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凝聚奮斗前進的磅礡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優勢

祖任平

2019年09月27日08:5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12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環繞地球、周游列國,考察各國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探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發出了“一盤散沙,才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敵人”的諄諄告誡。

98年前,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從此煥然一新,這個曾被譏為“山溝裡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跡和政治穩定奇跡。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迎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當年從嘉興南湖起航的一葉紅船,已然成長為乘風破浪的巍巍巨輪。

從山河破碎到繁榮穩定,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封閉愚昧到自信開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在世界舞台上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目光,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倚重的力量和學習的對象。經濟學家稱贊,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歷史學家感嘆,這是“一個巨大的組織奇跡”﹔政治學家評價,“中共治國理政智慧獨一無二”。

建黨近百年風華正茂,治國七十載春華秋實。透過歷史規律的望遠鏡細心觀望,我們黨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証”,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以強大的組織優勢凝聚起奮斗前進的磅礡力量,為深刻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一)“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隻有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才能把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固凝聚起來,把全國人民緊緊團結起來,這是發揮黨的組織優勢的根本所在。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首先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關系黨的組織優勢的根本問題,是發揮黨的組織優勢的根本所在。

“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動”“沒有這種統一的和指導性的意志,要進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中央委員會的力量和權力,黨的堅定性和純潔性——這就是實質之所在”……在馬列經典作家的論述中,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總是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

“一個桃子剖開來有幾個核心嗎?隻有一個核心”“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在我們黨的認識中,向核心看齊、維護領導核心,總是作為“最最緊要的政治”。

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看,形成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並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威,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是全國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935年遵義會議前,由於沒有形成成熟的黨中央,革命事業幾經挫折,甚至面臨失敗危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我們黨開始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從此中國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嚴密黨的組織,嚴明黨的紀律,激發強大的社會動員力,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礡力量,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礡看主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個體量龐大的政黨,有了核心就有了頂梁柱,有了核心就有了主心骨。9000多萬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近14億人口,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黨向核心看齊、向中央看齊,“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迸發出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維護黨中央權威必須做到“四個服從”。“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首先提出以來,我們黨就將“四個服從”作為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內容,作為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它不斷強化著黨員意識、組織意識,讓黨員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是組織一員,有力維護了黨中央權威、維護了黨內團結統一,保持了黨組織的紀律性和約束力。

充分民主拾起美麗珍珠,正確集中串起珍珠,形成璀璨的項鏈。這項制度帶來的“中國效率”“中國震撼”,正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認可。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採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進行決策,它的決策力、決策質量總體上明顯高於西方國家的小圈子決策、游說集團決策和民粹主義決策模式。當一些西方國家政黨忙於搞“拳擊賽”時,中國共產黨正進行著發展的“接力賽”。

(二)“隻有當工人通過組織而聯合起來並獲得知識的指導時,人數才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歷經苦難走向輝煌,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靠的是正確的理論武裝、先進的思想指引。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會堂,全球矚目的黨的十九大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庄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鮮明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00多公裡外,湘西大山深處的十八洞村,村支書龍書伍清早便召集黨員和村民們圍坐電視機前,用心聆聽著總書記的報告。

這樣的場景,在全國各級各地同時出現。總書記雄渾洪亮的聲音還在人民大會堂回蕩,便已傳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思想種進近14億人的心中。

馬克思曾經說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毛澤東進一步闡釋: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從現代政治規律來看,任何政黨發展都要解決兩大問題:“心往一處想”(凝聚共識)和“勁往一處使”(行動一致)。前者是構筑共同思想基礎,后者是建立嚴密組織體系。一個政黨沒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共識,就很難組織起來,很難保持穩定、發展壯大。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送來了組織指導,甚至送來了部分經費,但沒有送來天然的馬克思主義者。“姓馬”容易,“信馬”不易。“出身是一回事,進黨又是一回事,出身是非無產階級,進黨后是無產階級,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要變成無產階級的。”早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就創造性提出“著重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黨”的重大命題。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前進的旗幟。回望近百年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我們黨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紅線,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題,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主線,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深刻回答了中國的革命之問、發展之問、黨建之問、復興之問,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中國大地生根。

達必識其途,至必由其道。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黨的創新理論發展到哪裡,集中教育就跟進到哪裡。從延安整風運動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改造我們的學習”到“理論學習有收獲”,回顧黨的歷次集中教育,都把理論武裝作為“當頭炮”,通過集中性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相結合,不斷強化黨的理論學習、教育、武裝工作。持續浸潤的思想理論教育,撥亮了信仰的燈火,補足了精神的鈣質,打牢了思想的根基。

