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家風正則民風正 民風正則政風清

2019年07月27日10:23    來源:光明日報

楊朝明 人物素描:郭紅鬆繪

孫雲曉 人物素描:郭紅鬆繪

張自慧 人物素描:郭紅鬆繪

儲朝暉 人物素描:郭紅鬆繪

【圓桌對話】

嘉 賓:

楊朝明 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

張自慧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哲學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儲朝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主持人: 本報記者 俞海萍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正而天下化之。

家庭是構成國家的細胞,家風家教也構成了一個民族和社會的風尚底色。構建新時代風清氣正的社會和國家,推進家庭家風家教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如何充分認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又怎樣在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同時,不斷與時俱進,為其增添新的時代內涵?我們邀請到了四位嘉賓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家國一體 見微知著小亦重

記者: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既是家事,也是國事,關系個人健康成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繁榮發展。您怎麼看待家風建設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楊朝明:在中國傳統思維中,家國一體、家國相通。一個人首先屬於一個家庭,當他成人之后,就要立足家庭而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於是,一個人在屬於家庭的同時,也屬於一個公司、一個單位,屬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不言而喻,人在家庭中所熏育形成的價值認知、行為習慣,必然在工作崗位上、在社會活動中體現出來。從這樣的意義上說,眾多個體家庭的家風就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家風,我們社會的風尚正是在眾多個體家庭家風基礎上形成的。

社會建設必須特別重視家風建設,這也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所決定的。中華文明不同於其他文明,中國文化尤其重視家庭,將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政治倫理有機融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說“愛與敬,其政之本”,漢代也有“人道之極,莫過愛敬”的說法,無論是個人私德還是社會公德,說到底都是“愛”與“敬”的問題,所以孔子才說“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儒家先賢之所以把孝悌看做“為人之本”,原因正在於此,這就揭示了家風建設在社會建設中的基礎地位與關鍵作用。

孫雲曉: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更是社會的基礎,基礎不牢便會地動山搖。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不論社會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這就需要把家風建設與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因為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彼此影響巨大。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是,目前的中國社區建設較為薄弱,甚至沒有服務和指導家庭教育的意識與能力,更沒有必要的工作機制,這是非常不利於社會建設的,需要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改進。良好的社會建設會有效促進家風建設,同樣,家風建設也是社會建設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標志。

張自慧:如果說家庭是養育人的沃土,那麼,家訓就是規約人的玉律,家風則是化育人的清泉。《周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古代“聖人教先從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家庭是化育德性的“磁力場”,父母以身作則,“言有物而行有恆”﹔子女感受親情,學會孝悌忠信、愛敬他人。家訓是家庭成員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道德准則,經過歲月的洗禮而凝練為家庭的道德規約﹔家風是家庭世代相傳的做人風尚,經過時間的沉澱而升華為家族的價值信仰。家風與社會風習關系密切,“天下”風化於“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良好的家風在潛移默化地引領家族走向繁盛的同時,潤物無聲地缊出良善的國風,讓社會降熵增序、良性循環。

儲朝暉:家教和家風是兩個概念。家風是家庭成員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風格和相處的一種特征,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家庭的所有成員,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養成特征。什麼樣的家風就會養成什麼樣的人格,心理學上叫首因效應。當兒童成長為一個社會成員的時候,他早期養成的這樣一些行為特征,會對往后的個性養成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家教具有更明確的目的性,就是我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對孩子的發展期待,都可能體現在家教上。

如果家庭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成長,那麼它自然會重視家教,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展,特別是影響這個孩子的為人處事,怎麼樣做一個更值得社會尊重的人、值得家庭信賴和期待的人。

這兩方面是從家風和家教在個體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來說。事實上每一個家庭都不是孤立的,一個家庭的家風和家教同時又會影響到社會。所以,家風和家教是每個家庭培養一個良好的社會成員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向著更好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多方合力 固本強基共培育

記者:把家庭建設好是固本強基的事業,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如何從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楊朝明:孝與悌是“為人之本”,愛與敬是“人道之極”,由孝悌而愛敬,由家庭而社會國家,是自然延展的一個過程。在孔子和早期儒家語境中,人倫大道以父子、夫妻、兄弟等家道為基礎,將愛與敬推衍到社會關系與工作關系中。社會道德建設要找到關鍵、抓住根本,在全社會形成合力,培育道德家教家風,以明德引領風尚,讓愛與敬潤物細無聲地在人們心中扎根。

