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大國小農條件下的農業現代化

馬曉河

2019年02月02日10:22    來源:智庫論壇

原標題:大國小農條件下的農業現代化

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農業現代化是重點,也是國家現代化的優先項。當前,我國既是農業大國, 又是典型的小農經濟擁有國家。實現小農經濟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遵循小農經營特點,選擇可行的農業現代化路徑。

如何理解農業現代化

過去,我國曾提出,農業現代化要實現“四化”,即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和機械化。前幾年, 又有學者提出新“四化”,即科學化、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是在一個全新時代進行的,故必須具備農業的信息化、國際化、高效化和產業化。此外,為了衡量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一些學者還構建了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在這些各有側重的概念認識下,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概念內涵還需要進一步澄清。農業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物質技術要素(包括人力資本) 替代傳統要素投入,使農業由傳統產業部門變成現代產業部門的過程。具體內涵可從五個方面把握。

從投入和生產方式講,現代化首先是用先進的物質技術要素改造、替代傳統的生產要素,促進農業提高生產效率,其次是用工業化甚至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現代化生產經營。

從產出上講,農業變成現代產業部門或實現現代化,核心是實現市場化和商業化生產,從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轉向為社會、為市場生產,為商品交換生產。

從產業關聯角度講,農業由傳統部門轉化為現代部門,將不再是封閉或半封閉的產業部門,而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產業部門,在產前、產中和產后等方面與工業以及服務業交換關系越來越密切,產業關聯越來越緊密。

從現代化進程看,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不斷用新的物質技術要素替代過時要素的投入過程。比如,由灌溉農業替代旱作農業,再由節水農業替代傳統的灌溉農業﹔由尿素替代人畜糞便到復合肥替代尿素﹔由化學農藥防治病虫害到生物技術防治病虫害,都是現代化。即使像早已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歐美國家,他們仍在不斷地用現代新的物質技術要素替代過去的要素。比如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農業現代化又呈現一番新的景象。就是說,隨著產業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和時代的演進,水利化、機械化、化學化和電氣化是現代化,生物化、信息化、智能化也是現代化。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看, 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例外。在向發達的高收入國家邁進過程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一個普遍規律。除了少數城市型經濟體外,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發達經濟體在現代化實現過程中都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這與國別體制關系不大,與國大國小也無關。即使是擁有大量小農的經濟體,如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盡管實現現代化的路線各不相同,也同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因此,小農完全可以搭上農業現代化列車邁向未來,土地規模大小與現代化能否實現沒有直接關系。

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之間是一種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的關系。一是,在一國的工業化過程中,農業的發展是工業革命的搖籃,它既可以推動工業化進程,同時又可能制約工業化。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農業是工業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它為工業提供原始資本積累,為工業提供食品和原料,為進口工業設備創造外匯收入,同時它還為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此時,工業獲得這些增長要素的前提,是農業要有能力創造出這些剩余。很顯然,完全憑借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很難滿足工業對農業剩余的需要,隻有加快傳統農業改造,不斷投入現代要素,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工業才能順利獲得它所需要的剩余。當工業化利用非市場手段過度抽取農業剩余(包括產品、資金、土地等),同時又不加快傳統農業改造,農業提供的資本、產品等剩余就會勢必減少。由於農業提供的剩余不足,必然就制約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在中國過去5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中,就曾多次出現過這種因農業剩余不足而制約工業發展的現象。

二是,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條件。改造傳統農業所需要的現代要素幾乎全部來自工業化的成果,如耕作和收獲機械、化肥、良種、薄膜、農藥、節水灌溉技術、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方式等, 因此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從工業化的演變規律看, 在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中, 一般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達到一定階段后,大規模的農業現代化才開始加速進行。因此,一國或地區的工業化隻有進行到一定階段, 積累具備了一定資本、物質技術條件之后,農業才開始實現大規模現代化。

三是,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工業化都不僅僅是發展工業,實現工業的現代化,還包括農業和服務業的現代化。因為工業發展本身就需要其他產業為其提供不斷增長的產品需求市場,如果沒有農業和服務業大量購買工業產品,工業無法實現發展,工業化也無從談起。其實,當一國發動工業化時,該國的農業現代化就漸漸開始了,這時工業就將現代要素源源不斷地輸入到農業領域。

