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美育的力量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2019年03月19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美育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斷,將“美育”置於重要的地位。認識、領會這一重要論斷的深刻意義,首先要求我們就“美的歷程”、人類對於美的認識,加以回顧和總結。

教育所面對的首先是人類的精神世界

審美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類社會史不等於自然史,人類的發展不僅是自然進化的過程,更是在文明發展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的歷史。馬克思還指出,“實踐的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的重要區別,就在於人與自然界裡的動物不同——因為人有“本質力量”。

“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學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法國自然主義的區別,也深刻體現了馬克思對於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康德、黑格爾思想的繼承、揚棄與發展。德國古典哲學把“人的本質力量”理解為“精神的力量”,而按照中國哲學的說法,這就是“初心”,即毛澤東青年時代在讀《倫理學原理》筆記中所謂“立此大心”。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了中國人的特質、稟賦、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前不久,我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向全體代表講過:‘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講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種偉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澱出來的,也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學術與教育所面對的,首先是人類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必須從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去理解教育與學術工作。“精神”不等於知識,教育也不等於智育。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將人的精神世界劃分為三個領域:知識、意志與情感,即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或科學、倫理與審美。

康德的論述,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現代教育和學科體系劃分的基礎。例如,正是由於受到康德的啟發,蔡元培曾經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並力圖將美育納入現代教育學科體制之中。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也正是康德的這種劃分,無形中造成了知識、意志和情感的對立,而隨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審美和情感領域日益與知識和道德領域疏離,隨著現代學科體制藩籬的形成,在“審美無功利”和“藝術主體性”教條、“規范”的支配下,藝術和審美日益淪為一個追求個人感受和形式技巧的領域——正是通過回顧“美的歷程”,我們才能認識到: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深思的變化,更是現代教育發展中一個值得深刻反思的問題。

教育應追求理智、意志、情感的統一

實際上,審美領域與知識和道德領域從來就不是對立的,更是難以學科規范來硬性劃分。作為嚴謹深厚的學者,魯迅強調“文藝是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而這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上,倡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強調“文藝要為人生”,就是主張在審美領域中,必須反對那種割裂藝術和思想與道德之間關系的膚淺、庸俗論調。魯迅當年這些論述,對於反思今天我們的學科區隔,發展我們的文學藝術教育,都具有重要啟示。

毛澤東認為,正是由於人的“精神活動”由理智、意志和情感幾個方面構成,因此,教育所追求的應該是這幾個方面的統一,而不是對立和割裂。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與理智的增強,並不意味著情感和意志的發展,比如為了職業的考慮使學生偏向法律與經濟,而蔑視詩歌與藝術,為了智育而忽視體育、美育,這就是讓學生去做違背和壓制自己自由意志和情感的事情,而這種扭曲就是“異化”,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定是畸形的。

毛澤東還指出,“文化高低和才智大小這兩件事情不是一致的東西”,因為有書本知識的人,未必有動手實踐的能力,有理性知識的人,未必有熱情、意志和信仰。因此,文明的進程不僅是提升勞動者“素質”、文化水平的過程,也是有文化的腦力勞動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熱情、信仰、覺悟與意志力的過程。知識並非知識者的特權,勞動也絕非勞動者的宿命,而出路就在於知識與生產勞動的結合,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的結合。據此,他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作為新中國教育的方向。

美育關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乎社會意識、社會風氣,關乎廣大青年學生“本質力量”的發揮和素質稟賦的養成,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以辯証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有鮮明針對性的,我們必須看到:一個時期、一些地方,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思想的偏差。他們往往以為:經濟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甚至以為經濟是“實的”,精神文明是“虛的”,要出政績,就要抓“實的”,甚至還有人主張精神文明建設要為經濟發展“讓路”,從而放任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泛濫,對社會風氣的庸俗化不聞不問,乃至以為,精神文明建設,隻要給錢、撒錢,就一定能上得去。

教育關乎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關乎人的全面發展。人類大腦具備諸般重要能力,如知性、感受、直覺、想象力、創造力,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是指這些能力的協調、平衡和全面發展,正是這些與理性互相補充的能力的協調發展,使我們成為全面的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述,切實找到我們工作中的短板,在教書育人中,不斷與庸俗的、功利主義的社會風氣做斗爭,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審美趣味,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方針和本質特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一流的教育。

(作者﹔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執筆人:韓毓海)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