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力量的源泉

2019年04月26日15:48    來源:黨建網

原標題:力量的源泉

  書名:力量的源泉——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的首創精神

  作者:石仲泉 主編 歐陽輝 肖偉光 副主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ISBN 978-7-01-020580-9

  內容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告訴我們,隻有發自內心尊重群眾的智慧和創造,才能更好推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向前發展。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實踐、說故事,下篇講理論。實踐部分,選取小崗村、深圳、浦東、中關村四個改革地標中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人物,突出故事性,以小見大,寄理於事,短篇幅內勾勒出人物形象,通過鮮活的故事與細節,呈現改革開放的蓬勃生機。

  理論部分,邀請權威學者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相關論述展開理論闡發。

  主編簡介

  石仲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黨史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在中央機關從事理論研究、黨史研究和創作。主要創作經歷有:曾參與《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組等工作﹔直接主持編修《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主持編修《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八年。個人主要專著有:《我觀毛澤東》、《我觀周恩來》、《我觀鄧小平》、《我觀黨史》、《長征行》《毛澤東的讀書生活》《黨史熱點面對面》《紅軍長征熱點面對面》等。有多部著作榮獲國家級圖書獎。

  目錄

  前言

  實踐篇

  第一章 小崗村的故事

  第二章 深圳的故事

  第三章 浦東的故事

  第四章 中關村的故事

  理論篇

  第五章 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力量的源泉”

  ——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人民群眾觀

  第六章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

  ——學習毛澤東關於群眾首創精神的重要論述

  第七章 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

  ——學習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人民力量觀

  第八章 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重要論述

  后記

  部分內容

  第二章 深圳的故事(節選)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以來,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 40年的崢嶸歲月。相較於人類發展歷史的漫漫長途, 40年宛若彈指一揮間,然而,這 40年卻足以讓一個國家和她的 13億多人民的命運發生巨變,從曾經的積貧積弱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昂首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回溯過往,總有一些特殊的地點、人物和事件,提醒人們鑒往知來、勇往直前。深圳,這個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強的城市,正是這樣一顆閃亮的明星。 1979年,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開山炮,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深圳這個小漁村,從此踏上歷史舞台。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肯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所取得的卓越成效,讓全國堅定了改革開放的信念並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 40年來,令人稱道的“深圳模式”和“深圳速度”如同一段傳奇,鐫刻在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畫卷之中。

  一、開局:“蛇口模式 ”孵化 “深圳速度 ”

  深圳改革開放發軔於與香港隔海相望的蛇口。2017年 12月 26日,深圳市“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全國首個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設置《春天的故事》《袁庚》等展覽,通過串聯起與改革開放相關的小物件、小場景、小事件,對蛇口改革開放事跡進行輯錄和追憶,還原時代記憶,系統展示深圳蛇口首開國門、開拓創新、迅速發展的全景畫面。

  一切尋常,自有不易。博物館裡看似平靜的述說與展示,濃縮了蛇口乃至深圳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歷史鏡頭回放到1979年,招商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這是中國經濟特區建設的最早嘗試,被稱作中國改革開放的“試管”,比深圳經濟特區的正式成立還要早 1年零 7個月。

  蛇口工業區開創了新中國最早的園區基礎建設標准——“五通一平”,這就是通水、通電、通車、通航、通電訊和平整土地,並在 1980年 1月正式打開國門招商引資。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窗口,蛇口工業區首倡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效率觀和價值觀。 1981年蛇口首次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響徹大江南北。此后興於蛇口的創新理念“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和“敢為天下先”也都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最具影響的時代強音。

  在黨的領導下,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自主權,大膽突破,進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多項“中國第一”或“全國之最”被寫進歷史,例如率先實現超產獎勵制、首開全國招聘用人制度先例、率先改革工資分配制度、率先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第一個實行職工住房商品化等一系列配套改革。這些探索為中國其他地區推行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鑒。

  蛇口“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的成功經驗被媒體譽為“蛇口模式”,核心是企業擺脫行政干預,充分發揮自主權,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辦事,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搞活經濟。在“蛇口模式”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下,蛇口工業區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優秀企業,例如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南山開發、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平安保險、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集集團以及華為、騰訊、中興等創新型企業。蛇口被稱為“單位面積培育知名企業最多的地方”。

  在“蛇口模式”的推動下,“拓荒牛”式的開創精神開始在深圳這座城市扎根,眾多地標性建筑拔地而起,從 38年前最高的樓房隻有 3層,發展到現在 100米以上摩天大樓近 1000棟,“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享譽海內外。

  二、傳承:創新基因培育“科技綠洲 ”

  歷史的鏡頭緩緩搖過,人們不難發現,發端於蛇口的開放與創新精神,早已寫入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基因。

  2017年 8月,一篇題為《美國終身教授的海歸全記錄》的文章在網上“瘋傳”,尤其在高校和科研界引起高度關注和熱議。故事的主人公鄧巍巍在 2017年 5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加盟了南方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工程系。對於這樣的選擇,鄧巍巍表示:

