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05月10日07: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於凝聚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礡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立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體現了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站穩人民立場,就是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踐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各項政策的依據,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去,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做事情、干事業,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改革是否滿意。既通過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的動力,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就是讓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黨的一切工作就是要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謀幸福”。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封閉落后不是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在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福祉不斷增強,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實踐証明,隻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來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也應是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盼,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人民群眾哪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通過改革發展,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福祉不斷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健康和醫療水平大幅提高,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要打好防范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實在改革發展具體工作的每一步,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3.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

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遠性作用的,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之所以能夠大踏步趕上時代,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使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始終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証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証。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保証人民當家作主,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的根本保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本前提就是要保持定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毫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在新時代,要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鍵在於我們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進一步促進公平正義,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解決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4.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不懈奮斗創造了人間奇跡,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這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更需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徹和體現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切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淨化黨內政治生態,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糾正不正之風,特別是要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遵循的行動原則和領導方法。要深入群眾,不斷提高解民情、察民意的本領,隨時隨地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訴求、回應人民關切。隻有“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順應民意、得到民心,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黎昕,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