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是70年來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重構了21世紀中國的“發展邏輯”——

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深刻變革

辛鳴

2019年09月23日09:0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深刻變革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指揮棒。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會引領什麼樣的發展實踐,塑造什麼樣的發展形態。7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實踐告訴我們,隨著發展水平的不斷進步,發展環境的不斷變化,發展條件的不斷改善,發展理念需要也會發生重大突破與創新。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趕超戰略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是硬道理”,再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及科學發展觀,中國社會對發展認識不斷深化,對發展理念不斷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正確運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科學破解我國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發展理念。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發展理念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推動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深刻變革,重構了21世紀中國的“發展邏輯”。

發展價值的歷史自覺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但是發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為目的,發展必有其價值指向。價值指向不同,發展結果迥異。對中國社會來說,發展是硬道理,為人民發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中國社會的發展既不能是“為發展而發展”,更不能是“為少數人發展”,發展過程一定要人人能參與、人人都盡力,發展成果一定要人人皆有份、人人可享有。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進一步明確和重申了當代中國發展的價值指向與價值訴求。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作為發展的重心所在,把人民群眾的期待作為我們奮斗的最高目標,讓中國社會的發展成果真正轉化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覺。淡漠了這一價值指向,發展就會出現曲折彷徨﹔背離了這一價值指向,發展就會走到邪路上去。馬克思有兩段論述,雖然不是直接講發展價值的,但是很貼切、很深刻也很形象,有助於我們理解發展價值。

第一段論述是馬克思在《雇佣勞動與資本》中講的:“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証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隻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隻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馬克思指出產生這種心理感覺的原因是:“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對於已經在政治上站起來70年、已經成為國家主人70年的中國社會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如果他們在發展中所得到的“小房子”與其他一些社會群體所得到的“宮殿”相比差距太大,這樣的獲得感就很難讓人滿意,這樣的發展就很難說是“以人民為中心”。

第二段論述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講的:“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他們的特點。”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這樣一種“普照的光”。在它的普照之下,所有的發展都是圍繞人民群眾展開,所有的發展都是致力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新發展是為了給人民群眾創造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生活,協調發展是為了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眾都能與整個國家的發展保持大體同步,綠色發展是通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開放發展讓人民群眾在更大范圍內、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紅利,共享發展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在發展領域的展開,讓中國社會的發展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既有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些客觀的“硬需求”的全部內容,更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等這些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要”。原來的“硬需求”並沒有消失,呈現出升級態勢,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更”就是升級的期待、升級的呼聲。新生的“軟需要”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從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從現實社會地位到心理預期、價值認同等方面,對公平正義、對共同富裕,甚至對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都提出相應要求。這一切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社會發展價值指向的現實內容,也提出了中國社會發展價值指向的更高標准,更凸顯出新發展理念所蘊含價值指向的高瞻遠矚。

發展規律的正確遵循

解決了為什麼發展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發展的問題。發展不能想當然,發展更不能蠻干,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發展規律。新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從“發展起來前”到“發展起來后”,從大國邁向強國的發展階段對發展規律的科學遵循﹔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對發展規律的自覺運用。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創造新常態下的新優勢,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環境中拔得頭籌,不能總是因循守舊,根本出路在創新﹔在發展動力轉換過程中做到“換擋”而不失速,不可能總是依靠慣性,要有新引擎,這引擎來自創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隻有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隻有創新,才能增強我國發展能力,加快形成現代經濟體系和現代發展模式,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開拓廣闊空間。回望世界經濟發展歷程,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相比,當下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指數級而非線性速度展開。要跟上這樣的技術和產業革命,要引領這樣的時代潮流,非創新無有他途。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發展是一個系統過程,如果一個國家內部區域之間差距過大、城鄉之間差距過大、社會群體之間差距過大,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不僅不可能持續發展,甚至還會引發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保持經濟社會、城鄉區域、軟實力硬實力、“新四化”以及經濟國防等等各種重大關系協調推進,才能有效避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增強發展整體性。