“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打開《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基層組織一項基本任務就是“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長征途中“天當教室地當紙、樹枝石頭當筆用”﹔延安時期“吃小米飯、攻理論山”,認字就在背包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進入新時代,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從上到下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海量即時的現代遠程教育平台,超燃爆棚的“學習強國”……全黨同志都進入這個“無期大學”,與時代同步、與真理同行。有國外觀察家贊嘆,中國共產黨培訓的覆蓋范圍、頻繁程度,在人類歷史上也極少有如此浩大、持久的學習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組織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全黨上下興起大學習的熱潮。“冒著熱氣的精神食糧”“創新創業更有信心了”“發家致富更有勁頭了”,新思想在億萬人民心中激起強烈共鳴﹔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學懂弄通做實,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干事創業有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延安窯洞的思想光芒,照亮了黨的全國執政之路﹔改革初期的理論突破,創造了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新時代的思想燈塔,引領著逐夢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總結時,向大家推薦《共產黨宣言》等五本著作,“把這五本書裝在干糧袋裡,打完仗后,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2018年習近平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號召大家多學習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果心裡覺得不踏實,就去鑽研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多看幾遍”。

那個“味道”,是追逐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信仰的味道﹔那種“踏實”,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的踏實。

(三)“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証。”我們黨一路走來,始終堅持黨的組織路線為政治路線服務,為實現黨的政治任務提供堅強組織保障,黨的組織路線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歷史的細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啟示。紅軍過草地的時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問今天有沒有米煮飯,卻先問向南走還是向北走。紅軍炊事員也懂得,方向問題比吃什麼更重要。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路線體系”,指引著黨的方向和道路。它們猶如“歷史的平行四邊形”,完整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這座大廈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底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碼。

路線是綱,綱舉目張。黨的政治路線決定組織路線。“黨的組織工作是貫徹路線的保証,是實現路線的工具”。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壯闊歷史進程中,不斷深化對黨的組織路線的認識,逐步形成了一條與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相適應的組織路線。始終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組織工作服務於黨的中心任務,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為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新民主革命時期,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是最根本的政治任務。組織路線的保証作用,集中體現在擴大與鞏固黨,動員組織廣大黨員沖鋒上陣。從建黨到1927年,我們黨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近5.8萬名,領導著280多萬工人和970萬農民,革命火種形成燎原之勢。第一次大革命失敗,黨員人數銳減到1萬多人,但到1930年,經過艱苦努力,很快達到12萬人,到1945年發展到121萬人。28年浴血奮戰,英勇犧牲並有名可查的黨員達370萬人。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組織路線的保証作用,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人民政權、發展國民經濟。組織部門進行縣以上主要領導成員的挑選、配備和審報工作,大力培養選拔有文化、懂管理、懂技術、懂財貿的干部。從1952年到1954年,抽調到工業部門的有16萬人,僅為156項重點工程就選調3000多名領導干部。到1957年6月底,全國11萬名高級知識分子中,有黨員1.7萬名,李四光、錢學森等都是那個時期入黨的。1962年,專業技術干部達到210萬人,90%左右是解放后培養起來的。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組織路線的保証作用,集中體現在培養選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級干部、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等方面。從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政策到建設“四化”干部隊伍,從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到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從“一定三有”到“四議兩公開”,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基層黨建愈加根深葉茂﹔從“科學的春天”到“人才的春天”,從“下海潮”到“海歸潮”,人才事業越來越興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決心、頑強意志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組織路線展現出新的強大生命力。鮮明提出好干部標准,強化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鮮明提出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集中整治“三超兩亂”“裸官”,打出從嚴管理監督干部組合拳﹔鮮明提出大抓基層導向,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鮮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刻闡述其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為新時代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提供了“綱”和“本”。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開創性貢獻,具有裡程碑意義。

黨的組織路線不是靜態的,而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科學體系。從毛澤東作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的重要論斷,到鄧小平發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見不了馬克思”的深刻感悟,到習近平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凝聚著我們黨對不同時代命題的深刻把握、對不同階段任務的深邃思考。

這條正確的組織路線,是“從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也必將在新時代的中國大地上繁榮盛開。

(四)“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馬克思主義政黨力量的凝聚和運用,在於科學的組織。我們黨形成的科學嚴密的組織體系,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

1947年3月,國民黨進攻延安,毛主席在陝北的兩個窯洞裡用電台指揮全國解放戰爭,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電台發出的“嘀嗒、嘀嗒”,就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聲音,全黨全軍都無條件地執行。

