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從一窮二白走向偉大復興

對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的回顧與思考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機關黨委書記 王一彪

2019年09月27日09:36    來源:人民論壇網

原標題:從一窮二白走向偉大復興

【摘要】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奇跡,實現經濟高速增長與社會持續穩定的奇跡,全球最大規模貧困人口脫貧的奇跡。深刻解讀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封閉落后走向繁榮富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既存在歷史與現實的依據,也符合理論與實踐的邏輯,其經驗啟示應從多個維度加以探析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對70年不平凡歷程進行回顧與思考,對於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具體行動。

歷程回顧:70年求索及其光輝實踐

解讀新中國70年崢嶸歲月,應放在一個歷史過程中作行進式考察、階段性比較,方能獲得更多歷史訊息。根據70年歷史情景與特點,我們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為第二階段,從黨的十八大開始又邁向一個新的階段。這三個階段與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力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相生相融。

探索前行的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中有這樣一段經典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首都30萬人民群眾滿懷喜悅激動的心情參加開國盛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國和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並親手啟動電鈕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從那一刻起,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新中國的誕生,使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壓迫中國、欺凌奴役中國人民的苦難歷史從此結束,讓中華民族一洗百余年來蒙受的極大屈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的誕生,也意味著中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歷史宣告結束,長期以來受盡壓迫的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從此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一次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誠然,新中國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是空前的:舊中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民生凋敝,還有那滿目瘡痍的戰爭創傷,加之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經濟、軍事上的嚴密封鎖,而且當時中國共產黨又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實踐經驗,如何建設新中國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全新課題。

中國革命勝利前夕,當時的美國政府為推卸其在中國失敗的責任,曾發表《中美關系白皮書》。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為此在給總統杜魯門的信件中,大講了一通中國發生革命是由於人口太多、吃飯成為不堪負擔的壓力而引發的,斷言“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並預言新中國也必然因此而歸於失敗。國內有的資產階級人士雖然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軍事上是優秀的,但卻說中國共產黨在經濟上是“零分”,無法解決中國經濟這個大難題。對此,我們黨既保持清醒的頭腦又充滿必勝的信心,領導全國人民在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奮起抗美援朝、推進“三反”“五反”運動的同時,開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篇章。請看若干歷史片段:

——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新中國成立前后,在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以及新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先后共沒收地主階級7億畝土地和大批耕畜、農具、房屋、糧食,分給約3億無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資料的農民。世世代代貧苦農民和無數志士仁人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夙願,終於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變為現實。通過土地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全國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提高到1952年的16392萬噸,增長44.83%,年均增長12.6%。

——基礎設施恢復與建設創造了人間奇跡。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於1949年7月9日接見全國鐵路臨時代表會議代表時指出:現在的鐵路太少了,我們將來要修幾十萬公裡的鐵路。領袖的雄心壯志迅速變成人民的實際行動。到1952年底,全國新建鐵路1320公裡,恢復鐵路1170公裡,修復復線572公裡。國民黨政府從1936年提出修成渝鐵路,前后14年未裝一根枕木、未鋪一根鐵軌。新中國從1950年6月15日到1952年7月1日,僅用兩年多時間,成渝鐵路就建成並正式通車。

——興修水利工程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950年夏,河南、安徽遭遇百年大雨,淮北地區發生十分嚴重的災情,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毛澤東同志在批閱災情報告時不禁落淚,連批三份報告給周恩來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政務院10月就作出治理淮河的決定,當年220萬民工參加治淮工程,首期工程於1951年洪水到來之前順利完成。之后,荊江分洪工程、官廳水庫建設,以及黃河治理與開發,陸續加緊啟動和推進。到1952年底,初步改變了國民黨統治時期河道年久失修、災害頻發的局面。

——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造帶來全新氣象。新中國成立后,把取締娼妓制度作為社會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封閉妓院的決議》,當天下午立即行動,全市224家妓院一夜之間全部封閉,1300多名妓女獲得解放。接著,其他城市先后取締當地所有妓院。經過一年多努力,中國大陸全面廢除娼妓制度。之后開展禁毒運動,用短短兩年時間,將延續百年的吸毒販毒頑疾加以清除,成為世界禁毒史上的一個奇跡。與此同時,以掃盲為起點和重點的學文化在全國形成熱潮,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各種識字班、讀報組紛紛建立起來,一些地區還出現“三代同學習、一門雙模范”的家庭和“父子同窗”“夫妻競賽”等學文化的新氣象。