四是,在小農經濟特征明顯的經濟體內,由於人多地少,農業勞動力富裕,這對本國工業化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起飛,提供了天然的比較優勢﹔但是,由於小農提供的農業剩余有限,農業購買現代工業品能力較低,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較緩慢。令人驚奇的是,實現了現代化的原有小農經濟國家,經濟起飛時大都採取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這恐怕是與小農經濟購買力不足有關。

另外,小農經濟走向現代化的路徑目標也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主要購買現代物質技術,不是優先替代勞動,而是把提高土地生產率放在首要位置。但是,隨著工業化推進和勞動力的轉移,購買現代物質技術去減輕農業勞動強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小農還是“大農”,隨著現代化的實現,農業與工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在縮小。還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現了現代化的經濟體,與其他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相比,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上並沒有明顯差別。比如,當前日本農業勞動生產率平均40000美元左右,美國50000美元左右,同期相對應的是美國人均GDP57467 美元,日本人均GDP38894美元。顯然,兩國間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差異(0.8:1),比起人均GDP差異小得多(0.68:1)。

中國農業將實現一種全新的現代化

同歐美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相比,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既具有后發優勢,可借鑒先行國家的經驗、利用已有的最新科技革命成果,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步伐﹔ 同時,也具有后發劣勢,就是在國家長期強力干預下,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已經成為國家整體現代化的掣肘。

一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這就決定了今后中國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隻有這樣才能使建設全面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中國的工業化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以舉國體制強力推進,同時又走了一條重工業優先的發展道路。為了確保既定的工業化目標,政府不惜一切力量通過工農產品交換“剪刀差”, 從農業抽取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源, 同時又對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由此造成傳統農業改造步伐緩慢。改革開放后,我國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長期採取投資拉動、出口導向、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的發展方式。為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 我們利用非市場力量,先是長期人為壓低農民工的工資福利,不斷從“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獲取紅利﹔當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供給開始下降,產業發展開始進入資本深化階段后, 我們又通過壟斷土地市場,不斷從“土地城市化”中獲取紅利。借助城鄉二元結構限制農業人口落戶城市,利用體制優勢長期從農業獲取“雙重紅利”,實質上是在延緩中國小農的現代化進程。當我國經濟發展達到中上等收入水平進而向發達的現代化國家行列邁進時,卻發現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國家整體現代化的掣肘。

二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選擇了以現代要素替代土地、水等資源為目標的資源集約型道路。眾所周知,英、美、法等發達國家的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短缺,為了克服這種人少地多的矛盾,這些國家都走了一條用資本、技術替代勞動的道路,以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對中國而言,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眾多,農業勞動力相對富余,而土地、水等資源高度稀缺。要想在如此狹小的資源空間上增加產出,提高農民收入,就必須將有限的資本、技術投入用到提高土地產出率和水資源利用效益方面,而不是用來替代勞動投入,使農業勞動力更加剩余。在小農經濟居主要地位的背景下,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效益,對現代技術要求的復雜程度顯然要高,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難度也較大。

三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遇到了一個全新的外部環境,這將為我們克服和利用小農特點,走出一條現代化的新路子,賦予現代化新的內容。當年, 歐美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主要依靠機械、電力、化學和良種培育等技術,而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面臨不同的技術經濟環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新的產業技術革命, 主要內容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社會經濟實現新的發展。由此農業中涌現出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 這將給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內容。

面對新的產業技術革命環境, 我國農業完全可以在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中, 利用國內和國際產業技術革命帶來的新成果,克服小農經濟難點,甚至可以利用小農經濟特點,進行一場新形式的農業現代化。比如,利用基因技術和航天搭載技術培育良種、防治病虫害,借助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設施農業和工廠化農業, 利用衛星技術進行防洪救災、測量土壤肥力和測報農業產量等。由此看來,在新的環境條件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實質上就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農業利用了高新技術和新型工業化的成果改造裝備了自身, 提高了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 高新技術還模糊了農業和工業的邊界,使農業直接成為工業化基地,生產社會需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藥物。這就是說,在新型工業化條件下,農業完全可以變成生產工業品的“工廠”。因此,新型工業化使我國農業可以超越歐美實現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建設,既能為社會生產所需要的農產品,還能生產一些新型工業品,這是以前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所不能及的。

