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用明德引領風尚 營造健康文化生態

——關於治理低俗庸俗媚俗問題的思考

左中一

2019年03月18日08:37    來源:《求是》

原標題:用明德引領風尚 營造健康文化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文藝領域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大力推進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著力規范文化市場、清理不良文化產品、加強傳播內容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文化文藝領域仍然為低俗庸俗媚俗“三俗”問題所困擾,一些社會文化活動、影視創作、網絡傳播、廣告發布中的“三俗”現象還比較突出,飽受社會詬病。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把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作為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任務。

一、“三俗”傷害文藝自身,傷害社會精神生活

“三俗”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並不是文藝領域獨有,只是由於文藝的屬性功能較為特殊,其影響和危害顯得更大。

當前,“三俗”的主要特征是:有的把嚴肅題材娛樂化,制造噱頭、惡搞經典、戲謔崇高,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有的渲染色情暴力,刻意追求感官刺激,挑戰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有的標榜“財富等於成功”、“享樂就是人生”,搞拜金炫富,一味追星炒星,誤導青少年價值觀念。有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用暗示性、挑逗性的語言、文字和形象博取眼球、賺取流量,等等。

從涉及的領域來看,社會文化活動、影視創作、網絡傳播、廣告發布中的“三俗”現象比較突出。

在社會文化活動領域,一些演藝市場、農村地區廟會集市期間還存在淫穢色情低俗演出。一些開業剪彩、婚慶儀式、商業推廣、形象宣傳等活動中,也存在惡搞經典、惡俗營銷、挑戰公序良俗的現象。一些農村、城鄉結合部、客運樞紐等地區還存在出售淫穢色情出版物、有害口袋本圖書、卡通漫畫等的現象。

在影視創作領域,存在泛娛樂化、泛物質化炒作現象。影視題材娛樂類比重過大、結構失衡。炒作演藝明星炫富享樂、緋聞隱私、低俗照片、動圖表情包、低俗漫畫。一些綜藝節目單純以明星知名度、曝光率為遴選標准,過度娛樂化和宣揚拜金主義,違背價值觀和公序良俗的節目規則和低俗噱頭時有發生。

在網絡傳播領域,一些網絡平台炒作低俗“網紅”,鼓吹“一夜成名”、“金錢至上”,宣揚腐朽生活方式等。一些網絡視聽節目和網絡直播、網絡游戲傳播惡趣味短視頻、惡搞橋段、涉黃涉暴網絡游戲等不良信息和有害內容。低俗網絡文學打擦邊球,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貼吧、論壇等渠道傳播低俗內容。

在廣告領域,商業廣告中還存在宣傳低俗內容、違背社會風尚的違規行為。互聯網不良廣告利用算法技術推送低俗內容,有的甚至傳播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性別歧視違法廣告。