——建設156項重點工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是一窮二白,毛澤東同志這樣說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當時,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是洋灰,鐵釘是洋釘。打好自己的工業化基礎,成為新中國建設的緊迫任務。工農業生產經過幾年恢復性建設與發展后,黨中央及時提出“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總路線,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總路線的主體。為此,制訂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推進156項重點工程建設,於1956年制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和第一輛蒸汽機車。“一五”期間,基礎工業得到加強,工業布局得到改善,而工業化又帶動了城市建設。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創造性轉變,使中國這個佔當時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之后,新中國建設經歷了艱苦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十年,“文革”動亂的十年,以及此后兩年的撥亂反正。30年探索前行,我們實現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重大成就﹔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使我國在激烈動蕩的國際環境中站穩了腳跟,為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贏得了有利的國際條件。我們從一個積貧積弱、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變成一個經濟不斷繁榮、社會發展進步的國家﹔從一個備受欺凌的國家,變成一個逐步受到國際社會尊重和認可的國家。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新中國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經歷了不少曲折,遭受了嚴重挫折。這是正確與錯誤、成就與挫折、經驗與教訓錯綜交織的不平凡歲月。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的新氣象。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是解放思想的產物,又進一步推動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並由此拉開改革開放的歷史序幕。《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一書中有這樣的評價:“這一切,顯示了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請看若干歷史片段: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發端於農村最基層的包產到戶,是吃不飽飯的農民自己創造的。安徽小崗村18戶村民,冒著風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從此過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好日子。正因為能夠解決農民吃飯問題,包產到戶這個新事物隨即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肯定:“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1982年、1983年、1984年,中央連續3個一號文件把包干到戶和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到全國農村。1984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游行隊伍中,農民代表抬著“聯產承包好”巨型標語牌通過天安門廣場,表達對聯產承包制的擁護。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增強了農村發展活力。鄉鎮企業起源於農村社隊企業,因為“不吃大鍋飯”“不捧鐵飯碗”而大大降低成本且適應市場需要,不僅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在當時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1984年底,全國鄉鎮企業總數超過600萬家,比1978年增長2.98倍,吸納就業人員5000多萬。這讓長期缺乏產業支撐、沒有資金支持的廣大農村地區,一下子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江蘇華西村在書記吳仁寶帶領下大力發展村辦企業,使這個曾經欠債累累的貧困村,率先建設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新農村,至今依然保持強勁發展活力。

——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帶來了全新發展活力。在農村改革推動下,城市改革向新的廣度和深度拓展。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了企業活力﹔改革價格體系、促進市場發育,不僅促進了消費市場的穩步發展,而且帶來了生產資料以及金融、技術、勞務和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開拓﹔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也陸續推進,每秒億次“銀河”計算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成果相繼誕生。總之,隨著各方面改革的展開和推進,過去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被沖破,共和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建設、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

——設立經濟特區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針對新中國成立后被帝國主義封鎖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在封閉環境下搞建設的突出問題,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順應世界開放發展大勢,黨中央果斷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從改革外貿體制、發展對外貿易,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再到直接利用外資,都是了不起的突破。198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4年又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大門逐漸敞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以多種方式涌入,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投資熱土。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把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明確提出讓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應當看到,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經過長達15年的艱難談判,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這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經濟增速在全球范圍內名列前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成就,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北斗衛星、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抗擊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的重大勝利,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

這一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接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時期,是“殺出一條血路”推行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連年跨越,1986年上升到1萬億元,1991年上升到2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2年邁上50萬億新台階,達到51.93萬億元。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不斷提高,經濟總量居世界各國的位次不斷前移,1978年居世界第11位,2000年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改革開放作為新的偉大革命,破除了阻礙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一切思想障礙和體制弊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走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請看若干歷史片段:

——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出台並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四風”,堅決反對特權﹔發揮巡視利劍作用,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全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提升。

——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我國“三期疊加”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重大戰略思想。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近幾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從上一年第22名躍升至第17名,首次躋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名行列。

——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經過長期艱苦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加大扶貧投入,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1660萬人,過去6年共減少8239萬人。近年來,在黨和政府努力下,有關教育、醫療、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痛點”問題得到明顯緩解。2018年以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全國,堅決掃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進行環保督查問責,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截至2019年4月,共有131個國家、30個國際組織與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取得積極進展。與此同時,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升。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幾年間,中國社會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巨大變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要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

以上,我們以“探索前行的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氣象”“走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為題,對新中國70年三個階段進行了概要回顧。每個階段選取的若干歷史片段,都有其重要歷史意義和特殊歷史價值,與本文無法一一列舉的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偉大成就,共同構成了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實行土地改革、修建成渝鐵路、興修淮河水利工程、取締娼妓改造社會、實施156項重點工程,都是新中國對舊社會進行的根本改造,人們由此真切地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包產到戶、鄉鎮企業、經濟特區、價格放開和城市搞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世貿組織,則是改革開放年代吸引眼球的熱詞和新事物,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全面從嚴治黨、新發展理念、脫貧攻堅、環保督查、“一帶一路”,成為新時代標識,這不僅帶來風清氣朗的社會、天藍水淨的環境,更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時代的美好前景。