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要關注小農現代化

目前,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有以下幾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一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最大特點是大量小農經濟的存在,在該條件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問題。從國際一般經驗看,一國或地區隻有將農業部門的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 農業才有條件實現現代化。但是,當前我國農業還存在較多的剩余勞動力,在現有城鄉二元體制制約下,勞動力轉移條件並不理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存在困難。此外,實現現代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由於農業領域家庭土地少、勞動力多,人均資源稀缺,農民的收入水平無法提高。因此,農民缺少資金積累,沒有能力購買現代物質技術要素, 農業現代化推動難以為繼。因此,可考慮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強化農民的身份流動權益,鼓勵和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同時,也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現代化不是要借助所有制的非人格化來與農民爭奪土地收益,降低土地使用效率,而是要在現有體制下強化農民土地承包權的人格化, 強化農民集體建設用地的佔有權和收益權。因此,要賦予農民土地承包權更豐富的內容,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一級市場, 允許農民的宅基地及附屬建筑物在一定區域內進行跨社區流轉交易,以此增加農民財產收入。

二是現代化有可能引起農業的高投入、高成本和高價格,從而降低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實現農業現代化,最根本的是要用現代物質要素和技術要素去替代傳統要素,尤其是在小農經濟、人多地少的情況下,這種現代要素的投入替代必然會引起生產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最終會迫使農產品價格隨之上漲。可想而知,當國內農產品價格水平超過國際市場水平時,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就會隨之消失。因此,在今后的現代化過程中,怎樣避免高投入引起的高成本進而造成的高價格,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難題。當前和今后,克服高成本有多個途徑可供選擇,一條是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比如設施農業、有機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另一條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聯結起來,讓農業成本內部化。同時,還可借助農業的多功能特征,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和休閑體驗農業等,實現小農的家庭農業多元化增值。

三是農業現代化要循序漸進,不可搞強制推進。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農業內部和外部不斷積累條件以實現要素的替代。正如前所述, 隻有工業化達到一定階段后,大規模的農業現代化才能開始。目前,我國小農經濟收入水平低,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天隻有5 美元,僅夠維持現有基本生活。在這種收入水平下,中國依靠農民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難度,不能強制推行。當然,分地區看, 我國部分省市確實已經具備了現代化條件。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市年人均GDP都超過了10000美元,其中, 上海市更是達到17110美元以上, 這些地區完全有條件率先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為其他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經驗和示范。

四是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大量現代投入不應該全部由農民自己支出。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有許多投入是公共品,按照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這些公共品投入成本要遠大於收益,任何私人企業一般都不願進行投資,此時政府應該擔負起農業公共品投入的責任,幫助農民辦一些他們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干的公益事業。比如水利設施、種子改良,配方施肥、農田改造、技能培訓,市場信息服務等。還有,依靠小農實現農業現代化也完全不現實,如何借助外力,充分發揮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推進農業現代化也是今后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五是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 用現代要素替代傳統要素,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毫無疑問,傳統投入、傳統生產方式產量低,效益不高,難以適應市場化的需要。但是, 並不是所有的現代投入和生產方式都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瘦肉精、性激素、膨脹劑、色素等都屬於現代投入,但這些投入使用不當就會污染環境、損害人身健康。最具現代要素代表特征的化肥、農藥、薄膜等,合理科學地使用可提高農產品產量,但使用過量就會污染土地,造成農產品中農藥、硝酸鹽等殘留嚴重超標。因此,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並不總是正相關關系, 有時還有負效應。在小農實現現代化過程中, 一定要處理好兩者關系,不能為了在小規模土地刻意追求高產, 而大量施用化石能源產品,以避免因現代化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帶來損害。

六是從日本、韓國和歐洲一些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看,小農經濟不影響實現農業現代化,影響的只是實現方式和路徑。我們不可歧視小農,更不可妄斷小農在現代化中沒有出路。同以往三次產業技術革命相比,本次產業技術革命的特點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代表,對人類社會帶來了智能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再單純追求規模化,而是要強調個性定制、在線生產、跨界融合。比如,個體農民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定制為城市居民委托生產他們所需要的農產品,又如在電子商務覆蓋農業農村條件下, 小農戶所生產的產品完全不必經過中間商,可直接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同樣,小農戶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設備、農業生產資料等,也可在網絡上直接購買。這些變化可能對小農走向現代化更加便利。中國完全可以利用本次產業技術革命的特點,走出一條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來。其中, “小家庭農場+新技術密集+勞動密集+自合作組織”的形式,或許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新路子。(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責編:王玥芳、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