“三俗”常常相互纏繞,相伴而生,其主要危害是:消弭文藝的思想價值、審美精神和道德追求,消解主流價值觀念,污染社會文化環境。人民群眾意見很大,必須堅決抵制,嚴肅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高度來看待“三俗”對文化文藝事業發展的危害,更能深刻認識抵制和治理“三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化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文藝作品以其特有的藝術感染力在提供審美愉悅、精神享受的同時,也提供著豐富的精神文化養分,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然而,“三俗”破壞文藝生態、阻礙文藝發展,就像健康肌體滋生的病態異物,在本體上異化文藝,扭曲文藝功能,沖擊審美傳統,顛倒藝術標准,敗壞文藝聲譽,動搖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理想和追求,讓一些文藝工作者原本應有的傳世之心在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中迷失,漸漸地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從現實看,“三俗”像良田裡的雜草,以其病態的繁殖能力,搶奪精神養分,搶佔社會資源,擠佔文藝生長空間,堵塞文藝傳播通道,如果任其泛濫,將會使“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常態,導致文藝創作在低層次低水平徘徊,文藝的創新創造將無從談起,人民所期待的傳世之作、名家大師將難以產生,創造新的文藝高峰更難以實現。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然而“三俗”背離藝術真諦、消解主流價值。“三俗”拋棄藝術的本質,放棄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漠視時代生活的變遷和民族的發展進步,與藝術的真諦格格不入,與主流價值格格不入,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格格不入。猶如沙漠對土地的侵蝕,“三俗”消解文化價值,吞噬文化傳統,蠶食文化根基,讓文化失去應有的魅力和價值。那些隻求刺激、拜金炫富、享樂就是人生等喧囂,在貌似輕鬆的戲說之余,在虛假熱鬧的繁華之下,造成了歷史觀的混淆、世界觀的錯亂、人生觀的顛倒,對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嚴重妨礙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三俗”無疑是新時代文化交響樂中極不和諧的噪音,是精神生產領域缺少營養、藏著毒素的偽劣產品,不僅踐踏文藝的品位格調,而且極大地銷蝕民族的文化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如果任由其蔓延,必然會戕害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侵蝕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三俗”敗壞社會風氣、麻醉民族精神。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藝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獨特而巨大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當前,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順利實現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礡力量。以此審視“三俗”問題,“三俗”危害之大之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無數事例表明,“三俗”並非無傷大雅的逗趣逗樂,也絕不屬於幽默風趣。打著雅俗共賞的幌子,模糊崇高與低俗、高雅與庸俗、高潔與媚俗的界限,惡搞經典、戲說歷史,抹黑英雄、解構崇高,蔑視傳統、詆毀理想,人們精神世界的高地和堤防將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侵蝕,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就會大行其道,社會的精氣神將被消弭懈怠,最后隻剩下要麼痴痴等待,祈求好運降臨,輕輕鬆鬆一夜成名﹔要麼在不斷升級的娛樂刺激中沉淪,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從長遠看,如果“三俗”不能得到有效治理,泛濫成災,必將嚴重腐蝕人們的思想,消磨人們的意志,瓦解民族精神,進而危害社會和諧穩定,影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二、深刻認識“三俗”產生的原因

“三俗”的產生有著復雜的原因。深層次認識問題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化相互交織,使“三俗”問題錯綜復雜。

從思想認識來看,對文藝娛樂功能的認知偏差,導致一些創作生產與一部分受眾之間的惡性循環。文藝具有審美、娛樂、認識、教化等多種功能,一個社會的文藝不可能隻有單一的教化或娛樂功能,一件文藝作品也不可能隻強調教化或娛樂作用,任何偏頗、極端,都會留下深刻教訓。在市場利益和各種思潮的裹挾沖擊下,有人把文藝的多重功能變成了單一功能,文藝等同於娛樂,文藝變成了“文娛”,造成泛娛樂化盛行。面對急劇轉型的社會和激蕩碰撞的文化思潮,關於文藝的功能定位五花八門、奇談怪論不一而足,健康的文藝觀被拋棄、嘲諷,文藝的聖潔被玷污、精神的光芒被遮蔽,造成價值觀錯誤、審美標准錯亂。有的文藝工作者產生了迷茫,甚至迷失了自我,忘記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使命,淡漠了社會責任,放棄了崇高的藝術理想,拿無聊當有趣,把“三俗”當通俗。從受眾層面看,“三俗”的滋生蔓延也與社會上的盲目追捧、追風造勢關系極大。一些人對文藝功能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全面,審美標准和審美情趣不夠高,自身辨別能力、抵御能力不足。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一些充斥著暴力色情、陳腐迷信、八卦奇聞的偽劣之作,以受眾就是這個水平、就喜歡這樣的作派為由,取悅少數人的低級趣味,使不健康的需求成為“三俗”滋生泛濫的土壤。

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使一些藝術成為金錢、資本的附庸和奴隸。市場經濟為文藝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帶來新的挑戰。對文藝創作生產來說,市場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市場是文藝作品走向人民群眾的重要途徑和渠道,市場機制能夠通過更好的資源配置和市場競爭激發文藝創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受到市場和資本的雙重夾擊,經濟利益的驅動常常影響、甚至扭曲創作者的價值導向、審美取向。面對強勢的市場,在文藝創作生產、傳播推介過程中,一些創作生產經營者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關系的認識和把握失當,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難以落到實處,反倒是經濟效益成了一些人夢寐以求且十分具體的目標,收視率、點擊率、票房、碼洋、發行量、曝光率成為最高標准,因而,有批評者稱之為資本綁架了創作。社會生活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也嚴重影響著文藝界的價值、情緒、心態,及時行樂、唯利是圖、浮躁輕浮隨之蔓延,有的淡漠了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唯市場馬首是瞻,把“三俗”當作獲利工具,有的甚至失去了藝術的氣節和風骨,淪為“市場的奴隸”,任由金錢對自己的藝術擺布踐踏。