“嘀嗒、嘀嗒”,這最簡單又最有力量的音符,凝聚著紀律,流淌著信仰,通過嚴密的組織體系,轉化為千軍萬馬的集結號。

大道恢弘,存乎組織。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歷來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塑造了一個上下貫通、融為一體,信仰崇高、宗旨先進的組織形態。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黨中央是大腦和中樞,有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變化,無有留難”。黨的地方組織和黨組猶如軀干,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有令即行、有禁即止。黨的基層組織是神經末梢,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棋局分明、布陣嚴整。

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顯示,大多數海外受訪者對中國共產黨的印象,主要為具有高度凝聚力、組織嚴密。蔣介石敗退台灣后反思教訓,也不忘細數共產黨的七大優點,首條就是“組織嚴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從“支部建在連上”到“支部建在樓上”,從騰訊“讓企鵝戴上黨徽”到創業公司的“黨建咖啡廳”,從“楓橋經驗”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基層黨建呈現眾星拱月、月明星燦的生動景象。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黨的基層組織數量從1949年的19.5萬個,增加到2018年的461萬個,增長近23倍,全面覆蓋各個領域。機關、事業單位、農村、社區黨組織覆蓋率均超過95%,公有制企業覆蓋率90.9%﹔新興領域“兩個覆蓋”逐步擴大,158.5萬家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26.5萬個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

有研究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建立了一個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人與人的互聯網。依托現代政治之精密組織原則,貫穿以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而且成為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超級“網絡組織”,它聯結著近14億人民,延伸到形形色色的企業組織、各級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

“它們根連著根,枝挽著枝,就像心連著心的兄弟。”這是浪漫詩人的詠嘆調,這是組織體系的寫生畫。

(五)“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以崇高而偉大的理想使命,培養忠誠干淨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寬廣胸懷,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長征何以勝利?長征結束后不久,到陝北採訪的美國記者斯諾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紅軍軍官習慣說:“弟兄們,跟我來!”而不是說:“弟兄們,向前沖!”他用統計數字發現:紅軍軍官傷亡率往往高達百分之五十。幾十年后,長征老紅軍方國安仍清晰記得這樣的場景:每當挑選尖刀班或突擊勇士,黨員干部總是率先站出來。

黨的干部是黨的骨干,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是黨的組織優勢的內生動力。培養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是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關鍵著力點。

治國之要,首在用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選人用人制度,匯四海之智、聚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展現出海納百川的中國氣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發揮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強調必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彰顯中國特色干部工作的獨特優勢﹔鮮明提出新時代好干部標准,突出強調把政治標准作為選人用人首要標准,樹立選人用人的時代標杆﹔鮮明提出精准科學選人用人,為更有效地知人識人提供方法指南﹔鮮明提出加強干部隊伍專業化建設,大力提高干事創業本領﹔鮮明提出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干部,培育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鮮明提出從嚴管理干部,推動干部管理由“寬鬆軟”走向“嚴實硬”﹔鮮明提出調動干部積極性,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並重,提振干部精氣神。

這些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干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選人用人工作開啟全新局面,發生全面深刻、影響深遠的變化,用人導向正確鮮明、用人風氣煥然一新、用人環境嚴正清朗,一大批好干部脫穎而出,迸發出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澎湃激情,為黨和國家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我們黨歷來尚賢愛才,始終把人才作為最重要的執政資源。早在延安時期,就制定了“來去自由”的人才政策,迎來萬千知識青年奔赴延安的盛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用稿費宴請錢學森,周恩來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鄧小平為陳景潤當“后勤部長”,這些故事傳為美談,彰顯了我們黨求才若渴的胸懷。改革開放后,開啟“科學的春天”,確立“四個尊重”的重大方針,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啟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著眼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重大人才工程,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事業呈現出全面系統、整體性的發展進步。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這是薪火相傳的真理,這是生生不息的大道。

(六)“一個人數少但有戰斗力的黨比一個人數多而缺乏戰斗力的黨要強得多。”黨的先進性植根於黨員的先進性之中,黨的組織力凝聚於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很多黨組織是秘密的,但誰是共產黨員,大家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因為他們“看上去就像個黨員”。解放戰爭時期,誰是黨員一目了然,因為行軍中他們身上的背包和槍支最多,吃飯時他們碗裡的東西最少,沖鋒時他們跑在最前面,撤退時他們走在最后面。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力量和作用,既取決於黨員數量,更取決於黨員質量。“最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是最勇敢的士兵”“特殊材料制成的,有鐵一般的紀律,有鋼鐵般的意志,最無私無畏”。經典作家的論述,賦予了共產黨和共產黨人以偉大神聖、光榮正確、勇敢先進的形象。