就像“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那樣,“個人品德”在四德教育中也最重要、最關鍵。好家風的底色是道德,家風建設要致力於鋪染青少年的道德底色,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明理正心、尊老敬長、積極向上。家風建設首先要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恭弟悌、夫妻和諧,這都基於個人品德的培育與提升。

文化的實質在弘道明德,傳統文化追求人心和順、社會和諧,要求人們講信修睦、自覺修身、克己推己、換位思考,在心中牢牢地筑起禮的堤防。今天我們特別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要使我們的優秀文化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首先要認識到明理的重要性。誠如孔子所說:“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者,理也。全社會都應進行明理教育,樹立規則意識、秩序意識。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面對得與失、進與退、利與義,使禮義道德和共同體意識得以大力彰顯。

孫雲曉: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國事,要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根據依法治國的原則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盡快出台《家庭教育促進法》,這是家庭教育極為重要的頂層設計,也是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最為有效的措施。希望《家庭教育促進法》能夠體現四個原則,一是政府(教育部門)要承擔起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導責任。二是家長要負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三是將家庭教育納入現代教育體系。四是推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作共育。目前的家校合作雖然風生水起,卻存在忽視家庭建設和生活教育的重大誤區。必須明確一個原則,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應該讓家庭更像家庭。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是生活教育,如陶行知所說,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是壞的教育。生活教育無疑是家庭建設的動力來源和基本方法。

張自慧:個體生命的教化和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教化的源頭在家庭,教化的主體在學校,教化的氛圍在社會。良善家風的構建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三位一體”的合力。

家庭以提升家長素質為抓手,主導家風建設。政府和社會需整合資源,開辦家長學校,讓家長從傳統家風家訓中汲取營養,成為家風建設的主力軍。父母是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也是孩子德性的催化師,因此,家長要牢固樹立“教子嬰孩”“蒙以養正”“果行育德”的思想,在言談舉止上做孩子的表率。

學校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助推家風建設。中國傳統社會是倫理社會,道德教育居於國民教育的首位,家風培育與社會教化融為一體。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和“西學東漸”,學科分類取代了以德性教化為目標的知識混同,再加上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現代社會的家風建設幾乎游離於教育體制之外,這使得家風培育失去了機制保障和社會支撐。今天,學校應改變應試教育思維模式,用“全人教育”理念,加強學生的禮儀教育和人格培養,使其知情統一、知行合一。家校攜手助力家風建設。

社會以禮樂文化為載體,釀造良好的教化氛圍。家風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沖擊、資本邏輯盛行和“三俗”文化泛濫,家風建設遭遇了嚴峻挑戰。要培育良善家風,亟須加強社會文化建設。中華文明是禮樂文明,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就開啟了“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序幕,形成了以詩教、禮教和樂教為內容的禮樂教化模式。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這一教化思想的體現。兩千多年來,社會禮樂教化貫穿滲透於家庭教育之中,成為化育德性、陶冶家風的重要載體。以《詩》禮教人,能使人擺脫禽獸之心,擁有“人心”“歷史心”“文化心”。

儲朝暉:家風家教本身是一個家庭以家庭成員為主體的社會存在,所以家風家教建設的責任主體是家庭成員,要改進它也主要靠家庭成員。當然家庭成員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角色。

古人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事實上,這“三綱領八條目”變成中國古代儒家關於家庭和社會關系的一個比較普遍認同的取向。

從現代社會角度來看,這一取向的積極方面是強調家庭跟社會的聯系,消極方面則在於它建立在傳統的等級社會基礎上,它講修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統治別人,這和現代社會的倫理是相違背的,特別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一致。

在這個基礎上,我認為要處理好幾個關系。第一個,我們未來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平等社會,不同的身份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但人格是平等的。第二個,現代家庭應該是一個共育的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各有所長、相互尊重,然后共同協商、平等討論。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平等、相互尊重的社會。

這些基本理念,在家庭裡形成以后,再通過家校合作來進一步強化。學校主要的教育職責還是在知識教學,家庭的主要職責是孩子人格的養成。在這個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促進家風家教的相互之間的學習,形成一個良性互動,又是一個更大環境的共育。

