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五四精神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石仲泉

2019年04月29日08:23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五四精神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五四運動是有著5000年燦爛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在近代發生的偉大事件。它包括以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群眾性愛國運動兩個內涵。前者所起的啟蒙、覺醒作用,是后者的思想階段。有了前者,后者才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識。五四運動也正因為有上述兩大內涵,才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北京大學強調的“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一個重要譜源,發揮過巨大歷史作用,經過百年滄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當代價值。

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

在近代中國達到的新的歷史高度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對於自己祖國的摯愛一直有著濃烈情感。為了民族的獨立、解放、發展和強大,一代又一代神州之子前赴后繼,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奮斗,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事跡。屈原、岳飛、文天祥、鄭成功、林則徐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五四運動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第一,愛國主義精神的展現具有以學生為主體的廣大社會各界參加的空前群眾性。1840年以來的愛國主義斗爭,參與群體的單一性比較突出,或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或上層知識界的維新變法,或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等,盡管很有規模聲勢,但參與斗爭的主體還不多元。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時以學生為主體,但到六三運動后則發展到社會各界群眾參加,具有空前的多元性﹔並且波及全國20多個省和許多大城市。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像這樣席卷全國的有各界群眾廣泛參加的聲勢巨大的愛國運動從未有過。它也空前地擴大了民族精神外延的廣泛性。

第二,愛國主義精神的載體首次凸顯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五四運動發展到上海這個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掀起新的高潮──六三運動。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上海工人奮起聲援學生,由產業工人帶頭,許多行業的工人和店員等紛紛參加罷工,高潮時竟達到10多萬人。上海工人的罷工推動了全國各地的罷工風潮。這一罷工浪潮迅速擴展到全國100多個城市。中國工人階級特別是產業工人,以非常堅決的態度和巨大規模參加這樣的政治斗爭,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工人階級以昂首的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台,不能不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三,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五四愛國運動是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損害中國主權、反對軍閥政府的賣國政策爆發的。盡管運動中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口號,但斗爭的目標既是堅決地反對西方列強將巴黎和約強加於中國,也是堅決地反對屈服於帝國主義壓力准備在這個喪權辱國和約上簽字的軍閥政府。由於人民開始覺醒,軍閥政府懾於廣大群眾的憤怒和威力,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多名親日派官僚﹔參加和會的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簽字儀式。這標志著這次反對西方列強和軍閥賣國的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取得了重大勝利。五四運動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極大地豐富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內涵。它成了中華民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面光輝旗幟!

怎樣認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都是我們今天依然應該堅守和踐行的核心價值,不僅廣大青年要堅守和踐行,全社會都要堅守和踐行。他對廣大青年寄予多方面希望時,首要一條就強調了愛國。他說:第一是要愛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我們常講,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弘揚五四精神,愛國是重中之重的頭條。

五四精神是近代中國

空前的思想解放大潮的歷史結晶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鄧穎超回憶道:“五四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一解放,就像大水奔流。那時的思想,受到長期禁錮,像小腳女人把腳裹住﹔放開以后,不知怎樣走路,有倒的,有歪的,也有跌跤的。那時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潮都有。”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更加苦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國拯民,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從西方引入近代文明。如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作了勇敢的嘗試﹔也有某種程度的思想解放,但其局限性是明顯的,無論廣度、深度、力度、新度,都是無法與五四時期相比擬的。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批判宣揚封建禮教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打碎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思想禁錮,西方各種思潮被紛紛介紹到中國來。不斷涌現的新媒體競相宣傳感興趣的思想學說,即使被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傳播進來的,也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異常龐雜。除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和俄國的布爾什維主義思想之外,還有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工讀互助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等。美國實用主義也很有市場。

五四時期的思想解放,經歷了認識的轉變或升華。陳獨秀最初創辦《新青年》,為德先生和賽先生吶喊,既是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的回響,也打上了向往歐美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烙印。他在那時是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大體都是這個狀況。因而,新文化運動高舉的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具有濃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啟蒙色彩(當然,在那時是進步的)。

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它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先進分子。與中國國情有許多相似的俄羅斯,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工農大眾推翻沙皇和資產階級政府,建立起新型社會主義國家,成了社會的主人。這使在苦苦求索救國救民真理、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失望的中國先進分子在茫茫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中國的先進分子與時俱進、與時俱進。首先是李大釗積極撰文贊頌俄國十月革命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第一人。《新青年》等重要媒體即由最初積極宣傳民主與科學一躍而成為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其他各種報刊也大量地介紹馬克思主義。這樣,五四時期的思想解放就達到了一個新境界,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也有了新的內涵。在李大釗之后,陳獨秀成為中國影響最廣泛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他的思想實現了由革命民主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明確指出:18世紀以來的民主是資產階級向封建階級作斗爭的旗幟﹔20世紀的民主是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斗爭的旗幟。古人所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應當倒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於人”,才是正理。對於科學,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軍人物也由一般對反對愚昧升華到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理解。李大釗指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這表明,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已初步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真諦。這樣,五四運動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是近代中國空前的思想解放大潮的歷史結晶。

當代中國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是否不需要解放思想了呢?非也!那種不再需要解放思想了的想法是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誤解。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就必須解放思想。隻有如此,才能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這是黨的思想路線之使然,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實踐沒有止境,解放思想沒有窮期。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有一段很好的講話。他說: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我們黨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採眾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這段話,不就是對我們黨需要繼續解放思想的最好詮釋嗎?這也可以視為對五四精神解放思想的當代價值的權威解讀!

五四精神是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即“三個倡導”、24個字:“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個倡導,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第二個倡導,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第三個倡導,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稱謂和內涵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中央帶領全黨經過數十年的思考、探索,不斷總結人民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逐漸凝練出來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就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古代中國,將“禮義廉恥”定為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多少年來我們一代又一代國人認准的核心價值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與時俱進,努力尋求一個為全社會各階層、各界別人士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過程指出: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經過反復征求意見,綜合各方面認識,我們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概括,“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

為什麼說五四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頭呢?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源於五四運動以來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講話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中國共產黨是五四運動孕育的新生兒。沒有五四運動就不可能誕生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不可能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可能有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樣,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個非常簡單的歷史邏輯。所以,從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來講,其淵源一定要追溯到五四運動,五四精神也就自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頭。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源於五四運動傳播進來的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思想解放最偉大的成果就是引進了給人類也給中國以光明的天火──馬克思主義。有了馬克思主義也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而從中國共產黨創建以來,就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從未動搖過。批判教條主義是為了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使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出碩果。上述三大歷史性事件,就是三大碩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提出的,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題中應有之義的內涵包括其中的。何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來強調的。所以,從指導思想維度言,五四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頭。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五四精神內涵的擴展、豐富和發展。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我們黨的全部精神譜系,而極為豐富的黨的精神譜系的源頭正是五四精神。我們黨的精神譜系以不同主題概括為許多系列,如以人物、事件、地點、時間、歷史等命名的各種精神系列。在這各種精神系列中,就其歷史淵源而言,都是因為有了五四運動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然后才有其他。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之源在五四運動產生的五四精神。二是五四精神內涵本身已包括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之中了。有的名列其中,如愛國、民主﹔有的化於其中,如進步、科學。五四精神的內涵是2009年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時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在3年后黨的十八大形成共識的。從這方面看,也可以將五四精神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頭。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強調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重要。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時,習近平第一次到北大講話的主題就是: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8年紀念五四運動99周年時,他第二次到北大講話也強調了這個問題。他指出:我們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通過全體人民一起努力,通過持之以恆的奮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美麗,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責編:程宏毅、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