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到:

中國科技創新走過一條什麼樣的路?

潘教峰

2019年03月13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中國科技創新走過一條什麼樣的路?

核心閱讀

回顧中國科技創新走過的道路,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深度調整,發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重要戰場。面對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飛躍,應找准科學和技術的“中國問題”,從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利益出發,更加堅定改革的勇氣、智慧和定力,把握時代脈搏,應對問題挑戰,走出一條符合規律和國情的科技創新康庄大道。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改變世界格局、民族興衰和國家命運。近代以后,由於各種原因,中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科技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逐步構建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與體制。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技創新事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形成全方位、系統化的科研布局,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必須系統總結中國科技創新走過的道路,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撥清迷霧、校准方位,更加堅定地朝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前進。

戰略規劃引領,持續加大投入

把握世界科技創新大勢,制定符合國情的科技發展方針戰略。第一個階段是1949—1978年,新中國誕生之初,科技基礎極為薄弱,面臨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確立“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方針,指引中國科技事業奠定基礎、打破封鎖、建立體系。第二個階段是1978—1998年,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央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判斷,確立“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指引中國科技事業奮起直追、全面提升。第三個階段是1998—2006年,經濟全球化不斷加速,中央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制定“創新、產業化”的指導方針。第四個階段是2006年以來,面對全球創新要素加速流動和中國傳統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的局面,中央確立“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指引中國自主創新、重點跨越、塑造引領。2016年,中央確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開啟未來科技發展的新征程。

尊重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確立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創新規劃藍圖。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在短時間內集中全國科技資源補足國家建設最急需的科技門類,“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確定了57項“國家的、重要的、綜合的、長期的”任務,為工業化建設奠定基礎。面對世界高技術發展的態勢,制定《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促進科技成果迅速廣泛地應用於生產。進入新世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規劃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一批重點領域。為有效應對國際競爭的大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頒布實施,強調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明確重點領域發展方向。

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引導社會各方持續快速加大科技投入。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快速增長,連續20多年保持年均19%的增長速度。2015年,中國研發投入的總規模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中央和地方已經形成了較為明確的投入分工。中央投入重點在戰略科技領域、公益性科技領域和基礎前沿領域。地方投入重點在富集各類創新要素,培植區域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中國已形成穩定多元的研發投入機制。2017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3733億元,佔全社會投入的78.5%。基礎研究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源泉。近10年來,中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額以年均增幅近15%的速度快速增長,從2006年的155.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975.5億元。對國家科技計劃進行優化整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基地人才專項等計劃開展競爭性科技研究。

打造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

培育科技創新關鍵力量,建立並不斷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新中國成立時,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經過10余年建設,初步形成了中科院、高校、產業科研院所、國防科研院所、地方科研院所5路科技大軍。1998年中科院開始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帶動中國進入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階段。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上升,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數量增長迅速。知識創新體系效能明顯提升。中科院在2017年“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中排名第11位,北大、清華在多項排名中進入世界大學百強。國防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逐步建立起有利於軍民融合的體制機制,軍民資源朝著充分共享、有機互動、有效轉化的方向發展。區域創新體系特色鮮明。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高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中介服務體系蓬勃發展。眾創空間、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服務載體蓬勃涌現,向著專業化、細分化、鏈條化的方向發展。

加強產學研用深度結合,提升科技創新產出質量和效率。中國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為科研人員鬆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完善企業合作研發、項目稅收政策等,確定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通過重大科技計劃和專項等,推動重點領域、關鍵問題的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水平邁上新台階。近年來,中國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2017年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加70%,被引用量首次超過德國、英國,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大幅躍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領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成就舉世矚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增強,科技創新效率大幅提升,智能終端、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出現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區域發展戰略政策的實施,促使東北、華東重要工業基地,北京、上海、西安等科技中心的形成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借助政策和資源優勢,形成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三大創新極。隨著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深入,中國開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形成跨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新格局。1988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辦,成為地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設立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地區自主創新,武漢東湖、湖南長株潭等中部區域開始崛起。2015年開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推進跨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引領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完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構筑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台。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學習跟蹤到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大科學裝置相繼建成,總體水平基本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始於1984年,初期重點遴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團隊和學科予以支持,2006年后通過產研、軍民、區域合作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目前共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500余個,覆蓋基礎學科80%以上。支持技術攻關和轉化應用的工程技術類科技創新基地包括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支持各行各業的重點領域技術攻關與轉化應用。

建設人才隊伍,營造創新環境

釋放人才資源創造智慧,建設龐大的高端科技人才隊伍。新中國成立時,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不足500人。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紛紛歸國效力,形成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取得巨大發展,2017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93.6萬人,博士畢業生5.8萬人,科技人力資源超過8000萬人,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中國的快速發展為各類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創業舞台。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各類出國人數累計達到519.49萬人。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60.84萬人,外國來華留學生達48.92萬人。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大,集聚效應凸顯,吸引到一批高技能國際人才。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日益完善。從科研人員最為關切的經費使用、成果評價、薪酬激勵、項目管理入手破除束縛,引導科研人員更加重視創新的質量、價值和實質貢獻。

破除束縛科技創新障礙,建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立法規范、政策制度、科技服務等多方面逐步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障礙,逐步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法治體系基礎,以大量的科技專門性法律和相關配套法律為主干,以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科技法律法規和規章建設為運行保障,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完整系統科技法律體系。從改革開放后知識產權政策體系建立,到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知識產權制度得到調整和加強,政策法規日趨成熟,逐步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措施。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力度和范圍逐步加大,形成創新支持政策、行政支持政策和財稅補貼政策構成的政策體系。科技服務從中介服務政策起步,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配套工程,逐步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科普與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取得成效。

加大引進來走出去力度,提高科技開放和國際合作水平。中國國際科技合作事業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向引進走向共同研發,從合作交流走向主動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科技開放和國際合作水平大幅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成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積極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21世紀,經濟全球化加速,科技合作國際化趨勢加強,中國積極推進開放式自主創新,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重點,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提供中國方案,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進而牽頭創立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不斷促進科技創新活動全球化和知識傳播。

通過多年艱苦奮斗,中國科技創新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回顧中國科技創新走過的道路,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深度調整,發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重要戰場。面對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飛躍,應找准科學和技術的“中國問題”,從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利益出發,更加堅定改革的勇氣、智慧和定力,把握時代脈搏,應對問題挑戰,走出一條符合規律和國情的科技創新康庄大道。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