政府的很多成員也是家庭的成員,所以政府成員首先要在家風家教上做好表率。同時,政府作為一種組織形式,要處理好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政府和家庭的社會功能角色不一樣,但目標都是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

適時揚棄 凝聚時代新共識

記者:良好家風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如何在充分發掘傳統優秀家規家訓教化作用的同時,將家風建設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楊朝明:文化自信基於文化自知,要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必須更快更好地走近和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有外國的歷史學家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這啟示我們認真梳理總結,提煉家訓文化的精華,把握其精神實質,在今天發揚光大。

今天人們應該好好借鑒前人訓家的智慧,總結並樹立自己的家訓。弘揚傳統家訓文化,就要弘揚其中諸如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等精髓。為此,首先要思考以怎樣的價值信念教子訓家,如何理解人生意義與追求。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要讓家庭成員們懂感恩、有愛心、知敬畏,隻有站得高、看得遠、方向對,在面對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時,才會明是非、辨真假、知榮辱,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堅毅堅定,使前行的腳步更加穩健。

孔子和先秦儒家特別強調家庭倫理在社會與政治倫理中的基礎地位與決定作用,中國歷史上許多優秀的家訓、家規,很多士大夫家族的家風,都沉澱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與智慧,包含了歷代聖賢哲人關於家國天下的深沉思考,它們不獨可以“提撕子孫”,也可以“軌物范世”,為社會與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孫雲曉:在政府主導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共育新人的工作中,要重視傳承優良的傳統文化,倡導和支持廣大家庭尋找和總結自己的家規家訓,並且促進千家萬戶之間的家訓文化交流。其中,《錢氏家訓》傳承千年的經驗值得借鑒。1924年修訂的《錢氏家訓》,並非錢家獨創,而是集中華民族優良文化之大成,孕育出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錢氏子孫。還有一個新時代的視角需要自覺把握,即信息化時代,青少年在許多方面有能力影響長輩。父母既要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張自慧:培育和建構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家風,不能向壁而造,應開放思想、轉變觀念,實現傳統家訓家風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珍視文化傳統,確立家風核心理念。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拋棄傳統就等於自斷根基、自喪魂魄。傳統是歷史饋贈給未來的遺言和珍寶,是聯系過去與現在的“神聖鏈子”,它構成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並非家訓格言的簡單堆積,而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貫穿與呈現。從歷史上看,家風的核心理念常常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輔相成。自漢代始,儒家推崇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成為家風的核心理念,滲透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做人、禮敬他人的做人處事准則之中,指導和引領人們進德修業、成就人生。今人要珍視傳統,承擔起傳衍和弘揚家風之重任。

注入時代價值觀,完善家訓思想內涵。受儒家性善論和“仁政”“德治”“王道”思想影響,傳統家訓中存留有人格不平等現象和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如“夫義婦聽”“教婦初來”中的男女不平等,“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中的人格不平等,這些有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理應摒棄。當下的家風建設應注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理念。

彰顯主體意識,賦予家風生機活力。宗法血緣、家國同構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征。一家之中,家長至尊。個人對家長的絕對服從致使家庭一般成員的主體地位與個性自由存在缺失。今天,我們在肯定“家”與“國”緊緊相連、家風與國風息息相通優勢的同時,應平衡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增強個人主體意識,培育青少年個性與創造力,凝心聚力,構建“家風正”“政風清”“民風淳”的良善社會。

儲朝暉:家風的傳承實際上跟家庭這個載體直接相關,一個家庭能否興盛,與家風家教能否有效傳承是有直接關系的。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興盛、家庭興旺,這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內生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要盡可能讓歷史上有典型意義的好的家風家教家庭家規傳播、傳承。

同時也應該看到,過去的家風家訓,是以當時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背景作為依據的,所以在用的時候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比如在傳統的家訓家風中,對科學、對真理的價值追求就重視不夠﹔再比如要用現代社會的“平等”“民主”的觀念來代替過去強調的“三綱五常”,讓家庭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最基礎的組織。

此外,我覺得家庭要有跟上人類文明前進和時代發展這樣一個認知,讓家庭發展與時代發展同步同向。此外,現代家庭應該提倡在家庭內部進行平等的討論、商量,進而達成共識,形成這樣的新風,才能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特別是現代社會缺少創新的人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缺少平等的探討,如果能在家庭內倡導這樣一種平等的風氣,是非常有價值的。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