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網絡等新興媒體為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開辟了嶄新天地,也對文藝的創作生產和推介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中,傳媒機構內部通過層層把關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三俗”內容的傳播。但是互聯網超乎尋常的快速發展打破了這種格局,受眾不僅可以直接參與到傳播環節中,而且既是消費者、又可以是創作者、傳播者,文藝從創作生產到傳播消費的渠道、陣地、方式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呈現幾何級數擴展和爆炸式增長,加之網絡快捷、匿名的特性,以及作為新生事物管理的一度相對滯后,使“三俗”很容易尋找到空白地帶,獲得新的滋生土壤和空間。面對網絡這種全新的特殊社會空間,人們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體悟,海量增長的話題、多元多變的思想觀念、炫目刺耳的色彩和聲音,讓人來不及停下來思考,就被那些刺激感官的內容迅速奪去了注意力,更有甚者,在網絡上,往往越是異常的、反常規的觀念和行為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原本應發揮監督作用的傳媒,有的也在高流量、高收益的刺激下參與“三俗”炒作。還有一些人利用網絡的即時性、虛擬性、開放性以及低門檻,不顧廉恥,把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混淆在一起,大肆制造和傳播低級趣味,進一步混淆了善惡、是非、美丑的界限,導致“三俗”問題被主觀放大。

文藝行業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文藝管理有待與時俱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文藝創作生產和從業人員日益多元多樣,文藝領域出現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業態和新的文藝群體、文藝組織,這為文藝創作生產注入了強勁的有生力量,同時也帶來了文藝界行業建設的全新課題。我們在觀念、體制、機制、方法、手段等方面還有許多不適應,行業建設特別是行業服務管理自律還處在起步階段,各類行業標准規范等基礎建設亟待推進,文藝行業規范有效的監管機制還有待健全。隨著文化市場迅猛發展,對文藝作品作為商品的特殊性認識還有待深化,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文藝創作生產規律需要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對日益多元、龐大的投資和創作生產主體的有效引導和調節能力有待加強,尤其是在文藝跨界融合發展的情況下,管理上容易造成某些缺位和空白,給“三俗”以可乘之機。同時,硬件設施改善了,但是軟件、內容建設有待及時跟上,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產不足,推介傳播缺少常態化機制和渠道平台,“三俗”也容易乘虛而入。

三、用明德引領風尚,標本兼治、久久為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提出,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這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三俗”問題具有很強的頑固性、反復性,要培根固元、守正創新、對症下藥、綜合施策,著眼長遠、標本兼治、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正本清源,形成抵制“三俗”的廣泛共識和強大輿論氛圍。用明德引領風尚,就是弘揚向善向上的價值觀。科學認識文藝的功能屬性和地位作用,明確文藝是培根鑄魂的工程。構筑中華民族精神大廈,是當代文藝應當擔負的歷史使命。明確文藝天然有娛樂功能,但文藝不能等同於娛樂,更不能用娛樂取代文藝。正確把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努力實現兩個效益的有機統一,明確社會效益是文藝創作生產和文藝活動的第一追求,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為代價來獲取經濟效益,不能作“市場的奴隸”。把握正確創作方向和輿論導向,明確不僅文藝創作生產傳播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三俗”,所有社會文化活動、廣告發布、選秀交友、游戲競技、綜藝娛樂等,也都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三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要嚴把關口、不給“三俗”提供陣地和傳播空間。切實加強文藝批評,亮劍發聲,凝聚起全社會抵制“三俗”的廣泛共識,持續保持推動“三俗”治理的輿論態勢。

