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到:

渭華起義革命精神歷久彌新

霍文軍

2019年10月28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渭華起義革命精神歷久彌新

【“紅船精神”與中國革命精神譜系】

1928年5月初至6月底,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劉志丹、唐澍、許權中、謝子長等共產黨人組織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渭華起義。這次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后,黨在中國北方地區領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掀起了西北地區的革命高潮。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它積累了開展革命斗爭的寶貴經驗教訓,培養了一批黨的優秀干部,對西北地區后來革命運動的發展,特別是創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產生了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渭華起義“堅定信念、聽黨指揮、不怕犧牲、矢志奮斗”的革命精神,就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用血與火凝鑄起來的,與“紅船精神”一脈相傳,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都是我們黨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激勵我們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矢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永恆精神密碼。

1.堅定信念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靈魂

信念是人們追求理想目標的強大動力,信念一旦形成,就會使人堅貞不渝、百折不撓地追求理想目標。在渭華起義中,革命先輩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決定,拋頭顱、洒熱血,浴血奮戰。渭華起義是革命的大熔爐,經過血與火的鍛煉和考驗,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革命骨干。渭華起義的參與者在起義失敗后,沒有灰心喪氣,也未曾動搖后退,而是方向更明、志向更堅。為國為民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激勵著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一往無前地繼續革命,百折不撓地創建了渭北、陝北、陝甘邊以及西北革命根據地。

91年前,我們的革命先輩,在自身力量還非常弱小的情況下,為了人民的解放,勇敢地拿起了武器與敵人進行了英勇的斗爭。這是他們忠貞於黨、忠貞於革命、忠貞於人民的堅定信念的體現,是他們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的體現。

我們要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堅定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領會體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起來,與貫徹黨中央治國理政新部署、管黨治黨新要求結合起來,掌握和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血液、注入靈魂、化為行動。

2.聽黨指揮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核心

聽黨指揮一直貫穿渭華起義的全過程。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先后失敗后,革命轉入低潮。中共陝西省委在西北革命力量還比較弱小的情況下,堅決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積極發展黨的組織,決定在黨的力量強大、群眾基礎較好的渭華地區發動起義。1928年3月,中共陝西省委決定成立渭華起義的領導機關——中共陝東區特派委員會(簡稱陝東特委),陝東特委領導渭華地區的黨組織和人民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英勇頑強的殊死搏斗,彰顯了陝西黨組織和人民的革命性,是堅決執行中央決定、把中央的決定落到實處的有力反映,也是陝西黨組織講政治,注重政治建設結出的碩果。

正是因為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渭華起義才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火種,為創建渭北、陝北、陝甘邊以及西北革命根據地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正是因為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才確保中共中央的指示能迅速而有力地傳達和深入到普通貧苦群眾之中,才使得渭華起義形成了迅速擴展之勢﹔正是因為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渭華起義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為后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起到巨大政治推動作用。

我們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自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自覺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必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必須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鍛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過硬隊伍。必須持之以恆推進正風肅紀,依托紅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性教育,讓黨員干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動上明確界限,真正敬法畏紀、遵規守矩。

3.不怕犧牲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特征

渭華起義死傷慘重,大量黨員干部和革命群眾犧牲。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唐澍被敵人重重包圍,堅貞不屈,壯烈犧牲。他犧牲后,敵人將他的頭顱殘忍割下,懸挂在洛南縣西城門樓上示眾。西北工農革命軍政治部主任廉益民、軍黨委書記吳浩然,陝東赤衛隊副隊長薛自爽、中隊長徐漢儒等為革命英勇捐軀。渭華起義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對起義地區的人民進行殘酷鎮壓。凡是起義波及的地方,反動當局都設立“清鄉團”,實行反動“連坐法”。土豪劣紳瘋狂進行階級報復,反攻倒算,恣意殺人放火。幾百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赤衛隊、少先隊員和革命農民、學生慘遭殺害。有的父子、兄弟同時遇難,有的全家被殺。渭華原上一片火海,血流成河。

在渭華起義中,眾多革命先輩遠離自己的親人,告別舒適的城市生活,來到窮鄉僻壤的渭華半山區,和廣大貧苦農民一起,奮不顧身,英勇戰斗。渭華起義中相繼有300多名共產黨員、革命軍戰士、赤衛隊員和人民群眾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

我們要學習和發揚革命先輩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更加牢固地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焦點問題,敢於擔當,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接“燙手山芋”、啃“硬骨頭”,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高度聚焦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退役軍人等民生實事,深入開展調研,疏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堵點和痛點,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矢志奮斗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品質

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下,轟轟烈烈的渭華起義最終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有力地錘煉和考驗了一批黨的優秀干部的意志力,他們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更加激發了矢志奮斗的革命意志,帶著革命的火種回到陝北繼續斗爭。

渭華起義發生在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獨立領導土地革命初期,沒有成熟的革命經驗可資借鑒。革命先輩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斗爭實際,勇於進行實踐和探索,闖出了在農村開展武裝斗爭、創建革命根據地和人民武裝的新路,在西北地區開創了我們黨革命斗爭史上的多個第一。

渭華起義是革命的試驗田,為西北革命根據地和西北紅軍的創建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渭華起義失敗后,起義領導人劉志丹、謝子長將革命火種引向陝北,和習仲勛同志一道經過1928年至1935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成功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和西北紅軍,成為土地革命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進而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為黨中央把領導全國革命斗爭的大本營駐扎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渭華起義啟示我們在新時代要拿出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擔當,搶抓發展機遇,敢想敢為、敢闖敢試。

91年過去了,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依舊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彩。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體現的正是共產黨人為了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而勇敢開創、努力奮斗、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懷。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時代如何發展,時至今日,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啟發意義。也正如習仲勛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霍文軍,系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委書記)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