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把握戰略機遇期,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新年論壇綜述

記者 杜悅英

2019年02月02日10:19    來源:智庫論壇

原標題:把握戰略機遇期,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國研智庫論壇·第五屆新年論壇綜述 0

1月2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國研智庫(國研文化傳媒集團)和《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聯合承辦的“國研智庫論壇 第五屆新年論壇(2019)”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論壇主題為“開放創新 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中國經濟形勢新展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到會致辭並發表主旨演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陸百甫,國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方寧,商務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李成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到會發表演講。論壇開幕致辭暨主旨演講單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中心新聞發言人余斌主持。中國發展出版社社長、國研智庫董事長包月陽主持“中國經濟形勢展望與政策前瞻”單元。會上,《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發布了“中國樣本—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並圍繞“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兩個環節分別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副總編輯兼《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副總編輯車海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主持。

理解、認識和把握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中的“穩”“變”“憂”

李偉在題為《關於當前經濟形勢的幾點認識》的主旨演講中表示,對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的總體判斷是“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這個判斷是客觀准確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認識和把握“穩”“變”“憂”三個字。他指出,要正確把握“穩”的總體態勢,深刻理解“變”的主要內涵,充分重視“憂”的潛在影響。同時,理解當前形勢要把握好三對重要關系: 內部和外部的關系,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短期和長期的關系。

李偉強調,要落實三大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他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9 年,我們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實施好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努力實現整體優化效果的最大值。

李偉表示,2019年宏觀經濟形勢壓力不小,但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定信心,必須看到我們的家底比以前更厚實了,經驗比以前更豐富了,發展的韌性更強了,隻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戰略布局,落實好各方面政策,充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就一定能夠闖過發展中的關口,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隆國強在演講時表示,要用三種思維來認識和看待戰略機遇期。一是國別思維。討論戰略機遇期一定要從中國的發展階段及自身的優勢、劣勢以及發展目標出發,而不是籠統地說是機遇還是挑戰,脫離一個國家的實情討論戰略機遇期是沒有意義的。二是動態思維。同樣的世界變化,過去看來,可能是重要的戰略機遇,但是隨著我們在全球分工地位變化等自身條件的轉變,現在看未必是機遇﹔相反,過去看曾經是挑戰的因素,現在可能成了新的機遇。三是辯証思維。要辯証地看待機遇和挑戰。我們經常講“危中有機”,但很多機遇本身也可能轉化為挑戰,這一點不可忽視,需要特別警惕。

當前的戰略機遇期有怎樣的內涵?隆國強說,一是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我們要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這是重大判斷,是新興大國的重大機遇。二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加速推進。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跨越式增長,一定要把握好新技術革命的機遇。三是我們面臨新的國際發展機遇。我們在工業化起步階段,抓住了制造業跨境產業轉移的機遇,推動了快速工業化﹔今天講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時,我們又面臨很多有利於創新的國際機遇,要把握好。具體而言,一是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事先預判,謀定而后動。二是要根據情況調整開放戰略。三是要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戰略轉化為抓住機遇的行動。

陳文玲在演講中也談到戰略機遇期問題。她表示,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沒有結束,中國經濟發展的周期肯定會延長,這是基於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發展的最大短板已經補上, 經濟發展有足夠的勞動力支撐, 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做出的判斷。但她也提醒, 發展過程中最應該被重視的挑戰和風險來自我們自己。對於下一步發展, 她建議, 一是要有適應新一輪改革開放要求的根本性、基礎性、方向性的宏觀經濟政策設計。二是進一步釋放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要有相應的制度設計。三是形成與國家大戰略相匹配的優質人才制度。四是進一步完善制度優勢,更好應對未來大國間的競爭。

她還提到,需要重新確立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服務業要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佔主體,但不是佔比越大越好。制造業作為強國之基、大國重器,要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而不是讓服務業替代制造業。在新的區域發展布局中,可考慮將制造業有序向中西部轉移,向邊境轉移,形成新的產業鏈體系,把產能變成新一輪競爭的優勢。

