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五個著力點

祁述裕

2019年06月26日13:46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點。自21世紀初提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來,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目前,全國共有縣級圖書館2753個,文化館293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3997個,農家書屋640,000個。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農家書屋建設、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為農民提供基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近年來,為解決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沉睡”問題,各地對793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了專項治理,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效率,1600個縣建立了文化館總分館制,1705個縣建立了圖書館總分館制,努力將文化資源輸送到鄉村,取得了新的成效。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高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公共文化供需不對路、產品單一、農民參與熱情不高等。筆者認為,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應抓住以下五個著力點。

第一個著力點:善用農村文化資源。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文化惠民工程都是按照統一標准進行設計的。這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設計有其合理性,在滿足農民公共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要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還要善用農村文化資源。我國農村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既需要將圖書館、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具有城市文化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帶進農村,更需要依托農村文化資源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利用農村祠堂、戲台等公共空間,依托農村傳統節慶活動等文化習俗,借助非遺技藝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應盡可能讓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通文脈、接地氣。比如,在中國傳統元宵佳節期間,陝西省、山西省許多地方組織民間社火表演活動,地方特色濃郁,深受農民喜愛。還要看到,我國農村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異性等特點。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應結合當地文化特點,尊重當地農民的文化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做到一地一策。

第二個著力點:按照農民的意願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多年來,我國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採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配置,這是造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農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熱情不高的重要原因。據調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多,對高質量的動畫書籍需求量很大,但各地配送的圖書中這方面書籍卻很少。又如,筆者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調查發現,當地人能歌善舞,有本民族獨有的樂器,但上級單位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往往是全國統一的標配樂器,導致這些標配樂器使用效率不高。

前幾年,重慶的一項有關公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調查表明,在選擇經常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中,佔比最高的不是文化惠民工程項目,而是居民自行開展的文化娛樂活動。這說明,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關鍵是還權於民,讓農民自己決定選擇什麼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這就需要改變一直以來計劃式、標准化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做法,做到盡可能按照農民的意願提供公文化服務。

第三個著力點:拓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涵。21世紀初確定的文化惠民工程更多是從政府文化部門職能出發設計的。這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在滿足農民的教育、娛樂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迫切需要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內涵。近些年,各地都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浙江農村的文化禮堂建設,安徽的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等,就是拓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涵的一項舉措,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內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筆者認為,有兩個領域應予以特別關注。第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應該成為鄰裡守望相助、共筑精神家園、增加農民凝聚力的平台。目前,我國農村的基本特點是,青壯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都是老人、兒童和婦女。許多家庭飽受親人離散之苦,留守兒童、老人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突出。這就要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僅要提供知識和娛樂服務,還要關注農民的心靈世界等深層次領域,努力為農民心理健康服務。第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應努力成為創造財富、創造價值的平台。一是努力提供更多的創業輔導和就業信息,滿足農村年青人的創業需求,增加對農村年青人的吸引力。二是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旅游業的結合。發揮公共文化事業引領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涵養公共文化事業的作用。鶴慶縣新華村銀器加工業歷史悠久,是國內著名的銀器加工基地,當地自然資源也十分豐富。前些年,新華村建設了國內首家銀器加工博物館,這既形象地記載了當地銀器加工歷史,也成為游客游覽的一個項目,實現了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旅游業的融合,受到了當地居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評。

第四個著力點:整合資源。整合不同系統的公共服務資源。目前,宣傳系統、組織系統、教育系統、共青團系統、婦聯系統、體育系統等黨委政府等部門都有各自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或項目。重復建設、多頭管理等問題十分突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迫切需要整合資源,統籌管理。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要求。一些地方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還應該繼續加大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整合資源還包括利用現有鄉村文化資源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比如,在周六周日和學生放學以后,如何利用鄉鎮中小學操場等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盡可能避免農村文化廣場的重復建設。

第五個著力點:落實中央“放管服”精神。近年來,各部門、各地方都在落實中央“放管服”要求,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同樣迫切需要落實“放管服”要求。應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權力下移。基層公共文化單位最熟悉農村的文化環境,最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應賦予基層公共文化單位在選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方式上更大的自主權,調動基層公共文化單位積極性。

第二,既重視標准化,又重視差異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既有總體要求,也要考慮不同區域的不同要求﹔不同區域的公共文化服務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應深入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在標准化與差異化、共性和個性之間求得最佳的平衡。

第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途徑。一是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以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為例,浙江新農村院線承擔了浙江省農村放映工程年度農村電影供片發行任務。該公司充分尊重農村群眾觀影選擇權,建立農村群眾觀影需求調查機制,分層建立農村觀眾需求調查分析機制,建立按需放映服務機制,提升供需對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鼓勵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圖書館、數字娛樂產品的使用率大大提升。因此,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改變了原來由政府直屬機構獨家提供數字產品的方式,更多採取委托提供數字化產品的方式,提高了效能。如通過購買喜馬拉雅音頻公司的閱讀產品,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提高了公共文化產品的針對性。三是鼓勵新鄉賢加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新鄉賢是指那些熱心參與鄉村振興的外來人才。畫家林正祿支持漈下村創辦繪畫業就是一例。漈下村是福建省屏南縣八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當地山川秀美,古村落保留完好,深受游客喜愛。多年前畫家林正祿來漈下村寫生,被古村風情所吸引,在當地創辦了村民美術學校,給當地農民和他們的孩子講授繪畫創作,引起了當地人的濃厚興趣。一些村民放下鋤頭,拿起筆頭,從事繪畫業,這既豐富了當地文化業態,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林正祿先生以藝術支持鄉村振興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作者簡介:祁述裕,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5期)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