結果是什麼”的分析。方法論范式把中國文化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既有對“怎麼應用”問題的探索,又有對“應用結果是什麼”的考察。目標范式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理論邏輯、基本規律等問題為出發點,顯然呈現出一種以“應用結果是什麼”為導向的研究理路。概言之,不同研究范式都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創造性運用”作為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指引,盡管觀點是不全面的,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都深刻內含著“創造性運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概括可見,“創造性運用”既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本質所需,又契合當國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的共性。隻有深刻把握“創造性運用”的問題,才能在准確掌握“相結合”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兩個關鍵問題結合起來,才能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指引,進一步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從而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向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孟源北(1964-),男,河北豐潤人,法學博士,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孫宜芳(1982-),男,山東棗庄人,法學博士,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黨史黨建教研部講師。)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