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2019年02月08日09:39 來源:解放日報
過年了,火車站、機場人頭攢動。除了趕著歸家的游子,還有不少安排好行程、舉家出游的人。或許是城市裡大同小異的景觀滿足不了期待,或許是“大家族”向“核心家庭”的過渡帶來了自由,還有很多人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去外地“尋找年味兒”。
這種旅途,不追求標新立異、避開人流,要的就是“軋鬧猛”。或是在名寺古剎與八方來客一同祈願祝福,或是在燈會花會留下和旁人一樣的“剪刀手”,又或是在小吃街與長長的隊伍一道等候吃一顆現蒸的吉祥粿……人們聚攏在傳統習俗周圍,沉浸在濃濃的儀式感之中,感受“鬧猛”、享受“鬧猛”——哪怕這種“鬧猛”,是屬於“異鄉”的,跟你自己的成長環境並不一樣。
也許有人會問,去異鄉,能找到你心中追尋的“年味兒”嗎?其實,人們來到相對陌生的環境,感受到的除舊迎新習俗各具特色,拜年、走親戚有著不同講究,年菜小吃也樣式各異、各含寓意,這種新鮮的接觸,本身就能讓你認識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年”。而盡管形式有諸多不同,其背后凝結的價值認同,卻是高度一致的——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過年”好似一道開關,激活了人們共同的認知和願望。因此,在這樣的時刻,即使到了外地,懷揣著與當地不同的生活經驗和過年記憶,人們依然能夠在一撇一捺、一唱一和、一敲一打中獲得共鳴,感受蘊含其中的“年味兒”。要治療這些年“年味漸淡”的感傷,這是個不錯的方式。“尋味”他鄉,尋的是“年味兒”,亦是人情味兒。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在追尋精神的“故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