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我國扶貧工作的歷程、經驗與持續推進的著力點

燕連福 趙建斌 王亞麗

2019年10月16日08:16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我國扶貧工作的歷程、經驗與 持續推進的著力點

  提 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村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成為首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中國貢獻,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梳理70年來我國扶貧工作的歷程、深刻總結扶貧經驗、找准未來持續推進扶貧工作的著力點,對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全面擺脫貧困、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助力世界減貧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扶貧事業先后經歷了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整村推進式扶貧、精准式扶貧五個階段,實現了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由粗放扶貧向精准扶貧的轉變。

  1949年至1978年:

  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農村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農民生活水平不高,整體上處於絕對貧困狀況,扶貧任務十分艱巨。為了改變農村地區貧困落后的面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農村貧困群體、邊遠落后地區群體、因災致貧群體、戰爭傷殘群體實施了救濟式扶貧。通過提供物資或現金,幫助他們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小規模救濟式扶貧在短期內滿足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根據1978年我國規定的貧困線標准測算,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規模為2.5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5.97%,農村貧困發生率達到30.7%。

  1978年至1985年:

  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我國農村扶貧工作也進入到體制改革推動扶貧的階段。

  這一階段實施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措施,包括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部分農產品的價格、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等,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減少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按照1978年的貧困線標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1985年的1.25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14.8%,年均減貧1786萬人。

  1986年至2000年:

  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

  1986年6月,國務院成立了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我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到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成立了專門的扶貧開發領導機構,制定了扶貧開發方針,確定了以縣為對象的瞄准機制。1986年確定了331個國家級貧困縣,1988年確定了370個國家級貧困縣。1994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將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到592個,提出要用7年時間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0年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地區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2001年至2013年:

  整村推進式扶貧階段

  進入21世紀,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分布逐漸從國家級貧困縣區域向村級區域集中。基於這一現狀,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落后狀況,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國務院扶貧辦以貧困村為重點扶貧對象,在全國開展了整村推進扶貧工作,推動我國扶貧工作進入到整村推進式扶貧階段。

  期間,我國確定了14.8萬個貧困村,扶貧資金、扶貧政策以及扶貧項目直接向貧困村傾斜,改善了貧困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貧困村的收入水平。2012年底,在現行標准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9899萬人。

  2013年至今:

  精准式扶貧階段

  2013年至今,在總結以往扶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到精准式扶貧階段。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准扶貧”,精准扶貧戰略逐步落地。這一階段主要針對“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四大問題,提出了貫徹落實“六個精准”“五個一批”的具體要求及實踐路徑。在精准扶貧戰略的指導下,我國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人,6年來連續超額完成千萬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減少到1.7%。

  中國扶貧工作的主要經驗

  70年來,我國積累了豐富的扶貧實踐經驗,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減貧事業帶來重要啟示。

  一是堅持黨對扶貧工作的領導。7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黨對扶貧工作的領導,這既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鮮明特色,也是我國扶貧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証。實踐証明,堅持黨對扶貧工作的領導,為我國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二是堅持農村改革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堅持農村改革與扶貧工作相結合是我國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面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處於貧困狀態這一現實國情,1978年,我國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推動了農村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減少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1985年,我國實施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促進了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提高了農村貧困群眾的收入。進入21世紀,我國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逐漸減輕了農村貧困群眾的生活負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為確保農村貧困地區實現脫貧任務,進而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堅持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相結合。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相結合是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基本方針,也是我國扶貧事業順利推進的一條寶貴經驗。對貧困人口來說,救濟式扶貧雖然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因此,1986年我國開始實施開發式扶貧戰略,通過開發貧困地區優勢資源,引導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來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這是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出路。然而,對於那些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開發式扶貧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必須以救濟式扶貧為輔。推動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相結合,有助於保障我國扶貧事業的持續推進。

  四是堅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調動社會上的一切積極因素為農村扶貧工作服務。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調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形成“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具體來看,堅持政府投入的主體作用和主導作用,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扶貧、產業扶貧、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

  五是堅持探索精准扶貧方略。實施精准扶貧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在救濟式扶貧和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我國將整個農村地區確定為扶貧對象。在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我國開始調整扶貧對象,將貧困縣確定為扶貧對象。在整村推進式扶貧階段,我國把扶貧重點轉向貧困村。黨的十八大以后,《關於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發布,強調“建立精准扶貧工作機制”,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我國開始將扶貧對象精確到貧困戶,不斷探索扶貧對象的精准化,從而確保每個需要幫扶的貧困群眾都能從中獲益,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六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國農村扶貧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動搖,堅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放在扶貧工作的核心位置。

  未來我國扶貧工作的著力點

  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階段性目標,農村扶貧工作任重道遠。對此,需要找准未來我國扶貧工作的著力點,確保農村地區實現可持續脫貧。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整合扶貧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70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與堅持黨的領導密切相關。我們黨通過其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以及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有效整合了社會扶貧資源。我們要徹底擺脫農村的貧困面貌,就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進一步發揮好整合社會扶貧資源的強大優勢。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落實抓黨建促脫貧的工作體制,把基層黨建同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建立好的黨支部,選好配強領導班子,精准選派駐村工作隊,為整合扶貧資源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証。二是堅持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通過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的領導體制,為整合扶貧資源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証。三是堅持發揮脫貧攻堅的制度優勢。通過實施嚴格的考核評估機制、監督問責機制、目標責任制度以及正向激勵機制,為整合扶貧資源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証。

  第二,完善貧困治理體系,提升貧困治理能力。一是完善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體系。黨政一把手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民生工程來抓。五級書記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推進扶貧工作落地。二是完善督查問責的監督體系。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開展督察巡查,加大扶貧領域的腐敗與作風專項治理力度,發現一起嚴肅問責一起,不斷強化干部作風建設。三是加強政府市場社會協同,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聯動的動員體系。健全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四是完善客觀公正的考核評估體系。實行嚴格的考核評估,注重結果考核,創新考核方式方法,發揮第三方評估的作用,強化對扶貧工作成效的社會監督。

  第三,鞏固扶貧成果,防止出現返貧現象。一要建立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堅持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保証貧困群眾摘帽后仍能享受各項扶貧優惠﹔堅持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動態監管,做到脫貧逐戶銷號,返貧重新錄入。二要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堅持因地制宜,開發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領貧困群眾探索一條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三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自信﹔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幫助貧困群眾子女接受教育,從根本上阻止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

  第四,推進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我國扶貧工作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農村深度貧困地區。因此,幫助農村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是完成我國脫貧攻堅任務的關鍵。要把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重點是把扶貧經驗應用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中,推動鄉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此,要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保証﹔借助鄉村地區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改善鄉村發展環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循序漸進,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突出重點,體現特色,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第五,講好中國扶貧故事,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消除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可以說,我國扶貧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著更為深遠的世界意義。我們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在主動融入國際話語語境、選取典型案例、做好新媒體傳播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中國扶貧故事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其他國家可以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借鑒中國扶貧經驗,找到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扶貧道路,實現穩定脫貧。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與治國理政研究院)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