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存
2019年06月26日13:39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如何開展,文體設施如何建設,文化如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筆者認為需要推動理念、主體、業態、空間等集束創新組合發力。
一、更新文化理念,實現文化綜合價值功能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四個優先”目標,其一就是鄉村公共服務優先,公共文化服務自然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如果按照原來的工作思路和路徑依賴,“農家書屋”建設的低效能問題能不能很好規避,真正實現供需對接良好的文化產品,就是在探究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一要全面認識文化綜合功能和價值,避免簡單化、工具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著眼於鄉村文化的精神回歸和復活,不能將以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組織化思路和模式,直接移植到鄉村社區。新時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要有新的意涵,結合文化功能價值的豐富性內涵突破過度組織化運作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內容,拓展“5+1”的系列工程內容,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局限於廣播電視唱歌跳舞, “送戲下鄉”、“送書下鄉”、“科技下鄉”等運動式的服務。要在尊重鄉村社會歷史積累和鄉風民俗傳統基礎之上,從物質層面到精神風習等方面全面復活鄉村文化根基。比如《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就曾論及倡導“新孝敬文化”、“新鄉賢”文化,重塑鄉風文明中發揮好鄉村文化治理價值。二要對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五大目標”,發揮文化綜合功能。文化復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原動力,尤其是其中三大目標,“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都與文化服務有直接聯系,從根本上實現文化的經濟資源價值、回歸文化治理功能,真正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不能就文化談文化,比如“治理有效”激發鄉村居民主體性,建設各種鄉村“自組織”,發揮“新鄉賢”帶動作用,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依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效治理,實現德治、法治、自治相統一。比如“產業興旺”就要做好鄉村特色產業,注重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將農林文旅產業融合,實現好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的產業基礎價值,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文化旅游等農業產業新業態發展,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產業價值功能,文化服務已轉化成鄉村特色產業的內容和載體。
二、引入新參與主體,服務鄉村文化建設
據報道,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建設了60萬個“農家書屋”,中央和地方共投入了189億元,但因為效能極低近乎閑置而頗受詬病。政府該如何配置鄉村文化資源,除了政府之外,是否有別的投入和服務主體可以擔此責任?一是新鄉賢帶動引領。不論鄉村能人、精英回流還是新外來精英,都會把一種新的文化帶到鄉村,成為傳統更新的外來刺激和文化建設內容。比如農家樂帶領下的鄉村經濟發展,從自足到適應市場經濟,成為鄉村經濟躍升的載體。因為城鄉互動而強化了的信息流通、人員流通,也給鄉村社區帶來一種文化更新創造的契機,了解適應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化了社區認同和社會化適應。二是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合作社、社會企業等,這類鄉村“自組織”直接參與鄉村發展,發揮了包含鄉村文化更新在內的綜合功能。比如中國台灣地區鄉村社區總體營造活動中的農會就很典型。同時這類社會性機構也會帶來一些新型鄉村經濟主體和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比如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業發展,借此推動實現了生態宜居的目標,原有鄉村生態資源轉化成綠色經濟優勢。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2.7萬家。這種新型的鄉村經濟主體,正在成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積極創造和推動社區共同體更新,也成為新的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主體。三是新經濟業態中的公益組織。在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中,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正在深度改變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互聯網和數字化推動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升級。根據騰訊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達到27.2萬億元,佔GDP總量的32.9%,其中細分領域中國有四個全球第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就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經濟環境下,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優勢,推動鄉村社會跨越式發展。比如騰訊“為村”公益項目,入選中央網信辦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2018網絡扶貧最佳創新案例”,實現了城鄉人員、信息、情感、文化的連接,給鄉村注入活力。騰訊公益“為村”已經聚合了全國28個省9849個村,這是一個用移動互聯網發現鄉村價值的開放平台,更是借助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的公益平台,在開放中整合力量解決貧困。在這個線上線下融合的空間裡,城市與鄉村的智慧、資源、產品、資金、文化等都得到了最大化優化利用,城鄉在互動共享中各取所需,鄉村為城市提供了最好的農產品、鄉村空間,同時獲得了城市的資金、信息,不同文化也在交流互動中有了很好的溝通與理解。
三、營造新文化空間,復活鄉村文化社區
中國鄉村社會不僅是生活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這些年城鄉差距持續拉大,大量人員外流,農村凋敝問題嚴重。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借助外來創新創意力量振興鄉村,要結合鄉村整體性活化復興,要借助組織力量把不同類型創意人才吸引到鄉村、服務於鄉村建設。一是吸引文化藝術人才,讓文化藝術助力鄉村審美化環境營造、建設新型文化空間。特別是此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借助鄉村移民搬遷、危舊房改造等新機遇,復現文化鄉村生命個性,再現鄉村存在的“原生狀態”。民居建筑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公共空間的營造,甚至是鄉村建筑小品、公共景觀等,都要體現出藝術性品味和創意。比如浙江桐廬的“豬圈”轉身成了咖啡館、台南后壁區的土溝村成為台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二是以設計驅動鄉村文化再生產,以創意設計服務民生。政府在開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要豐富服務內容,考慮協助鄉村引入建筑師、設計師,根據傳統鄉土建筑特點個性,把現代設計理念帶進來,設計好既能夠保留本鄉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又能夠凸顯現代文明精神更高時代內核,把歷史文化底蘊、地方特色與現代文明融合在一起。設計師們以新的高度再造鄉村空間,不僅要承續歷史文化脈絡,也要尊重自然地理肌理﹔不僅考慮整體鄉村建筑的風貌特點,還要拓展整合新公共空間,為重塑現代鄉村生活共同體奠定文化空間之基。三是建設新型文化活動空間。鄉村振興是一個整體再造過程,要根據發展需要創建新的文化空間,比如鄉村博物館、鄉土景觀群、農業遺產帶,激活其文化價值內涵,成為鄉村居民新鄉村社區認同的物理空間載體。也可能會因設計助力,成為鄉村新經濟發展的物理空間載體。各種新型農業經濟業態、新型農林景觀、新型鄉村休閑旅游業,都離不開設計服務所成就的新文化空間,就是單純農業生產也需要融入設計業,讓創意設計成為服務鄉村新生活的新途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正在實施“廁所革命”與“設計助農”計劃,從鄉村現實和村民需求出發,以生活設施的改造實現環境美化。
總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開展,要結合鄉村振興復活鄉村的需要,綜合考慮鄉村空間營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與新的文明方式再生,全面發揮文化的引領和價值轉換功效,真正發揮文化的綜合價值,最終實現城鄉共生共榮共享的鄉村全面復興。
(作者簡介:高宏存,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5期)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