  “不是有了海歸的念頭才選擇南方科技大學,而是因為南方科技大學才有了海歸的念頭。”使鄧巍巍得到回國感召的南方科技大學,在誕生之初就備受關注。 2010年,深圳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創建了南方科技大學,致力於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通過開放式科研體系建設,超前布局量子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承擔一批體現核心競爭力的重大科研任務,並探索技術轉移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南方科技大學的建立既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樣本,也是深圳致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一個縮影。對於創新的想法和人才,這個城市從來不虧待。2014年,同樣是海歸博士的陳寧和他的團隊從美國來到深圳,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安防領域,其公司開發的“深目”人像智能平台自 2015年在深圳市龍崗區上線后,協助公安破案 4000余起,找回多名失蹤兒童和走失老人,現在“深目”系統在全國已建設在線智能前端設備 1萬多路,擁有 80多億動態人像數據。

  “很難想象我們當初如果選擇創業的地方不是深圳,項目能不能如此快速落地並迅速產業化。”陳寧表示,人工智能行業經過幾回起落之后在很多人看來前景並不明朗,再加上安防行業壁壘很高,因此他們創業之初備受質疑。“深圳是最適合海歸創業的城市之一,深圳人口大部分都是外來移民,他們有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國內開放的市場相結合,是人工智能項目能迅速規模化產業化的重要原因。”陳寧說。

  “深圳的科研創新體系有‘ 4個 90%’的鮮明特征,即 90%的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科研投入、專利生產集中在企業。”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現在的深圳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 GDP比重 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 GDP比重達 32.8%,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包容開放的人口人才政策給深圳新產業新技術的聚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助力深圳產業升級,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據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孫福金介紹,為了集聚人才,深圳一方面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發揮行政的力量進行制度創新,並做好戰略性新型產業的布局,讓人才適得其所。以去年為例,深圳市常住人口增加 60萬,其中引進人才 23萬,居國內一線城市首位。面對為整個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外來務工人員,深圳通過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以及無差別的公共服務為外來人口創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據統計, 2017年深圳社會保險參保率為 5881萬人次,居全國首位,養老金水平和醫療保障水平都居全國前列。“通過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和較高的公共服務水平為外來人口創造‘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實現深圳夢’的創業環境。”孫福金介紹道。

  個體的選擇隻有熔鑄進歷史的進程,才能回蕩出巨響。城市平均人口年齡32.5歲的醒目數字,就是無數青年人共同選擇將個人命運置於深圳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的有力印証。

  三、再出發:打造千億量級的特區“精華 ”

  對於一段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一段新的歷史。2012年 12月 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離京視察的“第一站”即來到深圳前海,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時代強音,囑托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實行比特區還要特的先行先試政策”。

  前海是深圳西部、珠江口東岸一片完全由填海而來的新區域,面積僅15平方公裡。習近平當年視察前海合作區時,前海還是剛剛完成填海的一片灘涂。如今,前海從零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迅速崛起為一座充滿生機活力和強大輻射帶動能力的現代服務業新城區。

  2015年 4月,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挂牌成立,距今剛滿 3 年。 1000多個日夜的高速運轉,前海蛇口自貿區交出的成績單令人振奮:自貿區注冊企業日均產出從挂牌時的 3億元升至 2017年的 6億元,稅收收入也從 174億元增長至 345億元,兩年時間全部翻了一番。 2017年底,自貿區注冊企業增加值達 1528億元,每平方公裡產出突破 1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佔深圳市的 61%、廣東自貿區的 74%、全國自貿區的 28%——如此傲人的成績使前海成為特區“最濃縮最精華”的亮點。

  “創新是第一動力,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爆發式、跨越式發展源自制度創新的驅動。”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表示。 3年來,前海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對照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創新體系,形成了以投資管理體系、貿易監管模式、金融業對外開放示范窗口、社會信用體系、法治建設、人才管理、市場化治理等七大板塊為核心的制度創新“前海模式”。

  以商事制度改革為例,自貿區實施“多証合一”和“一照一碼”,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和外商投資備案回執時限從自貿區成立前的 20個工作日減少到兩個工作日。目前,前海開業的商事主體數量已超過 6萬家,在全國自貿區位居前列。

  一份前海蛇口自貿區管委會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自貿區共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58項,全國首創或領先 133項,全國復制推廣 9項,全省復制推廣 62項,全市復制推廣 79項。通過充分激發自貿區“制度創新策源地”和“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活力,深圳再一次走在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前列。

  撫今追昔,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歷程縱然經歷千難萬險,卻從未停歇。站在歷史的肩膀上,這個沉澱著創新與開放基因的年輕城市,再一次將自己置身於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以勇立潮頭的使命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貢獻深圳智慧和深圳經驗。

  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從昔日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如今的“夢之城”,生動地展現了“改革”這一如椽巨筆描繪出經濟社會展翅騰飛的巨大奇跡。

  以深圳為起點,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發展的傳奇每日都在書寫。 40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出 1500多項改革舉措,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更堅定地向中國人民和世界展示出我們黨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