經驗探析:70年奇跡背后的邏輯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奇跡,實現經濟高速增長與社會持續穩定的奇跡,全球最大規模貧困人口脫貧的奇跡。深刻解讀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封閉落后走向繁榮富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既存在歷史與現實的依據,也符合理論與實踐的邏輯,其經驗啟示應從多個維度加以探析總結。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也是民族復興偉業的領導者。作家王蒙在《中國天機》一書中寫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許多公共設施“呼啦一下冒出來”,驚嘆“怎麼共產黨像變戲法一樣一揮手一跺腳就變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北京來!”這實際上非常生動形象地講出了其中的奧秘——新中國一切成就都離不開黨的領導。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創立並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也隻有堅定不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接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是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的寶貴經驗,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中國由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的唯一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經歷了嚴重曲折。總結探索前行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如同中國革命一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同樣不能照抄照搬,必須像鄧小平同志講的那樣,“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和現實都証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全黨同志要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三,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新中國70年不平凡歷程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找到了正確的發展路徑,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尖銳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40余年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釋放動力和活力、化解壓力和阻力,轉變發展方式、激發創造潛力,推動我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就。

第四,根基深厚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戰勝困難、奮力前行的內在基因。回顧新中國70年的歷史,我們愈發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身上,始終有一種共同的精神特質在引領、激勵和鼓舞他們接續奮斗、砥礪前行而無所畏懼、永不放棄。這種共同的精神特質,正是源於千百年來不斷傳承創新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責任,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有為等價值追求。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節衣縮食,和全國人民一起共克時艱,克服了經濟困難,頂住了外部壓力,還清了全部外債。這樣嚴重的困難之所以沒有打垮新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著共同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力支撐。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還將面臨一系列重大風險與考驗,仍然需要大力傳承和創新發展包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國情懷、“民惟邦本”民本理念、“革故鼎新”創新精神、“天下大同”和諧思想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五,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是當代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回顧新中國70年的歷史,是人民創造了輝煌成就,是人民推動了社會變革的車輪,是人民用勤勞和智慧不斷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精彩華章,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當新中國遇到美軍入朝作戰之外部威脅時,全國人民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大批青年和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軍和各種軍事干校,全國掀起踴躍參軍、參戰、支前的熱潮。規模空前、歷時15年的三線建設,在全國13個省、區展開,匯集了數百萬科技人員和普通勞動者。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智慧和首創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億萬中國人民魂牽夢縈的百年夙願。“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的話語讓億萬中國人民感到溫暖和振奮,充滿激情和力量。面向未來,偉大的夢想召喚著新的進軍,必將匯聚起億萬人民的勤奮和智慧,迸發出眾志成城、勠力同心的磅礡偉力。

未來展望:第二個百年目標之堅定信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70歲之新中國處處呈現出充滿活力的勃勃生機和盛世偉邦的動人氣象。盡管當前國際環境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二個百年兩個階段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即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什麼能夠保持這樣的信心?我認為,以下6個方面因素十分關鍵。

一是領袖的領航。在新中國70年偉大歷程中,毛澤東同志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黨的領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和鞏固了新中國﹔鄧小平同志作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領袖,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過程中,展現出堅定信仰信念、鮮明人民立場、非凡政治智慧、頑強意志品質、強烈歷史擔當、高超政治藝術,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擁護,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贊譽,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領航者,成為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的領袖。立足新時代新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能夠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二是人民的奮斗。新中國歷史就是一部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中國人民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歷史,人民幸福從來都是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實現美好藍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馳而不息。“社會主義不是喊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隻要偉大的中國人民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狠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化作美好而生動的現實。

三是改革的引領。新中國70年所取得的發展成就,靠的是改革﹔新時代偉大夢想的實現,仍然需要改革的引領與推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交織疊加、錯綜復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前進道路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四是創新的驅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中國 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輝煌成就的取得,都與創新的驅動包括科學技術的創新、思想理論的創新、制度體制的創新以及實踐的創新密不可分。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把創新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長久之計還是要靠科技創新。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基礎研究強起來、創新體系建起來、體制機制活起來,推出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我國長遠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五是開放的格局。70年新中國發展史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選擇,必須長期予以堅持。當今世界,開放的潮流滾滾向前,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不可逆轉,但也面臨來自國際國內多方面的挑戰。中國不會因為個別國家實行貿易保護、貿易霸凌就關上對外開放的大門,也不會因為一些人擔心害怕就放慢對外開放的步伐,恰恰相反,中國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積極推動新一輪高水平開放。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六是安定的環境。新中國70年,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總體上保持國家安全穩定、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特別是歷經十年“文革”動亂之后,我們更加深刻地懂得安定環境對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極端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根本任務,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裡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和相對安定的國際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認識和有力應對一些重大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始終把防風險、保安定擺在突出位置,著力化解各種矛盾、解決各類問題,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遇到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堅決維護好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