李成鋼在題為《新時代,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共贏》的主旨演講中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與世界攜手共贏﹔要正確看待前進道路上的危與機﹔新一輪開放,為中國和世界帶來機遇。他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方位新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拉動明顯,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經驗,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精准扶貧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中國貢獻。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展望2019, 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升,下行壓力加大,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面對復雜的形勢變化,我們依然有充足信心和底氣。他表示,開放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的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滯。

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好壞是推進事業前進的重要變量。在“ 中國經濟形勢展望與政策前瞻”主題研討中,方寧就“放管服”改革發表看法。他表示,優化營商關系,推進“放管服”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下一步需要更加精細化,進一步提升質量, 加強整體協調。他強調,要更加科學地界定政府職能,准確評估市場的發育程度、社會治理的發育程度、法治建設的完善程度,在此基礎上來界定政府職能。此外, 要處理好簡政放權和推進新政的關系,尤其要警惕市場觀念的淡化,不要一遇到問題就依賴行政手段。他還認為,民間金融應該是今后放權的重點領域,未來金融結構中,民間金融應當“三分天下有其一”。

回顧與總結,挖掘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樣本”

本次論壇上,《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發布了“中國樣本—— 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15個入選案例單位獲頒紀念牌匾和榮譽証書。陸百甫在這一環節發表了題為《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與總結》的主旨演講。

在演講中,陸百甫結合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多次參加中央有關改革和發展問題重大決定文件起草工作的經歷,對改革開放40年“中國樣本”的內涵特點作了深刻闡述。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有三個方面的重要經驗:第一,改革開放的成功有賴於兩大政治前提,即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第二,改革開放進程中打下了三大制度基礎,一是建立發展和鞏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二是建立經濟運行的市場化體制﹔三是始終堅持共同富裕,建立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機制。第三,中國確立了一條對外開放、和平發展的國際道路,造福中國,也造福世界。

車海剛代表《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發布了“中國樣本——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15個入選案例分別是:浙江省德清縣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踐,浙江省嘉興市的城市改革發展實踐,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踐,天津濱海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實踐,中國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的“院地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改革實踐,南京大學江寧環保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科研體制改革實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打造“升級版”開發區實踐,廣東省東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踐,安徽省蕪湖市交通運輸局的網約車治理改革實踐,江西省景德鎮市古窯民俗旅游有限公司的文化體制改革實踐,南京市棲霞區的社會治理改革實踐,安徽省旌德縣的“人工智能賦能村醫”改革實踐,深圳大學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實踐, 貴州貴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徐州市賈汪區的資源枯竭地區綠色轉型實踐。

據介紹,本次入選的15個案例是《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調研組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和中宣部出版局重點資助下,在過去半年時間內深入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貴州等多個省市一線調研遴選出來,並完成“中國樣本——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道”。同時,雜志社還約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庫專家撰寫綜述、接受專訪或參與點評。這些報道和文章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以固定欄目的形式陸續在《中國發展觀察》雜志刊出, 系統回顧和梳理改革開放40年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重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中部分案例還獲得了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等榮譽。相關調研報道和文章近日已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和《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以《中國智庫》專輯的形式結集成書並出版發行。

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對入選案例進行了點評。徐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格,安徽省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徐曉明,廣東省東莞市市場監管局副調研員張志雲分別代表入選案例單位發言,分享了各自的改革經驗與體會。

沈和在發言中表示,“中國樣本——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 的遴選過程體現了國家高端智庫對基層探索和基層寶貴經驗的高度重視、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本次入選的案例有五個特征,一是持續深化全面改革﹔二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三是持續推進創新驅動﹔四是持續強化黨建引領﹔五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他說,改革開放過程中涌現出的經典案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其經驗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發揚光大。

李格表示,改革開放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工程機械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閃亮品牌。尤其近二十年來,徐工堅定實施“黨建引領、創新驅動、人才支撐和國際化”的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依靠創新登頂行業巔峰、依靠制造振興實體經濟的發展道路。一是“對黨忠誠、為國爭光”,紅色基因是徐工最有競爭力的政治長板。二是“堅守改革創新”,創新驅動是徐工改革發展強大的內生動力。三是“開放合作共贏”,國際化發展是徐工實現世界級企業目標的必然路徑。徐工的改革創新實踐,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去年底再次摘得被譽為“中國工業界奧斯卡”的中國工業大獎。

