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
2019年03月18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范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
應用倫理學離不開傳統倫理學的理論支撐與指導。作為應用倫理學之一的教育倫理學,因為它在研究過程中借助的基本倫理學理論不同,因而展現出不同的理論特色、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可由此區分為不同理論類型的教育倫理學。
以功利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它以教育行為和教育實踐產生的教育中的福利與功效作為道德評價的標准,判斷一個教育行為的正確與錯誤主要是看該行為能否在總體上給予教育活動相關的全體利益當事人帶來福利,追求的是教育活動可能實現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教育利益。因此,一種教育行為如果傾向於增加有關人的幸福,抵制或減少有關人的痛苦,那麼它就是正當的。
以義務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以義務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認為,判斷教育政策、行為的道德是非,最重要的是看它們是否符合道德准則,動機是否善良,是否履行了社會或個人的道德義務。它主張,遵守和服從具有普遍價值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具有崇高的道德意義。一個社會、學校或教師必須把他人(包括學生、教師)當作能自律地確立自己的目標的人來對待,而且絕不能把他人純粹作為達到自己目標的手段。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享有全部的尊敬和道德尊嚴。
以權利(契約)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注重權利和契約論的教育倫理學,著重分析和強調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中需要尊重作為教育正義和教育公平的基礎的個人法定教育權利、教育道德權利和教育契約權利,探討某種特定教育行為是否違反了個人的基本人權和法定教育權利,如自由權、隱私權和勞動成果權利等。
以正義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以正義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推崇和應用羅爾斯提出的有關正義的兩項原則,並應用於教育倫理道德研究實踐。一方面,強調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這種不分社會地位、財富多寡,人人應當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權利是基本人權,是一個正義社會中一切教育活動所追求的基本教育價值目標。另一方面,在實踐上,教育中的善、好處或利益的分配可以實行“差異原則”,而這種“差異原則”隻有被証明是有利於“最小受惠者”,即對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民眾及其子女有利時才是合乎正義的。
以美德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它把培養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優良品德和完善人格,作為教育倫理、教師道德、道德評價和實踐的首要功能。以美德為基礎的教育倫理學認為,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任何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的實現,本質上依賴於教育工作者的個人德性或良心,取決於個人的內在道德認知和品性。教育倫理學的首要任務是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教育生活目的並為之實現一種善的生活目的,從而培養人的內在品格和美德。
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層次
教育倫理學研究的是教育活動的價值與善惡,探討教育中的道德關系、倫理原則和行為規范,探索健全教育工作者道德人格,以實現教育的最大利益和最大善的科學。從教育倫理學研究的不同層次看,它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
宏觀層面的教育倫理學研究,是從全社會整體層面,對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動進行根本性的倫理道德審視和評價。由於每一社會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從根本上決定了該社會的教育培養怎樣的人、為什麼人服務,是否公正分配教育公共資源。教育倫理學的這些宏觀層面的研究,是要維護整個社會的教育,保証社會、集體和個人的正當利益得到最大可能的實現。
中觀層面的教育倫理學研究,主要是從學校具體教學工作和教育管理層面,對教師職業倫理道德和教育管理倫理進行分析和研究。它高度重視作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基本遵循的教師道德原則和規范體系的研究,具體開展師生倫理、教學倫理、教師集體倫理、教育科研倫理、教學管理倫理等深入實踐、能及時回答教育倫理現實難題的規律性研究。教育倫理學這一中觀層面的研究,是全部研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它是要探索教育中“具體的善”“看得見的善”和“可遵循的是非標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確立教育工作中能夠為多數人理解和認可的價值尺度和行為准則,便不可能有健康有效的教育秩序。
微觀層面的教育倫理學研究,是要從教育工作中個體的角度,對教師、學生、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其他教育相關者進行科學的教育倫理引導和培育。在這一微觀研究層面,教育倫理學關注教育倫理評價、教師道德修養、教師和學生的美德養成和人格完善等。
努力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倫理學體系,是為大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教育事業,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提供科學的倫理價值導向﹔是為新的社會條件下教育行為和教育活動趨善避惡、明辨是非提供正確的道德准則﹔是為全部教育工作立德樹人,培養青少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優良的思想道德資源。因而,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倫理學體系理論范式應當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上述各種教育倫理學理論類型有益成分吸收借鑒,並進行融通和創新﹔其理論研究應當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各個層次,包括教育倫理道德范圍的各種問題。
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體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遵循。在每個國家,在每個民族的道德生活中,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追求,體現著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各行各業的社會道德評價標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准則,為構建中國特色教育倫理學價值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中國特色教育倫理道德的理論和實踐,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地、恰當地、具體地轉化為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應當遵守的與教育密切相關的教育價值理念、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要求。
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體系,要以道德科學和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為基礎。教育倫理學科學理論,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生活智慧的道德科學理論和體現人類千百年來教育活動智慧的教育科學理論的互相結合。一切正當合理的教育倫理道德要求,並不是脫離教育實踐的道德教條,而是充分體現道德合理性和教育規律科學性的結晶。教育倫理學必須以道德科學和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為基礎,並緊緊聯系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動的實際,促進教師和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體系,要努力繼承和弘揚我國教育倫理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倫理智慧,努力吸取幾千年來積累的教育倫理智慧和教育道德傳統,是我們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和話語體系的獨特優勢。我國傳統教育倫理思想中包含的一些重要原則、規范和范疇,如“傳道”“授業”“解惑”“仁愛”“尊師”“明辨”“篤行”“慎獨”等,應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激活恆久的教育倫理生命力,為教育倫理生活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體系,要認真吸取國外教育倫理研究的一切有益成果。當代世界教育倫理道德的提升,是各民族、各國合理的道德文明觀念互相砥礪、互相補益的結果。面向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需要融通和吸收世界各國一切有益的教育倫理思想資源和具有時代特征的先進教育倫理道德科研成果,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將其民族化,賦予其民族特征。恰如魯迅先生在談到中國道德文化建設時指出的,應當“外之既不后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體系,要面向我國當前教育倫理道德生活實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代教育事業取得了空前迅速的發展,同時也面臨著深層的倫理道德挑戰。如: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資源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體現平等、公正、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事業如何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應當如何建立合理的教育價值理念,協調教育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和倫理關系?如何從實際出發,倡導新師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這些都亟須我們積極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以便對實踐問題作出科學的指導。
(作者:王正平,系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