從成立之初的50多名黨員,到今天的9000多萬名黨員,中國共產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有媒體這樣形象地比較,中共黨員數量已超過英國、法國人口總和,比德國的總人口還多。

新中國成立之初,440多萬黨員,基本上都經受過革命戰爭的洗禮﹔改革開放之初,3600多萬黨員,絕大多數是1949年后入黨的﹔到2018年底,黨員總數已達9059.4萬人,超過七成是改革開放后入黨的。黨員結構的變化,帶來了黨員隊伍建設的“時代命題”。

“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話語,既是庄重豪邁的宣示,也是鏗鏘有力的作答。

“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黨員的質量問題,以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高標准接收黨員。從“五個必備”到“八項條件”,從“六條標准”到“六個修養”,嚴把發展黨員入口關,“大膽發展而又不讓一個壞分子侵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修訂《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把政治標准放在首位,堅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嚴格發展黨員標准和程序,既敞開大門吸納新鮮血液,又嚴控發展黨員質量生命線,為黨員隊伍注入先進純潔的源頭活水。

“讓黨內政治生活這個熔爐真正‘熱’起來”。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錘煉黨員黨性的熔爐。從古田會議首次提出黨內生活政治化、科學化,到延安整風建立黨內政治生活的制度基礎,到改革開放之初制定《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再到2016年出台《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黨內政治生活的爐火越燒越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越用越靈,經常紅臉出汗,打掃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黨性在高溫火爐中淬煉提純。

和平年代,雖然不再有隆隆炮火,但同樣有血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抉擇。超強台風來襲,總有一群人逆風而上﹔熊熊大火燃燒,總有一群人向火而生﹔滾滾洪流肆掠,總有一群人挺身抵擋……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黨員沖在前﹔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黨旗在飄揚。考察汶川地震救災和重建的外國友人曾感慨:“有一條‘經’我們很難取走——你們有這麼多勇於獻身的中共黨員。”

“幾千萬黨員都合格,那將是一支多麼偉大的力量!”鍛造信仰如炬、堅如鋼鐵的先鋒隊伍,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大”的底氣所在,這是黨的組織優勢的根脈所在。

(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黨的組織優勢就能擁有不竭源泉,就有最堅強的支撐、最深厚的底氣、最磅礡的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沒有一種力量比人民更強大,沒有一種根基比人心更堅實。早在1906年列寧就明確指出:“工人階級的力量在於組織。不組織群眾,無產階級就一事無成。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就無所不能。”1943年毛澤東專門以《組織起來》為題作重要講話,強調“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這是一種方針”。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獨特的政治優勢,是黨的組織優勢的不竭源泉。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力量、組織功能,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群眾組織起來,最廣泛地動員一切力量,釋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很多國內外政黨專家看來,這包含著“中共全部的秘密”,是“中共最大的軟實力”,是“中國力量迸發之謎的謎底”。

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就是最深厚的土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喚起工農千百萬,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鐵桶圍剿”﹔抗日戰爭時期,組織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侵略者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解放戰爭時期,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群眾首創精神,“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台八項規定,鐵腕整肅“四風”,狠剎“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舞台上的奢華”“會所中的歪風”,持續對“四風”隱性變異問題整治,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黨員干部作風明顯改進,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黨心民心團結一心。

群眾在哪裡,黨的工作就延伸到哪裡,黨的組織就建到哪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從農村到城市,從邊疆民族地區到貧困地區,從國有企業、機關、高校到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中小學校,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緊緊團結帶領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凝聚起筑夢前行的蓬勃力量。

人民群眾的力量一旦被組織起來,就有著改天換地的偉力:集結“最能打仗的人”,以“每分鐘脫貧約20人”的速度,改寫著數千萬貧困人口的命運,書寫“最成功的脫貧故事”﹔天眼探空、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大國重器提升中國創新位勢﹔港珠澳大橋刷新世界橋梁建設長度,蘭渝鐵路開通圓了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鐵路夢,大國工程傳遞民生溫度和幸福質感……

1927年11月,毛澤東帶領部隊上井岡山,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其中一條是“還門板”。紅軍借老百姓的門板鋪床,離開時必須逐戶歸還。但由於各家門栓高度不同,老鄉反映有的紅軍還錯了門板。毛澤東親手把“還門板”改為“上門板”,規定借來的門板裝上才算還了。一字之改,盡顯群眾利益至上的初心。

1969年1月,15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開始了七年知青歲月。住窯洞、睡土炕,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裡加入中國共產黨,又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友誼。習近平將鄭板橋《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改成“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以此表達對上山下鄉的體會。幾字之改,盡顯人民立場至上的使命。

“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一個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政黨,必然強盛!

一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黨,永遠年輕!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