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銀興
2019年02月03日08:12 來源:《紅旗文稿》2019/2
現代化是當代每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目標,但各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是參差不齊的。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折射出現代化的諸多共性,反映著現代化過程中的一般性規律。但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和文化,各自的現代化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國作為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遵循現代化的一般性規律,同時,作為一個發展階段、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文化背景迥異於西方的國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可能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必然體現著“中國特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體現著中國特色。
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系
黨的十九大明確描繪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也邁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的現代化。其中每一個方面的現代化都帶有新時代的特征。
就新型工業化來說,一方面,GDP中的農業增加值比重,2010年降到10.1%,2017年降到7.9%。傳統意義上的降低農業比重的工業化任務基本上已經完成。另一方面,現代化要求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許多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比重已達到70%上下,2018年我國還隻有52.2%。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不是進一步提高工業比重,而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就信息化來說,信息化就是當今的科技現代化,就是掌握信息化最前沿的科技。當今世界前沿的信息化有兩個方向:一是制造業的信息化,如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二是服務業的信息化,如數字經濟。
就城鎮化來說,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的城鎮化率,2011年達到51.27%,2018年達到59.58%。這意味著進入新時代后,轉移農業人口意義上的城鎮化已基本到位,城鎮化的進一步提升主要是兩大新內容:一是市民化意義上的城鎮化。也就是解決進入城鎮的轉移人口享受平等的市民權利。二是城鎮城市化。處於廣大農村的城鎮現代化的要求是,增強其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城市功能。這一現代化過程就是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
就農業現代化來說,相比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我國的農業現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是直接以農業、農民和農村為現代化對象,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現代化的目標和內容明確以后,進一步的問題是如何行動。如何啟動現代化進程?過去關於現代化的討論過於關注GDP的指標,在實踐中往往是以抓GDP來推進現代化。而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現代化就要由高質量發展來支持,相應的,推進現代化就不是簡單的規定GDP指標問題,而是要根據十九大精神,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來推進現代化。因此,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作用需要准確定位。
2018年1月30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時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從推動現代化進程考慮,我們可以把現代化經濟體系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現代化的支撐體系,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它要求在產業、城鄉、區域、生態方面推動現代化。二是現代化的制度保障體系,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涉及推動現代化的動力(體現在收入分配上)、市場、體制(體現在開放和有效的宏觀調控上)。
二、建設現代化的支撐體系
根據十九大關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產業、區域和生態三大領域來支撐。
1.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我國進入新時代后開啟現代化進程,關鍵是要抓住以信息化為標志的新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不僅包括發展體現現代水平的新興產業,也包括採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類產業,也就是互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歸根到底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首先,要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指出:“現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隻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技術進步,更不是採用發達國家已經過時的技術,不能停留在跟跑的階段。我們應瞄准國際最新技術,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動和升級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要實現現代金融同實體經濟協同發展,不斷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銀行和金融市場的現代化必須同產業體系現代化協同。主要包括:一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發展多層次現代資本市場,為企業以“去杠杆”為內容的融資結構調整提供支持﹔二是適應科技創新要求,發展科技金融,為科技創新和創業提供靈活充分的風險投資﹔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和調控機制,有效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
再次,要實現人力資源同實體經濟協同發展,不斷優化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人才就是現代化的第一要素。其中不僅包括高端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端創業和管理人才,甚至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工匠。實體經濟和人力資源的協同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突出發展更多的需要人力資本服務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如金融、咨詢、設計、軟件等。二是培育企業家人力資本,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三是在集聚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的同時,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2.現代化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城鄉區域發展很不平衡。面對這種不平衡結構,要推進現代化,就要推進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
建設現代化的城鄉發展體系,需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其基本路徑是城鄉發展深度融合。如果說城市化是農業生產要素進入城市的話,那麼鄉村振興則需要城市現代要素進入農村,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這就需要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路徑,提升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水平。農民的現代化不僅需要進入城市的轉移人口城市化,享受平等的市民權利,同時也要求不進入城市的農民享受平等的市民權利,比如,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農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優質教育和醫療服務。
