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勇
2019年05月29日08:21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大力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艱巨、工作千頭萬緒,筆者認為:為突出重點、力求實效、多出成果,當前全國各地應緊密結合實際、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抓好“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鄉村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四大關鍵工作環節,打好鄉村振興的先鋒戰、主力戰、精神戰、動力戰,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以“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構建生態宜居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農村社會文明和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鋒戰和突破口。近年來,各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中央和各地不斷加大投入扶持,計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建成6000個左右美麗鄉村﹔目前全國通公路、通電、通電話的村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接近90%的農村通上寬帶互聯網﹔所有省份都提出了到2020年前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標的計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建立了逐省驗收制度﹔全國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仍很不平衡,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短板。要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建設美麗宜居村庄為導向, 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
(一)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著重對重要通道沿線、重要流域沿線、重點區域周邊和具有特殊意義的村庄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廣美麗鄉村建設的“浙江經驗”,不同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 根據自身實際打造美麗鄉村初級版、高級版、升級版。要大力建設、提升一批美麗鄉村示范縣、示范鄉鎮,重點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指導培育一批可借鑒推廣的示范典型鄉村(生態保護型、文化傳承型、休閑旅游型、環境政治型等),“串點連線成片”打造一批美麗鄉村景觀帶。實行全域規劃、全域提升、全域建設、全域管理,推進美麗庭院、精品村、風景線、示范縣四級聯創,構建“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景、一縣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清單和督查考評機制,組建協調領導小組,構建城鄉互聯網互通投資、創業就業和消費新機制,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保障。
(二)加強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一是扎實推進農村垃圾處理行動。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行生活垃圾就地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處理,努力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二是有序推進農村污水治理行動。加快建設鄉鎮污水設施配套管網,並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庄延伸覆蓋﹔ 推廣低耗高效的污水處理技術和生態處理工藝﹔實施房前屋后河塘溝渠清淤疏浚,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三是大力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在人口規模較大的村鎮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在環境容量較小的村鎮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
(三)提升村容村貌。推動房前屋后整治,大力開展農房規范行動。推動各縣區選取一批中心村開展規范農房整治試點工作,編制農房建設導則和農房建設通用圖集, 強化農房建造技術服務和指導,加強農村建筑工匠管理,引導各縣區建設一批農村住宅小區和農民示范房。大力提升農村建筑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提升田園風光品質。實施沿路沿江整治行動,開展拆除違建亂搭、裝飾建筑立面、新建綠地和綠化帶、修復治理已毀山體、整治沿線環衛、落實文明施工等整治工作,提升沿路沿江的村容村貌。
(四)建立多元投入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支持。要發揮各級財政資金杠杆作用,創新財政涉農資金使用方式,因地制宜推行一事一議、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等,引導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以獨資、合資、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民間資本以BT、BOT等形式,參與農村安全飲水、污水治理、沼氣淨化等工程建設。提高對農村公路建設,污水、垃圾處理及美麗鄉村建設的補助標准。
以“ 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為重點,增強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重點和主力戰。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穩步發展:2018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同比增長3.5%﹔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58億噸﹔科技進步在農業領域的貢獻率2017年達到57.5%。但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農業整體利潤水平較低,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十分迫切。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一)發展壯大特色優勢農業。以各地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為基礎,有序開發優勢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創建特色鮮明、優勢集聚、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東部地區的鄉村重點發展水稻、水產養殖、水果、蔬菜、茶葉、畜牧、食用菌、花卉竹木等特色產業。西部地區的鄉村重點發展畜牧業、煙葉、中藥材、經濟林果業、番茄、葡萄、甜菜、油菜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推動溫室大棚、智能溫控、工廠化生產。持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農產品品牌。
(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目前,中央已累計安排120多億元資金,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促使訂單生產農戶的比例達到45%,經營收入增加了67%。因此,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的構建,是鄉村發展的強大新動能。要做大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現代農業、現代漁業等園區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物流業,發展“新零售”等新業態。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建設農村電商發展基礎設施,打造淘寶村、村級電商服務站,加大農產品網上銷售力度,創建一批農村電商示范縣、示范村鎮。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 積極發展農村新興美麗產業,因地制宜推進休閑觀光農業、鄉村休閑旅游業、創意農業、養生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休閑農業精品點。推動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示范縣和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推進農旅、農工、農商和全產融合。
(三)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大力建設一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打造一批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農業科技示范主體,組建一批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聯盟、創新中心“三位一體”的創新平台。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推進國家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海工裝備養殖平台等。
(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推動各地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突破500億、1000億的重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農場示范場的創建活動。吸引工商資本到農村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農業項目,與當地農戶形成互惠共贏的產業共同體。
