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潛力來自何處

馬建堂

2019年10月16日09:44    來源:《求是》

原標題: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潛力來自何處

在前進的新征程上,我們可能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困難,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我國的制度是優越的、我們黨的領導是堅強有力的。綜合分析要素基礎、產業體系、市場規模等支撐條件,統籌考慮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的市場活力、社會創造力,以及日臻成熟的宏觀調控能力等,完全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發展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的動能和潛力仍然巨大,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長期穩定增長,並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發展潛力來自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體系

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及其有效組合,這些要素及其組合的演變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研判經濟增長潛力,需要了解內在機制的運行方式,需要從歷史上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和產業體系來分析。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建立了完備的產業體系,勞動力、資金、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儲備和較高的質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能有效地把這些要素調動和組織起來,從而為經濟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不斷形成和釋放出巨大的潛力。

巨大的經濟體量。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是世界上保持高速增長時間最長的大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201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國上榜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已超過美國。隨著經濟規模越來越大,“體量大穩得住”、“規模經濟效應”等優勢也越來越明顯,能夠有效抵御各種外部沖擊,為經濟升級創造有利條件。

豐富的人力資源。我國有近14億人口,相當於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有9億多勞動年齡人口,相當於美國、日本、歐盟的總人口。我國人力資源素質也在不斷提高,每年有大學畢業生800多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500多萬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50多萬人。2009年以來,我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總人數一直高於美國,研發人員規模穩居全球首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培養不斷加強。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統一高效的勞動力市場,加上不斷完善的創業創新激勵政策,推動人力資源積極參與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充裕的資金供給。當前我國儲蓄率雖然比歷史峰值有所下降,但依然位於45%以上,遠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截至2018年末,我國政府負債率為37%,遠低於國際社會通用的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普遍水平。資金供給充裕,債務風險水平低,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18年,我國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是全球產業鏈穩定運行的基石,也是中國經濟的一大優勢,將始終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強大的網絡化基礎設施。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適度超前、統籌銜接的一體化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建成。截至2018年末,我國鐵路、公路裡程分別達到13.1萬公裡和485萬公裡﹔其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裡程分別達到2.9萬公裡、14.3萬公裡,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國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2.4萬個,民航機場達到235個,均高居世界前列。縱橫成網、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回旋余地。

二、發展潛力來自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需求擴張空間

市場規模與結構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容量與空間有重要影響。在這方面,我國擁有獨特的優勢條件。一方面市場規模巨大、內部結構復雜,有利於形成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經濟體系。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尚不平衡,必須加快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平衡發展,意味著巨大的社會總需求和經濟結構優化,這無疑將激發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擴大消費的巨大空間。近年來,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我國有超過4億人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還有8億多網民,消費潛力巨大,是各類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理想的試驗場,能夠讓最新的信息技術和產品得到迅速普及推廣。2018年,我國恩格爾系數降至28.4%,處在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標准,意味著我國居民家庭在滿足了“吃”的需求后,對“穿”、“用”、“娛樂”等服務消費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和升級。正在持續推進的新型城鎮化,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鎮、進入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著新空間,將帶動規模巨大的消費市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我們培育和挖掘經濟發展潛力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提升的巨大空間。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增長很快,但生產力發展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僅為美國的43%左右。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生產力水平差距較大,大量產出仍然依靠要素投入擴張支撐,一些關鍵產品還不能自主研發和生產。服務業發展還很不充分,附加值高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滯后,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協同度和融合度不高。補上這些短板,力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將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空間。

城鄉、區域結構優化的巨大空間。我國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總量佔全國一半以上,東中西部差距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9年上半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342元和7778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74,而且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發展不均衡、區域城鄉差異大,既是當前發展的短板,同時也意味著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我國具有巨大的體制優勢,在中央的統籌協調下,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可以充分借鑒東部地區的經驗教訓,發揮后發優勢,后來居上。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增長動力。今后隨著廣大中西部地區和鄉村逐步達到中高收入水平,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市場空間進一步打開,我們將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改善公共服務的巨大空間。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與高要求、高期待相比,我國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質量不高、不公平的狀況還比較突出。當前農村還有大量人口缺少衛生廁所﹔城鎮還有上億人生活在老舊小區﹔醫療質量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每千名老年人隻有養老床位30.9張,有的公辦養老院需要排隊幾年才能住上……群眾在就業、上學、看病、養老、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不斷提高,而解決這些需求,補上發展的短板,即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巨大空間。從投資看,城市設施改造、軌道交通、老舊小區改造、無線互聯網、雲計算中心等基礎設施將帶動大量投資﹔從消費看,養老服務、終身教育、全科醫師、移動醫療等將帶動大量消費和就業。

