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王海英

2019年02月20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光明論壇·溫故】

在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借用“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表達中華民族在新春佳節之際,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喜悅和美好。他指出:“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享受的是天倫之樂、生活之美。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更值得珍視和弘揚。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這首詩描寫了貞觀年間宮廷守歲、君臣共歡的祥和美景。當然,守歲共歡並非僅限於皇宮和君臣,普天之下的萬千民眾也都在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享受忙碌一年收獲滿滿的生活之美。“共歡”二字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正是中華民族普天同慶的美好時刻,人們不僅希望家家幸福團聚,還祝願祖國興旺繁榮。

家國情懷是把“家”與“國”看作相互關聯的整體,二者並行不悖,互為助益。這是一種注重關系、凸顯整體的思維方式。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和自我不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人與萬物的關系是“天人合一”,人與他人也在社會關系中相互界定,包括人在內的天地萬物共同構成相互關聯的和諧整體。這一文化傳統發源於中國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文明不僅強調自然與人力等各種要素的協調互補,而且將人長期固定於特定土地,形成穩定而復雜的血緣關系和社會秩序。在這樣的文化中,人是由各種關系,尤其是倫理關系交織而成的社會存在。孟子把人倫關系概括為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每個人都在家族、國家和社會中擁有不同的角色。通過人的生命活動,家族和國家形成密切的關聯。人的利益訴求要在家、國等集體中才能得到滿足,人的自我價值也隻有通過為家為國作出貢獻得以實現。這樣,人、家、國構成存亡與共的統一整體。這種關聯性和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很自然會滋養出家國情懷的文化意識。也正因如此,傳統文化更強調個人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並認為大我比小我、和諧比對抗具有更高的價值。

除了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周代的分封建國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家國意識。西周初期,嫡長子繼承天子之位,姬姓王族和文武功臣被封土建國,形成諸侯。諸侯爵位同樣由嫡長子繼承,其余子嗣被繼續分封,成為大夫。於是,天子、諸侯、大夫形成復雜的宗法系統,他們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父子、兄弟、叔侄關系。他們之間的聯姻又使血緣紐帶更加牢固。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內部的倫理准則就自然而然地延伸為治理國家的政治秩序,這就是家國同構。《孝經》講:“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論語》也講“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在家國同構的模式下,家長、諸侯和天子本系一家,家與國本為一體。分封建國雖至秦代就已結束,但由此產生的“政治倫理化”的特征得到認同,家國意識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強化,“在家盡孝,為國盡忠”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無論是萬物一體還是家國同構,都要有實在的內核為其支撐,這就是中華文化至關重要的價值選擇:仁愛。天人合一的根源在於天人共有的規律和本性。《易傳》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對儒家而言,萬物生生不息,這體現了天地最大的德性。人稟賦天地之德,獲得仁愛的本性。子女對父母的愛戴孝敬(親親),即是仁愛的基本表現。儒家尊重敬畏天地的生生之德,將人的真實情感投射於宇宙萬物,把世界理解為以仁愛為內涵的有情天地,天地萬物就是一個整體。在處理人的各種關系時,以仁愛之心推己及人、以情類物,這即忠恕之道。因此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仁愛、忠恕的立場上,人、物、家、國就不是孤立的個體,更不存在利益沖突,它們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凝聚起來的統一整體。國家也並非由各個家庭簡單累加而成,而是由人的仁愛情感層層外推所形成的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圖騰。這個精神世界使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相互支撐,使個人榮辱與家國興衰緊密相連,使家庭幸福與國家繁榮密切相關。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感慨:“幾千年來,(中國)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從世界眾多古代民族都紛紛消亡、唯有中華民族延續不斷的歷史事實來看,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是積極向上的、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可以期許未來的合理觀念。如今雖已跨入現代文明,家國同構的模式也早已不在,但仁愛觀念和家國情懷作為文化傳統,已然沉澱在民族精神之中。尤其是明清思想啟蒙時期,黃宗羲“藏天下於天下”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顧炎武更是表達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在當代中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為家為國勇於擔當、敢於奉獻的奮斗精神,這些傳統文化理念,作為文化靈魂已經內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王海英,系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