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進足

2019年08月21日08:10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幾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已取得很多收獲,為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更多空間,為加強國際合作打造了平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新貢獻。“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在當前國際社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涌動的背景下,地方如何通過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以理念創新形成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動力

  理念創新至關重要。沒有理念的創新,就沒有思路的創新。思路決定發展路徑、反映發展方向、影響發展成效。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世界大變革面前,沒有誰可以獨立支撐,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同面對人類發展的共同課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關起門來搞建設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尤其地方黨委政府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我國國情和國際局勢,要認識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推動理念的創新與轉變,不能自我設限。要突破零和博弈,變競爭為合作﹔突破散雜無序、各自為政,變無序為協調﹔突破自我發展單一路徑,變單贏為雙贏或多贏。通過擴大開放,將中國發展機遇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讓各方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實現互利共贏,實現各國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基礎上的共同發展。

  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合作並不意味著完全杜絕競爭,而是要使區域競爭更加規范、有序,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發展的格局,產生更多推動區域合作的正能量。

  立足實際找好“一帶一路”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結合點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能盲目跟風、草率行事,必須立足地方資源稟賦,認清發展優勢所在。從經濟學角度講,資源稟賦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以及制度、文化、教育等。要通過科學、系統的梳理,摸清底數、明晰特色,理性、務實地找准地方發展優勢,才能揚長避短,據此確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方向,從而釋放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形成發展新動能。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各國間文化、風俗、歷史、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差別較大,“走出去”既面臨著擴大投資與貿易的機會,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對地方政府的考驗。要通過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與沿線國家加強發展交流,努力促成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高效對接,推進具有不同資源稟賦和技術專長的區域間合作和聯動,降低發展的低效性、脆弱性,使得各類生產要素以更低成本在更大區域范圍內流動,更充分地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產業過度同構、產能嚴重過剩等不良后果,實現要素共享和更優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區域經濟增長潛力,實現互補發展。

  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人類的發展將難以為繼。綠色發展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基石,也是全球廣泛共識。

  “一帶一路”沿線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戰,必須加快推動綠色發展。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確保“一帶一路”項目在經濟上和環境保護上都能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效果。

  在國際合作中,破壞當地生態環境最終會給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地方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分享生態環境治理經驗、方法、途徑,在降低能源消耗、治理空氣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治理水環境、產業及城市轉型等方面,以實際行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在具體項目安排、工程建設等領域,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大力推廣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有效提升沿線各國對綠色環保的支持度、參與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彰顯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用。

  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通過改革開放,推動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台,力求通過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進一步促進改革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地方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積極“走出去”,配置更多優質資源。當然,各地也不能不顧實際一味追求“走出去”,還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投資風險。同時,從發展梯度看,我國現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引進來”仍然在我國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實際上,經濟全球化就是各國相互投資不斷加深、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過程。因此,各地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既要注重“引進來”,也要注重“走出去”,並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國際經貿合作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從隻注重線下貿易轉變為線下貿易與線上貿易並重,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工作,以深度開放促進地方經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在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實現共贏共享

  共贏、共享體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善”“大同”等思想,以及“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念。“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目標和願景相同。

  地方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秉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在產業選擇上,應優先選擇與社會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及資源稟賦突出、發展潛力較大的產業。“一帶一路”沿線有很多發展中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迫切需要外資企業幫助改善民生。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能夠惠及多數當地人民,比如,提高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增加當地勞動就業,提高當地青年的職業技術能力和素質,更利於建立起互惠互利關系。在合作對象選擇上,應積極吸引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等參與其中,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充分發揮各方潛能,促進當地的產業升級,從而形成新的合作優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通過上述努力,在尋求各方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超越贏者通吃的觀念和做法,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更廣泛惠及各國人民,從而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國家戰略的實現離不開各地方的參與及實踐。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各地發展水平不同,沿線各國合作重點、合作需求、合作路徑、合作模式與基礎條件也存在差異。因此,各地應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及合作方的資源稟賦,積極制定差異化、個性化策略,既要有階段性工作目標,又要有長遠發展規劃,使願景與現實結合、規劃與能力匹配,統籌協調推進,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共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書記)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