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守正創新做好中國故事的文藝表達

邱愛金

2019年03月11日09:25    來源:《紅旗文稿》2019/05

原標題:守正創新做好中國故事的文藝表達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這些重要論述,把中國文藝的發展和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進步的大勢關聯起來,凸顯了文藝在記錄和表達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國際形象、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魅力中的獨特作用。我們要善於用中國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既要有責任擔當,也要實事求是,更要堅持守正創新,做到不忘初心和改革創新的辯証統一。

  一、堅持不忘初心,站穩國家立場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隻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用文藝講好中國故事,就要組織精彩、精煉的文藝載體,創作經典的文藝作品,讓上下5000年的中華燦爛文明在世界舞台綻放,使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實踐,成為向世界表達中國故事的思想內核、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識,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寓於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

  用文藝講好中國故事,要站在國家的立場傳播中國文化、介紹中國道路、維護國家利益、樹立國家形象。要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加深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了解,增強各國對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認識,生動展現一個和平發展、多姿多彩、文明進步的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於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文藝作為傳播載體,有其自身的創作規律和內在要求。文藝不能在紛繁復雜的國際風雲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就沒有生命力。在講好中國故事這個大命題上,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發現和收集中國故事,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向世界謳歌時代的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

  二、堅持實事求是,力戒浮躁之風

  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一些文藝創作急功近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快餐式消費、解構經典、歪曲英雄、假大空虛。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要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展現出中國人民真實的精神風貌、價值觀,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

  中國故事是由一個個中國人的故事匯聚而成的,隻有更多選取鮮活的帶有人情味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激勵人。文藝作品要更多表現人類最基本的感情。善於在作品中載入情感元素,豐富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個性,圍繞共同的價值追求做文章,從而引發不同受眾的情感和價值共鳴。要能夠產生一定的話題效應,為受眾探知與體認彼此之間的價值取向提供載體,也為文藝作品的多次傳播注入養分。

  不論多麼宏大的創作,多麼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朴中發現崇高,從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古今中外,但凡經典的文藝作品,都是因為根扎得深、講得透,足夠真誠和真實,所以時隔多載,仍然能夠使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身份的人產生強烈共鳴,這就是經典的魅力。相較之下,那些“注水劇”“雷同劇”“奇葩劇”的病灶就在於胡編亂造、閉門造車、無病呻吟,徹底切斷了與現實生活的真誠對話。架空歷史與現實、架空細節與背景的文藝作品,就算“包裝”再好,也隻能熱鬧一時。

  在向世界講述正面積極的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讓文藝批評鞭策文藝表達。文藝批評要做“磨刀石”不做“裹腳布”,拒絕讓文藝批判成為“商業吹捧”,拒絕文藝鑒賞“失明”,文藝批判“失聲”,文藝水平“失真”,堅決杜絕過度宣傳和炒作而喪失“文藝批評威信”。

  三、堅持開放包容,尊重文化差異

  講好中國故事是為了讓中國故事更好地在國外傳播。因此,讓文藝作品中所承載的中國故事能夠順利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和意識形態隔膜,讓中國故事“走近”和“走進”目標群體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西方價值和話語體系中,理性與情感、自由與責任、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等往往分裂對立。因此,我們在探索中國故事的文藝表達時,一定要針對不同國別受眾群體的特點探索精准的方式和技巧,在事實選取、話語表達、講述方式等方面都需要針對不同對象有所區別,力爭做到文以載道、言以文遠、聯結轉化、融通中外。

  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差異。跨文化傳播時,必須准確把握雙方的差異,在角色造型、人物對白、情節架構、典型塑造方面進行一定的創新,更多採用畫面、動作場景以及信息相對明晰的話語來完成故事的講述。要充分考慮對象國受眾在思維和認知方式方面的差異。講述中國故事不能自說自話,需要了解國外受眾的關切和接受習慣,善用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要重視視聽符號、敘事方式、表達手段的積極創新。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隻有扎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

  四、堅持改革創新,緊跟時代步伐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偉大實踐必將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近年來,文藝事業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涌現出一批好作品。但與此同時,從大舞台到小熒屏,也出現了一種傳統過重、創新不足的現象,一些“新瓶裝舊酒”的行為,難免讓人審美疲勞。這樣的作品難以觸動人心,又何言在世界和歷史舞台上留下印記呢?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努力創作同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我們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相匹配的優秀作品。

  文藝工作者要始終站在時代潮頭,保持積極向上、改革創新的精神狀態。當下的社會變遷之快、境況之新、形態之豐富,早已和過去大相徑庭。人們的氣質形象、精神追求、審美趣味,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隻能被時代淘汰。生逢這個壯闊時代,見証歷史重要變遷,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在場,還要站在前列、站在高位。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好中國風貌,不能為迎合某些外國人的需要而用“奇聞逸事”來博人眼球,也不能整天纏斗在“宮廷妻妾”的故紙堆裡大做文章,而必須將目光投注到我們身邊的生活、我們所處的時代。隻有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藝術的靈感去捕捉人間之美,才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進而用精品佳作為人民畫像、為時代放歌,推動中國文藝更快地從高原邁向高峰,從民族走向世界。

  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值得書寫和謳歌的偉大時代。我們身邊既不缺乏轟轟烈烈的宏大敘事,亦不缺乏“小而美、細而暖”的感人細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的拼搏熱情,“一帶一路”展現的世界胸懷,“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刻變化,“打虎拍蠅”塑造的風清氣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繪就的生態藍圖,都是前所未有的時代景象。超越海拔六千米,抵達植物生長的最高極限,跋涉16年,把論文寫滿高原的植物學家鐘揚,以海島為家,與孤獨作伴,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生存的孤島上默默堅守,把青春奉獻給了祖國海島事業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萬米高空突然發生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釋壓的緊急狀況下果斷應對,帶領機組成員臨危不亂、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都是激昂跳動的奮斗人生。這些體現新時代特色的模范人物和傳奇故事,是當代中國文藝創作最鮮活的題材。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在這樣的時代題材上深耕細作,才能產生一批既讓人耳目一新又含義雋永的精品力作。

  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興起,為對外傳播帶來新機遇,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絕佳平台。文藝創新必須善於在內容和方法上與時俱進,緊盯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前沿,高度關注互聯網傳播的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趨勢,不斷適應和駕馭新技術。這樣才能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在國際舞台上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世。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