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文明對話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建構

田國秀

2019年07月22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明對話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建構

  當今世界,如何化解相互疏遠、冷淡甚至敵對的關系,使沖突走向和解?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於不同文明間的深層對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充滿希望。同時,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擴大域內外國家間人文交往,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化解不同文明之間矛盾沖突、彌合文明隔閡,實現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根本遵循。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角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也是文明共同體,文明的對話交流、互學互鑒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特別是共同體倫理秩序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在文明對話中形塑共同體交往的價值理性結構

  本質上,文明對話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交互行為,是各類參與主體,包括國家、地區、社會組織、公眾等以文化語言為媒介建立交往理性的活動過程。有學者認為,交往行為是主體在生活世界中的相互作用關系,它以語言為中介、通過平等對話、誠實交流達致共識、實現合作,是促使生活世界合理化的關鍵。同樣,文明對話也是一種交往行為,對產生共同體交往理性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文明對話有助於構建自由、真誠和公正的共同體對話環境。“理想的言談情境”是文明對話的前提。在這個情境中,各方主體在機會平等基礎上展開溝通交流,“都不擁有特權”,不能獨佔發言機會,都能就對方意見提出檢討和批評,從而營造出平等、尊重、真誠的對話氛圍以達成理性共識。

  其次,文明對話有助於通過交往活動形成令參與各方接受的社會規范。主體之間通過平等對話確立下來的社會規范是文明對話的規范基礎。由於這些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基礎上形成的,代表各方共識,因此,對話主體應當承認、重視並遵守這些共同的社會規范。當然,當這些規范偏離了人們的共識,就有必要通過進一步的平等協商、充分交流產生新的共同體規范,從而在動態調整過程中滿足共同體交往需要。

  最后,文明對話有助於促進對話主體的相互理解。文明對話行為以相互理解為目標,通過開誠布公的對話,以寬容、和解的姿態處理不同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沖突,在求同存異中化解隔閡和分歧。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發展“和而不同”的共同體和諧觀念

  包容互鑒是文明對話的德性要求和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與“文明沖突論”不同的價值主張。按照西方學者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說法,“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絕大多數來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文明的沖突將取代超級大國的競爭”。在亨廷頓看來,不同類型的文明是相互沖突、很難融合的,文化或文明融合或者沖突將成為國際合作或者分裂的重要影響因素。

  事實上,多樣性文明間的交流融合、互學互鑒遠比文明間的沖突更多、更為重要,更具有根本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隻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應當說,文明的交流互鑒不僅可以促進多樣文明的創新發展,也會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促進形成“和而不同”的共同體和諧觀念。

  一方面,基於包容互鑒精神展開的文明對話范式和思維方法具有國際倫理的昭示作用。它有助於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維與利己主義藩籬,轉而以合作共生、命運一體的思維方式看待國際交往、國際關系、國際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沖突,克服狹隘民族中心主義、社會制度對立和意識形態桎梏,以“對話而不對抗”的原則管控分歧、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不同國家、民族、宗教間矛盾沖突的和解。

  另一方面,基於“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精神展開的文明對話有助於發展“和而不同”的共同體和諧觀念。“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與“和而不同”倫理觀念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都主張在尊重差異和多樣性基礎上謀求人和事物內在的和諧統一,肯定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價值,主張發現別人的優長,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因此,伴隨著文明對話的不斷深入,“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精神的發揚,“和而不同”共同體和諧觀念將會漸入人心,成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基石。

  在文化認同基礎上增進共同體的共同價值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不僅需要國際社會在政治、經濟層面作出積極努力,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文明的對話交流。因為相較於政治、經濟合作,文化層面的對話交流更富彈性、更有活力,也更為人所接受。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亞洲旅游促進計劃等具體措施,其目的都在於幫助人們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賞,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認同基礎。

  未來,伴隨著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明交流活動的開展,將有助於增強共同體意識,凸顯世界各國和人類整體命運與共,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同舟共濟的生存意識、同甘共苦的憂樂意識、同心同德的團結意識、同生共榮的榮辱意識、同進同退的合作意識,為建構健康、公正、合理的全球倫理奠定價值基石。同時,與傳統基於國際權力話語體系的文明“對話”不同,我國所主張和倡導的文明間對話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對話關系。它以平等尊重為前提,沒有平等,就沒有對話的基礎,沒有多樣性,就沒有對話的必要。因為多樣性,才使得對話的行為產生有意義的結果﹔它以開放包容為原則,秉持開放而不封閉的姿態,使“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在兼收並蓄中形成文明交流互鑒的開放體系﹔它以和諧發展為目標,在承認文明差異性基礎上展開溝通協調,通過交流互鑒、學習吸收、融合創新實現文明間的和諧發展,共同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

  顯然,在文明對話過程中凝結的平等尊重、開放包容、和諧發展等基本原則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價值理念是內在一致的,反映了多極化國際秩序建構過程中國際社會的道德價值判斷和訴求,彰顯了當前人類增進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的希望,將有力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

   (作者:田國秀,系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任一林、曹淼)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