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婭
2019年03月11日09: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誰創作、為誰立言?這是文學藝術創造和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隻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回顧中國現當代文化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之所以能夠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展現出跨越時空的不朽力量,形成對廣大人民群眾源源不斷的凝聚感召,正是因為無論何時,“為人民執筆”都是中國文化創作的根本導向。
為人民執筆,是一種濃重的家國情懷。古往今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國家的復興與富強,都離不開文化的引領和激勵。蘇軾、杜甫、陸游、王粲、范仲淹等文學大家,之所以能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千古絕句,不僅是因為他們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更是因為他們在去國還鄉的過程中,看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疾苦,飽嘗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滿目瘡痍,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詩文方能躍然紙上、令人動容。心中有民,筆下才會有情。大凡能直擊靈魂的創作,總是與民本相連,與民生相息。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唯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認識和理解每一個奮力奔跑的 “逐夢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間的精品力作。
為人民執筆,是一種無畏的時代擔當。恩格斯曾說過,文化植根於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毛澤東也反復強調,文藝事業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有道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藝創作可以幫助后人描繪一個時代、記錄一個時代,也可以帶領今人去更好地理解一個時代、投身一個時代。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加速進入一個新時代,新征程的開啟為文化創作開辟了更加廣闊的舞台,也帶來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記錄時代故事、見証時代偉人、凝聚時代共識、喚醒時代力量的道路上,文藝創作不能缺位,文化事業不可失聲。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文學家,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偉大變革面前,為人民執筆,為時代立碑,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使命所系。
為人民執筆,是一種自我的價值回歸。藝術家也好,學問家也罷,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分子。一個走不近人民、寫不好人民的創作者,必然也走不進自己的內心,拿不出能令自己感動和共鳴的作品。現在,有些藝術家和學者,為了迎合流行文化、快餐心理,簡單抄襲模仿,作品千篇一律、味同嚼蠟﹔有的人則一心追求與眾不同、抽象思維,越少人看懂就越覺得自己高級。殊不知,這種創造態度,既誤導了大眾,也誤導了藝術和文化本身。搞文藝創作,做文化研究,貴在“入世”而非“出世”,要在“共情”而非“旁觀”。創作者隻有真正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把握群眾思想,才能構建起為人民所認可、被本我所認同的淳厚精神家園。
文化的靈魂是人,社會主義文藝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民性”。我們相信,為人民執筆、與時代同行、向本我回歸的創作者們,必能成為一座又一座精神燈塔,點亮他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相關專題 |
· 網評精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