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一次偉大覺醒

齊衛平

2019年04月18日09:26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一次偉大覺醒

100年前的5月4日爆發了以廣大青年學生為主的徹底反帝反封建愛國群眾運動,迅速蔓延全國燃成熊熊烈火。這場運動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由此發生歷史性轉折,中華民族在偉大覺醒中邁上改變自身命運的新道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概括指出:“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徹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整體性偉大覺醒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首先表現在它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939年五四運動20周年時,毛澤東同志發表紀念文章指出,五四運動 “表示我們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進到一個轉變點了。幾十年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屢次地失敗了,這種情形,現在要來一個轉變,不是再來一次失敗,而是要轉變到勝利的方面去了”。五四運動成為近代中國人民走上徹底反帝反封建斗爭道路的歷史起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裡,中國人民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既有像三元裡人民抗英斗爭類型的殊死作戰,也有像林則徐、魏源等人那樣致力於向西方尋找真理的救國探索,先后進行過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這些斗爭和探索,都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但都沒有獲得成功。所有的努力之所以都遭遇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反帝反封建缺乏徹底性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中國人民包括清政府軍隊裡的愛國將士表現得很英勇,甚至以命抗爭,浴血搏斗,直至戰死疆場。但是,五四運動之前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還處於被動反擊、事件應對、行動自發、目標茫然的狀態,形不成整體的斗爭合力。因此,即使像辛亥革命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雖然以推翻幾千年封建帝制的偉大成就而彪炳史冊,但最后也沒有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不得不品嘗反帝反封建不徹底的苦果。

近代中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每次戰爭失敗的結果總會促發人民覺醒。與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帶來的影響不同,五四運動表現出的中國人民偉大覺醒有著新的意義。五四運動的發生因中國外交的失敗而引爆,英國、法國、美國等主導的西方列強不顧中國人民的利益,在1919年1月的巴黎和會上議決將德國侵佔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是對中華民族尊嚴的蔑視。消息傳到國內,立即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五四運動煥發的愛國主義精神把中國人民的覺醒推向歷史新高度。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決不接受任何無視國家主權、有辱民族尊嚴的言行。懾於五四運動的強大威勢,中國政府當局最后拒絕在巴黎和會協議上簽字。

毛澤東同志指出:“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和不妥協性是以愛國主義的偉大民族精神彰顯出來的,它與之前中國人民進行的斗爭相比,超越歷史地表現為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整體性覺悟。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發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一次集體行動,參與其中的不僅有起著先鋒隊作用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廣大工人、商人、教師、市民以及農民群眾都以極大熱情投身五四運動的浪潮之中。這是鴉片戰爭后反帝反封建斗爭沒有過的局面,中國人民以偉大覺醒鑄刻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斗爭徹底性的歷史烙印。

加深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本質的認識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表現在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認識的提高。鴉片戰爭后近代中國思想的演進,長期面對著一個“先生”與“學生”關系相處的難題。當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意識到本國的落后,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走上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后,西方國家就成為中國所拜的“老師”。學西方的船堅炮利、聲光化電、經濟貿易以及議會制和政黨政治,很多中國人以為隻要把這些東西學到手,就能拯救國家,振興民族。然而,實踐讓人沮喪,中國向西方學了不少,卻於事無補,就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先生為什麼老是侵略學生呢”?五四運動發生之前,“先生”與“學生”關系發生的沖突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道路陷入困惑、懷疑、迷茫的思想困境。

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理念很執著,態度很虔誠,思想認識上一步步由表及裡、循序漸進地發展。但是,“師夷”的思維和路徑夾雜著對西方國家的幻想,一些先進中國人總是以為“先生”會幫助“學生”。這樣的幻想束縛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本質的認識,因而也影響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徹底開展。辛亥革命謀求民族獨立,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歷史意義。可是,包括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內的資產階級民主派人士沒有真正看清楚帝國主義的本質,沒有揭示反帝的斗爭綱領,致使一場偉大的革命以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妥協的結果而收尾。

五四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認清帝國主義本質的思想覺悟。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作出損害中國人民利益的協議,是帝國主義本質的大暴露。1919年5月18日,李大釗發表文章指出:巴黎和會是“歐洲分贓會議”,通過的協議就是“拿著弱小民族的自由、權利,作幾大強盜國家的犧牲”!他說,五四運動“乃是反抗侵略主義,反抗強盜世界的強盜行為”,對帝國主義蔑視中國主權和民族尊嚴作出譴責,喚醒中國人民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代表著先進知識分子對“先生”的新認識。

五四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認清封建主義本質的思想覺悟。當時,北洋軍閥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軟弱無能,引起人民群眾的極大憤慨,尤其是當示威抗議活動掀起后採取的壓制態度,更是使人民群眾強烈不滿。五四運動在呼喊“外抗強權”的同時,一致要求“內懲國賊”,以徹底的不妥協的斗爭氣勢迫使政府不得不罷免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五四運動的過程暴露了統治集團的反動面目,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認識到封建主義的統治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禍害,謀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統一必須堅決反對封建主義。

不能認清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本質,就不能徹底地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斗爭綱領的是中國共產黨,這與五四運動中人民群眾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本質認識加深的基礎相關。

引出近代中國革命方向性變化的四個新動向

五四運動以中國人民的偉大覺醒推動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突出表現在它引出了四個方向性變化的新動向。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形態轉型、新的社會力量與新理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這四個新動向揭開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新篇章。

五四運動劃分了中國資產階級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兩個階段。雖然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時期的歷史起點,但一直到辛亥革命才有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然而,歷史和實踐充分証明,中國資產階級難以擔當領導革命勝利的重任。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再屬於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於中國無產階級了。革命領導權的變化導致革命形態的轉型,以五四運動為標志,近代中國進入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四運動促進了新的社會力量與新理論相結合。在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歷史任務的情況下,中國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尋找先進理論,以開創救國救民的道路。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社會力量嶄露頭角,同時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為新思想新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道路。這兩者的結合,是五四運動創造的歷史契機,近代中國革命因此而產生新的發展動能。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推動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用科學思想領導工人運動,指引中國工人階級完成了從一個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意味著近代中國革命形成嶄新樣式。

五四運動促進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脫離社會和民眾是知識分子的基本特點,對統治階級的依附使知識分子長期找不到變革社會的主體力量。鴉片戰爭后,發揮作用的知識分子都把精力集中在對少數精英分子的依賴上,將人民群眾撇在一邊,因而勢單力薄,無法造成社會的深刻變動。五四運動使知識分子看到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到工廠、農村去,與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成為知識分子前進的方向。

五四運動引出的這些方向性變化新動向,催生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准備。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與五四運動的發生,從時間上看相隔兩年多時間,從空間上看則合成一體。五四運動引出方向性變化的新動向,使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成為歷史必然。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