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改革開放的能量紅利

李明聖  高春花

2019年04月12日14:56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原標題:改革開放的能量紅利

[摘要] 基於人性特點和經濟規律,改革把人激活、把企業激活、把資本激活,煥發出巨大活力﹔抓住經濟全球化戰略機遇,對外開放貫通國際國內資源市場、供需要素、競爭平台,釋放出巨大潛力﹔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改革開放促進黨的領導制度創新、政府管理體制創新、社會動員機制創新,匯聚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合力。

[關鍵詞] 改革開放﹔能量﹔活力﹔潛力﹔合力

[中圖分類號] D61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03-0022-04

改革開放是一場已經持續40年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改革開放所內生並不斷迸發的磅礡力量。

改革激發的活力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各方面,改革的起點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經濟體制改革。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生機勃勃,其力量之源是一種從人性特點和經濟規律出發的,能夠把人激活、把企業激活、把資本激活的巨大活力。

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力量,改革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和他們的利益有關。”所謂利益,是指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物質利益是人們的基礎利益。隻有物質利益得到保障,人們才能去爭取其他利益。而為了獲得更多和更好的物質利益,人們改良工具、擴大分工、增強合作、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因此,利益是人們行為最深刻的動力,利益激勵是激勵體系中最有力的手段。改革結束了“大鍋飯”的分配體制,突破了平均主義藩籬,推動勞動成果與個人利益有機結合,改變了過去“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狀況,實現了從為別人工作到為自己工作、從政府的一個積極性到人民群眾千千萬萬個積極性的深刻變革。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效率公平並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政策激勵,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鼓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的制度激勵,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切實感受到改革與個人利益的相關性,人們通過奮斗提高勞動能力、享受勞動成果、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由被動到主動,改革使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空前高漲。

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基本的主體,改革激發了企業的創新力。自負盈虧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汪洋大海中闖蕩的生存法則,創新則是企業獲取利潤的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強調指出,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我國40年企業發展的歷程也表明,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改革推動了制度創新,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多種所有制企業百花齊放、融合發展。改革推動了體制機制創新,賦予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同等市場地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擴大企業自主權,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並從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六個方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革推動了政策創新,稅制改革政策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大驅動力。出台鼓勵創新的人才政策,允許科學技術、創新成果參與收入分配,極大調動了創新積極性。基本制度、體制機制、宏觀政策等方面創新,為企業在理念、管理、產品、技術、營銷等方面創新提供了良好環境,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了企業發展的最大效能。創新驅動發展,改革使企業的創新力得到了增強。

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性要素,改革激發了資本的增殖力。資本與生俱來具有兩面性,一是資本的逐利性。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二是資本的進步性。資本對利益的追逐,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自由流動,能夠增強社會活力。但是,資本在發揮進步作用的同時,無法解決由擴張帶來的經濟悖論、生態悖論、人的發展悖論。改革順應資本的天性,抑制資本的“任性”,在用政府之手抓牢資本“缰繩”的同時,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本實現增值功能。盤活資本要素,提升有形資本的活躍度,提高無形資本的貢獻率,集聚發展的強大新動能﹔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規范發展股票市場,有序發展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及衍生品市場,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優化資本市場結構,保持政府投資合理力度,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有效銜接。從自發到自覺,改革為實現資本增殖提供了廣闊空間。

開放釋放的潛力

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對外開放是站起來之后的新中國,走向富起來、強起來的必然選擇。短短40年,我國經濟劈波斬浪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得益於抓住經濟全球化戰略機遇,走出自我封閉、參與國際分工、貫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所釋放的巨大潛力。

