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吳良鏞:廣廈萬間,隻為人居謀

鄧暉

2019年02月08日09: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吳良鏞:廣廈萬間,隻為人居謀

  吳良鏞近照 本報記者 鄧暉攝/光明圖片

  【新春訪名家】

  開會、調研,為京津冀地區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建言獻策,甚至還在為中國建筑發展做一部“大部頭”的口述歷史……年高未曾忘憂國,一張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的工作表,讓記者愈發感佩於他旺盛的學術精力和深邃的愛國情懷。

  1月22日,北京,記者一行前往拜訪吳良鏞先生。剛邁入客廳,抬眼望去,層疊的手稿、清雅的水墨、傳神的雕塑,還有角落裡青翠的藤蘿花木,景致錯落中,勾勒出主人眼中對人居環境的理解——“各種藝術的美的集成,一種綜合的、流動的美感”。

  走廊盡頭,滿頭銀發,兩彎白眉,圓圓的臉上洋溢著盈盈笑意,97歲的吳良鏞先生招呼大家坐下后方肯落座。溫潤敦厚,一派傳統文人的端方儀態。

  望百人生,與建筑、人居打了一輩子交道——他是新中國建筑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我國建筑與城市規劃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是活躍在國際舞台的世界著名建筑與城市理論家。可與所有這些頭銜相比,先生更看重的,是自己對人居理想始終如一的堅守:“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

  廣廈萬間,隻為人居謀。理想的萌發,源自他顛沛流離的早年經歷。吳良鏞少時求學時,中國大地戰火連連,苦難深重。讀書間“跑警報”更是常有的事,“一時間地動山搖,瓦礫、碎石、灰土不斷在身邊落下來,大街小巷狼藉一片……”痛苦的流亡經歷,讓吳良鏞懷著“從事建筑行業、立志修整城鄉”的抱負走進了中央大學建筑系。1945年10月,吳良鏞受建筑學家梁思成之邀,協助創辦清華大學建筑系,並在梁思成推薦下於1948年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學習建筑與城市設計。直到兩年后,一封由林徽因口授、后又加寫的“百廢待興”的親筆信將他召喚回國,投入清華大學建筑系發展和新中國的城市建設中。

  “跟隨梁思成先生籌辦清華建筑系,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談及恩師,吳良鏞言談中閃爍著無盡的懷念和感激。與公共建筑相比,民居始終是他的關切所在。這與梁、林二人的影響密不可分。“1945年林徽因即著文論戰后住宅,1947年梁思成提出‘住者有其房’是人民群眾普遍的渴望。”吳良鏞回憶。這也成為他一生始終堅守的研究方向和准繩:“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問題是建筑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一個真正的建筑大師,不是看他是否設計出了像埃菲爾鐵塔一樣流傳百世的經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北京,南鑼鼓巷中段往東一拐,是一條名叫“菊兒”的胡同。這裡一水兒的2層、3層小樓,白牆黛瓦,一進套一進的小院子,既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特點,保障了居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這一舊城改造項目不僅為吳良鏞捧得了聯合國“世界人居獎”,更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成為他建筑理念的最佳代表。直到現在,還經常有城市管理者找上門來,征求他對城市規劃的觀點和建議。

  建筑事業是吳良鏞的畢生追求,也為他贏得了榮譽無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筑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美國建筑師協會稱他為“新中國建筑與城市規劃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坊間有說法“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親身品讀過吳良鏞”,建筑學家貝聿銘說“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筑,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但提及這些,先生卻總是擺擺手,絲毫不以為意。

  就在前不久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吳良鏞被評為“改革先鋒”,並獲得“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稱號。可他一直說自己受之有愧:“最初其實沒有想到會評上,包括后來在人民大會堂獲授獎章,確實都是沒有想到的榮譽。”

  兩年前,吳良鏞結束了自己在清華大學長達70年的教學生涯,但卻絲毫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前不久,他還參加了一個建筑領域的遠程會議、並參與了討論,手頭還有好幾篇文章在寫。目前,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國建筑發展的口述歷史整理上,這項工作龐大艱巨,預計今年年底能初步完成。為此,他的助手經常一周要來家中兩三次甚至更多,每次一工作就是好幾個小時。

  探訪中,說起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先生談興甚濃,直到護理他的阿姨送來一杯水,才略帶歉意地喝了幾口。“先生總是這樣,說起工作就停不住話頭,今天早起到現在還沒喝過水呢。”阿姨有些嗔怪。

  捧著水杯,瞇著眼笑,吳良鏞向記者講起梁思成的故事:“梁先生脊椎有問題,不能打彎,但他每天仍堅持工作很長時間,經常用一個瓶子抵住下巴,在桌上畫設計圖。有一次,拔了牙,連頭都不能直著,隻好歪著畫。”言語間,感慨無限。

  對於吳良鏞而言,同樣的愛國熱情和治學精神砥礪著他,即便是已近期頤之年,依然前行步伐不止。近年來,他呼吁,在城市和建筑中要有文化自覺,“全球化進程中,在學習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全球優秀文化的同時,對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的意識,文化自尊的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他還建議,要建立“廣義的京津冀”的思想,實現“包容式”“融合式”的發展,讓每個地區都感到“有他自己”……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拙將邁年豪情未已!”在前不久寫給光明日報的文章中,吳良鏞以此與學人共勉。而今,這位望百老人告訴記者,他眼下依然未曾懈怠,他期許著,能讓自己以一種積極的精神面貌面向未來,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斷探索廣闊的學術新天地,弘揚創新精神,為民族復興做些實事。

   (本報記者 鄧暉)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