以“ 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為重點,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 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戰。要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鄉村文化,加大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高農村群眾文化滿意度,加快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在新時代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進一步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一)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建設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重點打造和提升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豐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在一批先進鄉鎮和富裕村,努力打造一批高級版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鄉村文化傳習示范基地,實現特色文化展示、特色非遺傳承、特色風貌保存、特色業態發展。積極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宣傳“最美”鄉村干部、致富能手、和諧家庭典型,弘揚文明鄉風,打造村民“精神家園”。
(二)創建農村特色文化品牌。積極創建各類文化惠民、文化進鄉村、鄉村歌舞大賽、民間藝術展示、傳統民俗表演等活動品牌, 打造一批在全國叫得響、受歡迎的農村文化活動新品牌。積極開展藝術扶貧、文化志願服務等惠農文化活動,組織文化基層單位與鄉村開展結對幫扶共建活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積極組織各級文藝團體深入鄉鎮、村居開展文化進鄉村活動、惠民演出活動。
(三)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實施鄉村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各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開發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文創產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打造一批產值超百億以上的鄉村旅游全產業鏈。推進古民居、古建筑、傳統庄寨、鄉村田園山水等保護與開發,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和精品旅游路線。加快培育和創建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示范點、鄉村旅游休閑集鎮、星級旅游村。
(四)打造特色文化示范村鎮。推動各地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村落、鄉村特色民俗、少數民族風情、地方名優特產、歷史名人傳記、歷史文物古跡、農業遺跡遺址等地域文化資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鎮。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鄉村紅色文物保護開發,借鑒推廣浙江實施《千村故事》、“五個一”行動計劃的經驗做法, 弘揚具有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使特色文化示范村鎮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窗口。
(五)將村鎮志編修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編修村鎮志有利於發揮存史資政作用,保護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各地應以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鄉村振興試點村鎮為重點, 加強村鎮志編修工作,全面記述村落、鄉鎮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新型城鎮化進程、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進一步留住鄉村記憶、傳承鄉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和重要決策參考。
以“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和源源動力,隻有廣泛動員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的鄉村振興,才是符合黨和國家的發展宗旨、符合長遠利益發展的鄉村振興。當前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不足:一些地方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仍存在要項目、等資金、靠上級的情況﹔大部分農村“家底”不厚,除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和村公益性資產外,能夠獲得經營收入、自我造血的項目普遍較少﹔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有待加強,村民自治程度不高,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和主戰作用不夠﹔鄉村本土實用技能人才缺乏,農民自主創業、自我發展能力弱。因此,要通過增強鄉村經濟自我造血能力、完善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提升農民知識技能水平,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一)從源頭增強村級集體內生動力和經濟自身造血能力。積極採取股份合作制、租賃、入股等為主的間接經營、資產經營方式,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從產品銷售收入為主轉移到租金上交、投資收益為主,增強村級集體內生動力。一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將村組兩級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納入統一管理,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造,夯實鄉村自我發展的經濟基礎,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投入鄉村公益性設施建設的資金實力。二是充分利用集體資產,大力引進產業業主投入。各鄉村摸清自身底子,充分利用水塘、田地、山林等集體資產和優勢資源,加大包裝宣傳力度,引進產業業主,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三是充分挖掘集體資產。開展清產核資、身份確認、股份量化,建立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多方利益鏈接機制, 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集體和農民雙增收。四是積極動員村民參與投入。通過就業帶動、股份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促進有勞動力的群眾通過技術培訓,到本村的合作社、企業務工。對經營狀況良好的產業可引導群眾用閑錢和到戶的上級補助資金、政策入股。(二)加強村民自治,推動村民直接參與鄉村治理。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要完善以村民自治制度為重點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積極為農民群眾提供表達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渠道,培養農民群眾的話語表達意識,引導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規劃的制定與推行。要促進村委會的職能轉變,讓村委會真正成為農民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言人,推動自然村和村民小組設立村民理事會, 配合村委會開展村民自治和農村公共服務﹔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重大決策集體決定等制度,積極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積極推行領導干部“大接訪”“群眾熱線”“領導熱線”等農民利益表達新形式﹔建立和完善如“果農蔬菜專業合作社”“養殖專業合作社”等組織,規范農民利益表達行為。
(三)發揮鄉賢文化的情治功能和協調功能。發揮廣大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教化作用,使他們以自身的學識、技藝、經驗、專長及修養反哺桑梓,以文化道德力量教化鄉民、溫暖故土、引領致富,營造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朴民風,使億萬農民群眾由內心生發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不斷轉化為振興鄉村的強大正能量。發揮廣大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組織協調作用,搭建鄉賢與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的平台,讓他們為家鄉農民代言,成為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調解鄉村社會的矛盾糾紛,促進公共服務普及與公序良俗形成。
(四)加強培訓教育和就業服務,提升農民知識技能水平。加強學習宣傳、知識輔導、技能培訓, 使廣大農民掌握農業或經濟生產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其適應環境和掌控環境的能力。探索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計劃。健全農村就業服務體系,以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為切入點,將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關的專項技能培訓納入補貼范圍,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通過技術培訓和就業服務,培育大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福州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社會處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9年第10期)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