徐曉明介紹,2017年,面臨網約車合法化率低、合法化進程緩慢,巡游出租汽車服務質量低、經營管理模式落后、維穩風險較大, 網約車和傳統出租車矛盾激化的現實情況,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實事求是,從“三個有利於”(有利於滿足改善群眾出行需求,有利於傳統出租車和網約車融合發展,有利於體現新經濟的共享、綠色本質)出發,深入推進網約車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破解了行業發展困局, 趟出了一條符合新業態發展規律的監管新路,這一實踐獲得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

張志雲介紹,東莞從2012年起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試點商事制度改革。近年來,作為商改先行地, 通過推行“先照后証”、“多証合一”、“全程電子化工商登記+網上審批中心”、集群注冊、住所信息申報制、粵港澳銀証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動了注冊手續簡化、准入門檻降低,促進市場主體快速增長,為創業就業打開了方便之門。東莞的“一平台三監管”市場監管體系,同樣獲得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

切實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在以“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 為主題的討論單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財政部研究室巡視員汪義達、科學技術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副局長董伊薇、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北京秦海室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仁俠先后發言,就此展開深入研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主持本單元。

馬曉河表示,鄉村振興要有新理念,放寬視野,找准定位,落地落實。

他認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在產業協調方面,明確產業是引領。若沒有產業,農民富不起來,鄉村振興不起來,因而不能忽視產業發展。第二,鄉村建設要適合當地的風貌、鄉俗,也切忌搞表面文章。要保留本村的特色,不要照搬模式,簡單拷貝。一些鄉村在建設過程中,盲目仿照城市的草坪、廣場、道路,卻失去了鄉村本身特色。第三,注重人才培養。

馮奎認為,在鄉村振興方興未艾之時,要有提前預案,防止走形跑偏,要處理好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的關系,“一張藍圖”與分級分類的關系,工商資本與農民積極性及利益的關系,現代文明與鄉村特色的關系,改革與建設的關系。他提醒,鄉村振興有其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規律性,對此要有清醒的判斷,特別是要看到城鎮化還沒有完成, 人口向都市圈流動是主流方向, 不能過高估計逆城鎮化和農民工返鄉的規模,避免一哄而上、盲目上馬鄉村建設項目,導致資源浪費和走彎路。

汪義達認為,鄉村振興面臨新形勢、新問題,也具備許多有利條件。未來發展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同時妥善應對好可能存在的挑戰,比如國際上多邊貿易規則正處於重大變革期,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等﹔此外,如何拓寬融資渠道,解決建設融資需求問題,也存在挑戰。他表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要堅持產業優先發展,二要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發展,三要進一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四要大力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五要扎實推進扶貧攻堅戰。

賈敬敦在發言中談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明確總目標,把握總要求。要把握科技創新這個基本動力,走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道路。他表示, 讓創新來支撐鄉村振興,有四個重大任務,一是調整和建設新型農業創新科技體系﹔二是優化和調整科技創新的供給和布局﹔三是在支持小農發展的同時也要培育企業,讓企業成為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四是通過調整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令科技創新內生化。

董伊薇在發言中著重談及鄉村文化振興這一議題。她表示,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意義,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總體思路,一是深化鄉村思想道德建設, 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完善鄉村自治自律規范。二是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精神積極的優秀文化。三是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服務能力,推動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四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推動特色文化、體育、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振興傳統手工業。五是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壯大農村文化志願隊伍,提升群眾的文化主動性。

來自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與專家、地方政府代表、智庫機構代表、重點企業代表、媒體代表等約300人出席了本次論壇。

據悉,國研智庫論壇自201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包括五屆新年論壇在內的50余場高端論壇。近五年來,國研智庫論壇准確定位、發揮優勢,在解讀國家政策、傳播智庫聲音、促進科學決策、服務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責編:王玥芳、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