各個地區的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產業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意味著各個地區所能達到的現代化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產業結構,有些地區農業比重大,有些地區工業比重大,這種產業結構的區別並不影響其實現現代化。就像目前的發達國家中,德國的工業比重大,澳大利亞的農牧業比重大,美國的服務業比重大,但都不影響他們的現代化國家地位。這意味著現代化的區域發展體系,應反映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各自的現代化特色。現代化進程中,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需要聯動發展。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3.現代化的綠色發展體系。新時代是生態文明時代。我國的現代化不能走西方國家所走過的浪費和掠奪資源的現代化道路,而要有生態文明的目標。就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圍繞建設現代化的綠色發展體系推進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讓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成為老百姓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切身享受到的生態財富,生態財富同物質財富一樣重要。現代化的綠色發展體系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採取超常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環境》,《人民日報》2017年6月24日)具體涉及:第一,由資源高消耗,環境強污染和廢棄物高排放轉向綠色循環低碳型經濟。第二,大力發展綠色技術,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第三,發展綠色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第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建設現代化的制度保障體系
現代化的制度保障體系實際上是實現現代化的制度建設。其主要內容就是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
1.現代化的市場體系。黨的十九大對完善市場機制提出的要求是“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是現代化市場體系的標志。
當前,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強建設:第一,建設有效的產權制度,這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條件,是市場秩序的基礎,是保障市場主體活力的基礎。第二,加強法治和信用建設,這是營商環境的兩個重要方面。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嚴格執法,是規范市場秩序的重要基礎。信用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並為法律的有效運行提供條件,保障市場經濟運行的有效、有序。第三,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第四,建設完善的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是市場、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間相互制約的聯系和運動。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需要市場秩序來保証。
2.現代化的收入分配體系。我國推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建立以效率為基礎的分配體系。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可靠保証。為此,一方面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根據現代化所需要的創新驅動要求,尤其要激勵技術管理之類的復雜勞動。另一方面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從而充分動員和激勵各種創造財富的要素參與到現代化進程中來。二是建立促進公平的分配體系。以效率為基礎的分配難免會產生收入差距,收入差距過大也會影響效率。這就需要在收入分配體系中建立促進公平分配的機制,不僅要求再分配更講公平,還要求在初次分配中就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現代化收入分配體系是上述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體現公平原則的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能夠保障效率的提高。可能產生的收入差距擴大則需要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的法律規范、稅收及國民收入再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途徑來解決,由此建立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
3.現代化的開放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現代化的開放體系需要體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要求,需要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主要表現有:一是開放戰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利用自由貿易區等開放載體,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二是服從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進國外要素的著力點轉向創新要素,進行開放式創新﹔三是參與全球化分工既要發揮比較優勢,更要培育競爭優勢,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四是在產業國際分工背景下,重視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提升,爭取在價值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並且依托核心技術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體系,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五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匯率市場化的進程,以現代金融支撐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六是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歸結起來,就是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4.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新時代的現代化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一個整體。西方發達國家是在市場失靈后發揮政府作用,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政府作用,不僅僅是克服市場失靈,還有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貫徹社會主義的要求,如公平正義的要求,國民經濟計劃要求(盡管是指導性的)。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區域的均等化。第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緊迫的經濟發展任務,我們經濟發展不能等待自然發展,需要政府的推動。尤其是當前存在的制約發展的經濟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結構性問題,沒有政府的推動,單靠市場調節,不可能在短期內克服。第三,我國市場的發育程度和完善程度都遠遠落后於發達國家,市場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培育市場。當然,政府的這些職能應隨著經濟的發達程度和市場發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減少、優化。
基於上述任務,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二是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實現政府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首先,政府需要轉型。轉型的基本趨向是收縮經濟建設的職能,減少行政干預,從而使各級政府逐漸成為承擔“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政府。其次,要建設法治政府。不僅要完善市場立法,更要加強市場執法。政府不是主要依靠政策而是主要依靠法制治理國家。第三,明確宏觀經濟的合理區間。在宏觀經濟處在合理區間時,給市場自主配置資源留出更多空間,從而有效地保証資源配置的效率,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供可靠保証,保証宏觀經濟的高質量運行。
(作者: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稿》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