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適合的教育應從三個維度展開

陸建國

2019年04月22日09: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適合的教育應從三個維度展開

“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最近幾年被一些專家學者反復提及。因為,作為一個直言命題,這一表述,邏輯自洽,作為一個價值判斷,這一理念,也當然成立,且深得教育界和社會大眾的認同。

可以說,這一理念,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芒,和溫暖的人性光輝,理論正確,政治正確。其實,這句話,中國古代先賢早有概括表達,即:因材施教。我們的老祖宗在教育方面的智慧,並不比當代人落后。筆者和一些教育界同仁討論這一話題時,曾做如下表達:教育界的因材施教,對應到醫療界,也是4個字:對症下藥。

可是,對症下藥,必須具備兩個前提:第一,要有辨症的能力。任何一種疾病,准確診斷,是對症下藥的首要條件,而這背后,則涉及醫療技術的發展程度,以及醫生個體的學識水平。有些疾病,由於當下醫療技術的局限,還搞不清楚病因,這就給治療帶來難度﹔而有些疾病,在鄉鎮衛生院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誤診,到了三甲醫院,北京大醫院,可能就很容易確診。第二,要有施治的能力。有些疾病,比如癌症、艾滋病、狂犬病,一旦進入晚期或者發作,雖能確診,可是,由於技術局限性,無藥可治,醫生往往愛莫能助﹔或者,有些疾病,在小醫院治不了,到了大醫院,就藥到病除。

因材施教一如對症下藥,需要在辨與施兩個層面發力,對於資源與技術的匹配支撐,兩者需求大同小異,所以,踐行適合的教育這一理念,不能忽略客觀條件,否則,就會陷入夸夸其談或自欺欺人。因此,筆者認為,因材施教,或曰適合的教育,在實踐層面,必須注重三個緯度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適配個性、適當方法、適度壓力。三者辯証統一,適合的教育才有可能在當下歷史階段,有條件的發生。

首先,要能適配個性。理論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性稟賦、家庭背景,或多或少各有差異。尤其是智商稟賦這一遺傳因素,有少數孩子明顯高出一截,更多的孩子則在均值上下浮動。可是,在興趣愛好特長潛力方面,仍然會有個體差異。因此,盡可能地發現孩子的個性,發掘孩子潛力,從而提供差異化的教育方案,為孩子的成人成長助力,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當然,囿於客觀條件所限,這種適配是有局限性的,辨材與施教,很難嚴絲合縫地匹配。因材施教,是個無限逼近的過程,永遠不能完美實現。

其次,要有適當方法。教育是愛的事業,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如果隻把孩子作為流水線上的產品對待,那麼,這種教育注定失敗。可是,教育要愛,但不能溺愛嬌縱。愛是正確的方向,溺愛則是錯誤的方式。習總書記要求對干部既要厚愛,也要嚴管。這同樣適用於學生的教育,必須厚愛嚴管並重,所以,當下的中國教育,需要有愛,也需要有懲戒,因為,懲戒也是一種挫折教育,而耐挫力,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利大於弊。所以,賦予教師一定的懲戒權,是當務之急。具體到資源和技術層面,不斷提升各級各類學校的硬件配置水平,引入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手段,不可或缺。同時,在師資充裕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實施小班化教學,讓老師的精力能兼顧到每一個孩子,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精准教學、問題導向、培優補差,則善莫大焉。

再者,要給適度壓力。當下,快樂教育是主流觀念,給學生減負,也是正在進行時。於孩子而言,快樂成長當然重要,可是,自古以來,學習就是辛苦的事,所以,才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才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勸學之語。在知識爆炸的當代,學生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量,遠超古人,學習強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沒有壓力的學習,在全世界都不存在,絕對快樂的學習,同樣如此。而且,當下社會競爭激烈,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步入社會后,工作的壓力,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圈養的動物一旦進入大自然,也往往缺乏抗壓的生存意志。現在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個勞字,也包涵著錘煉學生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在內。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刪減掉一些不必要的課業負擔之外,保持一定的學業壓力,適度競爭,於他們,也是一種淬煉和磨礪。因此,需要辯証看待學習強度問題,引導孩子在學習中適應學習,愛上學習,從而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才是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形而下者謂之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討論適合的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從家庭社會時代這些現實場域中抽離出來,孤立地展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更不能一味形而上,教條主義。因為,教育不僅要適合個人成長,還要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這應是一種共識,也是一種應有的理性態度。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