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扶持鍛造精品,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優質精神文化食糧。讓“三俗”沒有容身之地,關鍵是把創作生產優質文化產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用優秀作品佔領文化市場和文藝陣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加強組織規劃,尊重創作規律,在提升作品的品格質量上用心用力,在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上尋求突破,越是弘揚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越是要講求藝術質量,注重藝術創新,傾注心血,精益求精,努力創作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引導鼓勵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引導文藝創作生產要素配置向優質作品傾斜,引導和幫助文藝工作者善於面向市場、運用市場,增強優秀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用精品佔領市場。

用明德引領風尚,要求文化文藝工作者崇德尚藝,為全社會作出表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要求文化文藝工作者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藝術家和學問家。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藝工作者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抵制“三俗”,就要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培訓教育機制,引導文藝工作者確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大力倡導德藝雙馨,樹立一批崇德尚藝、行為世范的先進典型,引導文藝工作者提升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養成高尚的職業操守,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社會尊重和粉絲點贊,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加強美育教育,提升全社會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格調。美育對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重視美育、做好美育工作,可以有效消除“三俗”滋生的土壤,壓縮“三俗”的傳播空間。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民族精神,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提高青少年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自身免疫力,自覺抵制“三俗”和各種不良風氣、有害信息。廣泛開展社會美育教育,使美育融入公眾生活,不斷提升全社會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格調,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強化管理自律,推動形成良好行業風氣。治理“三俗”也需要從文藝界行業建設著手,強化行業管理、行業自律。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廣泛開展職業道德建設,普遍建立行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健全行業道德規范和職業道德標准,創新行業管理自律機制,形成有效的文藝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機制,引導從業人員樹立規則意識、法治意識,依法依規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強化科學、規范、權威的行業管理,建立文藝從業人員和從業機構分級分類、互聯互通的誠信檔案制度,劃紅線、明底線,嚴格行業准入與退出機制,形成完善的激勵懲戒機制,對失德失范人員的作品展演展示和演藝活動的處置形成有約束力的剛性規定。加強各類行業組織自身建設,做到規范運行、擔當責任、發揮作用。加強對新藝術領域、新文藝形態、新傳播渠道和新文藝群體的服務、引導和管理,保護文藝創新,保護經典作品不被褻瀆侵犯。

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努力構建文藝傳播新格局。當前, “三俗”的傳播形式、渠道、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加強對新技術條件下“三俗”的形態、產生的土壤、傳播的渠道和未來可能出現的變種等的分析研判,掌握主動。積極跟蹤新媒體技術發展,著力提高傳播效能和管理效果,建立融媒體立體化推廣體系,善於用技術的手段來強化正向傳播,用技術的手段解決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運用正確價值觀指導下的算法推進工作,壓縮“三俗”的生存空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治理“三俗”中的重要作用,暢通監督渠道,讓不良文化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用明德引領風尚,就要形成強大合力,建立起綜合治理“三俗”的長效機制。治理“三俗”涉及社會文化眾多領域和部門,必須協同發力,綜合施策,避免出現木桶短板效應,影響整治效果。堅持依法監管、依法行政,推動形成職責明確、條塊結合、相互協作、齊抓共管的立體化文藝行業管理體系,形成各有關部門、文藝界人民團體和行業組織以及媒體共同參與的常態化長效聯動機制,實現聯動聯控、綜合治理。全鏈條、全方位治理,對各相關門類行業包括文學藝術、娛樂、廣告、綜藝、游戲等逐一研究分析,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突出抓好選題策劃等關鍵環節的管理,著力抓好“三俗”易發多發地帶的監督,努力實現全覆蓋全流程監管。統籌協調網上網下監督管理,統一標准、統一尺度,避免出現雙重標准。推進文化領域法治建設,提升文化領域法律的效力層次,堅決懲處突破法律、道德、公序良俗底線的企業、組織和從業人員,強化“紅線”、“底線”的威力,提高法律手段在治理“三俗”中的威懾力。貫徹“雙百”方針,注意把握政策,區分健康娛樂、諷刺幽默、大眾通俗與“三俗”的界限,形成風清氣正、充滿生機活力的良好文化環境,推動文藝健康發展。

作者: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