協調發展可以拓寬發展空間。通過補短板、強弱項,在過去沒有做或做的比較少的地方投入資源、相當於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在沒有鐵路的地方修一條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就有事可干了﹔從產業已經飽和的東部地區轉向產業空白的西部地區,很多已經夕陽的產業又可整裝再出發﹔從公共服務已經成熟的城市轉向農村,就會發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還有很多工作可做要做。協調發展還可以增強發展后勁。當過去的短板加長了,薄弱的方面加強了,反過來又可以成為推動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通往農村的路修通了,農村的資源變現了,農民有錢了,城市的工業品也就有了新的市場和購買力了。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告別了發展的最初級階段,解決了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綠色發展自然進入發展的視野。經濟要上台階,生態文明也要上台階,在大廈林立、車水馬龍的同時還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的使命,保障全球生態安全是大國的擔當。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証統一的關系。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而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讓綠水青山同時也成為金山銀山。因此,綠色發展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互匹配相互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作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是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成功經驗,也是未來發展的當然選擇。隻不過在全球經濟版圖深刻變動的大背景下,開放是雙向開放,市場是深度融合,模式是內外聯動,在引進來和走出去雙重良性互動中,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形成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同時以推進經貿大市場、金融大流通、基礎設施大聯通、人文大交流為抓手,走向國際開放合作最前沿,在國際舞台上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目前我們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也不夠強。中國社會不僅要提高在產品制造上的話語權,還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這也是新時代開放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一個社會在發展起步階段通過適當拉開差距,形成競爭、形成激勵、形成導向是有客觀必然性的,但是“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標,不能反客為主,不能鳩佔鵲巢。如果中國的發展僅僅停留於讓一部分人過上好日子,出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批評警醒的“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這樣的發展不僅沒有意義,甚至還會引發大問題。新發展理念倡導的共享發展內涵豐富,在覆蓋面上是全民共享,在內容上是全面共享,在實現途徑上是共建共享,在實現進程上是漸進共享。

共享絕不意味著被施舍、被照顧,不是一種基於道德原則的良心發現和情感憐憫,而是基於生產力法則的動力保障與主體發揚。所以,通過共享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進而滿足人民期待固然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最高指向,但反過來,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和人民群眾需求的被滿足又將極大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轉化為最強大的發展動力。

發展范式的深刻變革

發展階段變化的背后是發展范式的變化,發展范式的變化又進一步強化了發展階段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正確處理“好”與“快”的辯証關系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中最核心的問題。順應這一變化,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經濟發展范式,概而言之可稱之為“四新”:新工業革命、新全球化、新經濟治理、新引擎。

以工業4.0助推新工業革命。適應新常態,中國產業升級是繞不開的坎,也是必須跨越的坎。但是產業升級不可能憑空出現,產業升級上同樣不會有“飛來峰”,一定要在也一定是在既有產業基礎上往前走,而不是推倒重來。中國產業基礎是制造業,優勢也在制造業。經過多年積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制造全球相當份額的初級產品,在這方面中國有基礎、有能力、有經驗,完全可以通過技術進步、政策導向、制度安排,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把“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就是中國工業4.0的開始。工業4.0作為新工業革命將塑造工業全新形態。一個傳統企業,廠房還是原來廠房,廠址還在原來廠址,甚至工人也是原來那些工人,可是支撐這個企業運行的技術理念、技術方案,生產流程、管理流程,市場樣態、客戶網絡等已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用“一帶一路”引領新全球化。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是基本態勢。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模式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就是從19世紀開始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車。但是當年的全球化僅僅是從西方走向東方,從前發達國家走向后發展國家,基本上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全球化”就應該真正全球流動起來,不僅要有從西方到東方的全球化,還應該有從東方到西方的全球化。“一帶一路”倡議與建設就是從東方走向西方,從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從中國走向世界的一種新的全球化。這種模式相當於對西方全球化發展的對沖,讓世界經濟更加有活力。而且中國“一帶一路”是純粹的經濟發展平台,是在充分尊重沿帶沿路各國自己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基礎上的經濟戰略合作,不把意識形態強加給別人,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支持與合作。

以自貿區建設促進新經濟治理。國際貿易如果不能真正國際化,就會名存實亡,大打折扣。通過經濟治理的變革讓政府行為能適應對將來高水平的經濟競爭和國際貿易的治理是當務之急。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交往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從長遠來看,中國社會必須要適應並能駕馭在國際經濟領域運行實施的一切規則。自貿區進行的制度創新不僅在自貿區裡面管用,還能復制推廣到全國范圍內,並且為將來和新一輪的國際貿易規則接軌做准備。其實踐邏輯就是讓我們先在可控范圍內進行適應高標准貿易的經濟治理,等適應並且能從容運用之后,再與西方國家和跨國公司在新的層面上開始新的合作與博弈。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鑄就發展新引擎。讓全民都能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有力手段和有效手段。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社會2018年以來每天有1.8萬甚至更多的新企業在注冊。這樣的好勢頭來自於何方?正是來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的新引擎,還是讓社會更加有活力的新引擎。常態的社會發展方式往往是馬太效應,已經掌握資源的社會群體會順水推舟地將其優勢地位慣性鎖定。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打破這一路徑依賴提供了邏輯可能。中國十幾億人人人創新,小概率事件也會有很可觀的結果。一旦創業成功,將是社會階層的大跨越,固化的社會結構將會因之而更加有彈性。

總而言之,這些發展新范式是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新探索、新實踐,是在原有的中國社會四十余年來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基礎上的升級版,將徹底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邏輯、發展路徑、發展形態,為中國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責編:王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