三、發展潛力來自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和新動能的快速成長

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投入持續增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取得突破,新動能快速成長。我們完全能夠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機遇,為經濟增長賦予全新的動能。

新技術革命激發新動能。我國在生命科學、綠色能源開發、農業生產、信息技術等許多領域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比如,我國成功研制出“海水稻”和“沙漠水稻”。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培育成功。我國風電裝機容量佔全球的34.1%,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球的36.5%。我國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100萬伏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國家。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連續6年、8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8%,超過歐盟15個初創國家平均水平。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比2013年提升了21位,是前2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利於我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佔先機。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激發新動能。2018年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45369億元,相當於GDP的16.1%。在舊動能衰退的情況下我國沒有發生經濟失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動能的快速成長。2016—2018年,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增速從17.4%下降至3.8%,但計算機通信設備、儀器儀表、通用設備等投資增速分別加快0.8、1.4和10.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降到10%以下,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25%以上。2018年我國快遞行業業務量突破500億件大關,連續多年保持50%左右的增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井噴”的背后是新動能的加快成長,更好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為經濟長期發展注入了強大內生動力。

簡政放權激發新動能。近年來我國實施簡政放權,深入推進減稅降費,2018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達到約1.3萬億元,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興部門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大量涌現。市場主體每年淨增1000多萬戶且逐年加速遞增,2018年淨增突破兩千萬戶。創業公司大規模涌現,2018年共誕生9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相當於每3.8天就誕生一家,這些企業總體價值達到了1780億美元。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創新創業創造潛力不斷釋放,反映了市場環境的不斷改善,也體現了人們對經濟發展信心的不斷增強。源源不斷釋放出的經濟增長動能,正在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四、發展潛力來自不斷創新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加強和改進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逐步形成了支持高質量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在科學的宏觀調控下,近年來是我國經濟增長穩定、波動最小的時期,同世界其他大國經濟運行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獨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由2019年初預測的6.2%上調至6.3%。中國經濟正以世所罕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

提出了高質量發展這個“總綱”。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體量優勢”到“質量優勢”轉變的治本之策。

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需要新理念、新主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於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益,致力於經濟體系的轉型升級,這將激發出源源不斷的經濟發展動力,進而開辟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境界。

形成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是黨中央確定的經濟工作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既有利於保持經濟增速位於合理區間、避免跌破底線,又有利於化解重大風險,推進必要的結構調整。在今后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將更加注重強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引領,突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准調控,能夠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五、發展潛力來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同時,也為中國自身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國際秩序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利於我國在更高水平上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國際競爭中推進自主發展。近一年多來,美國挑起的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顯著影響。但也要看到,我國的產業鏈已經同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少數國家逆流而動,改變不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趨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曾多次受到外部封鎖,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穩定了局面,找到了新的國際合作空間。面對中美經貿摩擦,我們一方面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著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另一方面進一步樹立自信、強身健體,把外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著力增強自主發展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在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情況下,我國貨物貿易出口按人民幣計價仍然增長6.1%。這充分証明,“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我們能夠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國際競爭中拓展發展新空間。隻要我們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我國經濟就會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相繼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等,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海南自貿試驗區啟動建設,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30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1383億美元,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我國政府積極推出一系列舉措,制定國際產能合作規劃,制定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規劃,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提示和保障服務,擴大開放正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蹄疾步穩、壓茬推進,隨著高水平引進來、大踏步走出去,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將更加強勁。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全球經濟版圖中“東升西降”、“南升北降”態勢十分明顯,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主張通過調整和改革,使現有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主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2015年12月我國倡議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3年多來,成員已從57個增至100個,累計批准貸款85億美元。2018年5月,我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提交《中國關於世貿組織改革的建議文件》,主張增加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相關性,增強多邊貿易體制的包容性。這些努力,既有利於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也有利於增強我國的國際規則制定權,為經濟發展爭取更大空間。

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我國發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合作平台。2013—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4%,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總投資超過3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近30萬個就業崗位和20多億美元稅收,我國與當地企業都受益匪淺。國際金融論壇對“一帶一路”沿線26個國家央行進行的調查顯示,67%的受訪央行預計未來5年“一帶一路”項目將幫助本國經濟增速提高0—1.5個百分點,25%的央行預計提升1.5—5.5個百分點。“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一條造福共建國家的開放與繁榮之路,中國企業找到了大量新的機遇,為我國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市場和合作空間。

中國經濟有巨大的潛力,有獨特的發展優勢。貫穿各個方面始終、最為根本性的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我們應對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平穩健康運行、釋放經濟發展巨大潛力,最大優勢仍然是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了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產生了符合時代要求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從嚴治黨讓黨變得更加堅強有力,這是我們有效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的根本保障。總體上看,時與勢在我們這邊,隻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辦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就在前頭。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