資源配置是影響經濟效率的重要因素,開放釋放了資源的配置力。資源具有稀缺性,這是資源配置的內在動力。世界上所有國家,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把本國經濟同國際市場與世界經濟聯系起來,實行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對外投資體制和政策,激發企業對外投資潛力,勇於並善於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隨著產業轉移和全球市場的形成,各國經濟連成整體。中國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有效統籌兩個市場,推動資源有效配置。一方面,通過對內實行改革,變資源的計劃調節為市場調節,在宏觀調控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以主動融入、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為原則,暢通信息渠道,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推動國內的市場、成本、產業配套等優勢和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有機結合,獲得資源配置的比較優勢,促進國內外市場聯動融合發展。對外開放有效推動資源要素在兩個市場自由流動,增強了資源配置的能力。

供需關系是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開放釋放了供需的平衡力。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是辯証統一的關系。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商品總量、結構等供需要素,因單個經濟主體的盲目性產生比例失衡,因“有意識的調節”實現動態平衡。供給側和需求側就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前者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后者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一方面,對內持續深化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強化總量管理和結構管理。另一方面,堅持內需與外需基本平衡、進口和出口動態平衡、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平衡原則,有序放寬市場准入,完善外資引進的相關法律,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中調節供給與需求﹔積極推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逐步構筑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建設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發揮投融資的“造血”作用。對外開放有力打造了調整供需的國際平台,提高了平衡供需的能力。

市場競爭是保有經濟活力的內在要求,開放釋放了競爭的耦合力。優勝劣汰、競爭擇優是競爭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和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涵和發展趨勢,科學把握兩個市場的同質性與異質性矛盾運動規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推動形成優良競爭環境。推動公平性競爭,放寬市場准入,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建設市場主體良性競爭的“基礎設施”,營造優良法治環境,避免競爭淪為市場的“壞孩子”。推動合作性競爭,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競爭與合作,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打通聯動之障、鋪就包容之路,形成競爭、合作、共贏的巨大引力。推動建設性競爭,在利益沖突面前,強調彼此共同關切,以協商為基礎開展競爭,促使每個市場因子發揮建設性作用。對外開放推動市場要素在國際市場上互聯互通、互補互動,釋放了競爭所蘊含的耦合力。

制度凝聚的合力

特殊的國情、民情和黨情,決定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探究40年改革開放的能量紅利,最重要一條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生俱來的、集中辦大事的巨大合力。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改革開放形成的制度提高了黨的領導力。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們黨是一個擁有8800多萬黨員、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黨的形象和威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僅直接關系黨的命運,而且直接關系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因此,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麼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麼階段。黨的領導制度和管理體制是黨執政的重要實現方式,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和管理體制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推動黨的領導制度創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突出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事業發展各環節各方面得到貫徹落實。推動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創新,通過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群眾組織、社會動員,提高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堅持“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搭建全球性政黨高層對話平台,與世界其他國家政黨廣泛聯系、平等交流、共商共議、相互借鑒,在為世界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智慧的同時,積極吸收國外政黨建設的有益成果。改革開放淬煉了黨的領導力,這是西方政黨制度無法比擬的政治優勢。

完善政府治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形成的制度提高了政府的組織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重要的改革任務,也是政府有效組織國民經濟、彌補市場固有缺陷的重大制度優勢。改革開放推動了政府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深化了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充分利用“市場之手”,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履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確保國民經濟健康有序運行。不斷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著力創新監管和服務方式,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不斷提高﹔健全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政府協調國民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建立健全重大問題研究、民主決策機制,有效預測和應對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增強了政府組織和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能力,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守夜人”無法比擬的治理優勢。

有效的社會動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織優勢,改革開放形成的制度提高了社會的整合力。恩格斯指出: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個人的意志雖然難以實現,但都對合力有所貢獻”。這表明,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整合全社會力量。改革開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的期待,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贏得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當代中國精神的內核,找到了符合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激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精神力量﹔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創新,通過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廣泛凝聚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改革開放有效整合了社會各方面力量,這是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取向的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組織優勢。

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40年改革開放實踐所生發的磅礡能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強大動力,必將作為發展新動能,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開啟新征程、開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李明聖,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總編輯,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高春花,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前線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編:任一林、秦華)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