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金融科技的底線思維

張國雲

2019年02月02日10:08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金融科技的底線思維

何謂底線思維?

古語雲,“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備才能無患。所謂“底線” 原指“足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場地兩端的界線”,引申后指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范圍不能超越的縱橫兩端界線。在這裡,底線思維則是以底線為導向的一種思維方法和心態。

說到當下金融科技,用一句古詩表達,或許最為恰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冥冥之中就覺得,金融科技酷似“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誰抓住了就歸誰的味道。

科斯在《變革中國》中曾感嘆道,對中國這種科技變革帶來的力量,應該來自“二元改革”,是“邊緣革命”。這就是說,中國所有改革創新,都是政府的自上而下、與民間創新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涓涓河水,最終匯流到大海。為此有人驚嘆:“從來沒有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此系統地闡述中國幾十年驚心動魄的變革”,可能這是出版商的噱頭,但我沒有覺得這是噱頭。前些年,我提筆寫下《金融戰國時代》一書,出版商連篇累牘不斷推出,就是一個有力佐証。

在這一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作為領跑者的中國,金融科技更是乘勢而上。據畢馬威和金融科技投資公司H2聯合發布的2018年金融科技100強榜單顯示,中國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金服排名第一,京東金融排名第二,陸金所排名第十。

沒錯,過去的2018年,對於網貸行業各參與方可謂刻骨銘心。年中的雷潮波及投資者無數,他們是最無辜的人。踩雷的投資者的呼號聲聲刺耳,聞者莫不神傷。即便如此,監管部門並沒有對金融科技一棍子打死,隨著其急劇發展和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智能風控已經逐漸在網貸行業興起。智能化的系統不僅提高了網貸行業的工作效率,還降低了平台的風險,所以還是應該持肯定態度。

在近期一個論壇上,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提醒我們說, 在金融領域,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科技驅動的各類金融創新不斷涌現,誰也無法阻擋。監管部門當然不忘金融科技的“血腥”,鄭重地提出,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堅持業務底線。接著我又聽到央行副行長、國家外管局局長潘功勝的大聲疾呼,任何金融活動不能脫離監管體系,要嚴格法律法規,不能以技術之名掩蓋金融活動的本質。

實話實說,過去科技主要在一二產業領域應用,當金融與科技融合,許多人沒有准備,甚至還沒有弄明白,就稀裡糊涂地跟風上陣,最后無疑是“驚險一跳”,或者血染成河。

無問西東,要問初心,試問金融科技的初心呢?

查閱有關資料后,我發現金融科技是由英文單詞Fintech翻譯而來。Fintech則是由金融“Finance” 與科技“Technology”兩個詞合成而來。2018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工作組、新華社瞭望智庫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撰寫的《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的北京發布會,現場圍繞“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之后,這才腦洞大開。

為什麼金融科技會風靡大江南北?就因為近年來,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 正深刻地改變金融業態。金融科技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普惠金融、提升金融風險管理水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愈來愈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創新與監管的“競賽”也越來越激烈,當前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逐步深入,如何進一步有效地發揮金融科技在推動金融服務升級、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如何有效應對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跨界傳染、技術依賴風險、放大金融順周期性和監管套利等挑戰,諸多難題還待破解。

金融界不少朋友,喜歡與我探討科技金融的一些問題,老實說隔行如隔山,好在我是愛學習的達人,不久前剛剛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資本1Q84》《智能2084》,這也讓我對金融科技方面那點事,多了些話語權——

在這裡,筆者得先申明,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並不是取代和顛覆的關系。來自中國和全球的實踐經驗表明,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擁抱金融科技的態勢和效果正在趨於明顯。當下, 金融科技正在逐步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金融科技發展在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以及解決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上提供了新的手段。

當前都在說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也許金融科技至少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式,而不是之一。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獲客難、風控難方面已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簡單地說就是“線下靠軟信息,線上靠大數據”。而實際上,最佳的模式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比如,在民營經濟發展比較興旺的江浙一帶,許多中小銀行要求職員對客戶的財務狀況、知識水平等進行全方位了解,通過對這些“軟信息”與大數據結合來對客戶進行信用評估,取得了一定效果。

成本高、效率低、商業不可持續,這些是普惠金融所面臨的全球共性難題,而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和技術條件難以針對這些問題作出改進。近年來一系列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嘗試應用已經証明,金融科技可以幫助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成本可負擔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從而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難題提供了一個可行思路。

更為重要的是,金融科技有助於促進全球金融業轉型升級。當前,金融科技創新正進入一個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為金融業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創造了新的歷史機遇,也提供了更加優異的技術條件。

人工智能技術,在風險控制、投資顧問和客戶服務等金融業務場景已得到較多應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應用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可能產生技術安全風險、責任主體難以認定、放大市場順周期性等風險,面臨數據共享交流整合不夠、技術成熟度不足、人才儲備有待加強等挑戰。

像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於初步階段,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但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証券化等部分業務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証逐步邁向生產實踐。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穩定性問題,隱私泄露風險、合規風險等風險,面臨底層技術有待發展成熟、處理速度尚難以完全滿足金融業務需求、缺乏統一的金融領域應用標准等挑戰。

雲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穩步推進,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應用私有雲、行業雲,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雲支持業務發展,典型應用場景包括IT運營管理、底層平台開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網絡安全管理等。同時,雲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產生過度技術依賴風險、服務中斷風險、服務濫用風險等,面臨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証、IT系統升級改造及雲服務選型困難等挑戰。

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主要包括反欺詐、風險管理、投研投顧、評分定價、金融監管等,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發展較快。同時,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產生數據壟斷風險、數據安全風險等, 面臨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數據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數據孤島現象有待進一步緩解、沉澱數據仍需開發等挑戰。

這麼“高大上”的金融科技, 一邊讓人身不由己、捷足先登,一邊又讓人眼花繚亂、雲裡霧裡。所以必須學會理性看待,積極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挑戰。

就如《禮記 中庸》所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的意思就是預備、防備,這樣遇到事情就不用慌慌張張。這是古人對底線思維高度凝練的概括。《大學》裡說:“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裡的“止”,既是一種目標追求,也暗含了底線思維的思想。

因為金融科技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醞釀著一定的風險。人們往往認為金融科技能夠幫助消除不平等,但是由於數字鴻溝的客觀存在,也將會讓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從金融科技發展中獲益的能力有所分化。我們要警惕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但也不要避諱擁抱金融科技。應該看到, 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顛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也確實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要學會用正確的心態和角度來積極擁抱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前景可期。

在金融領域,大數據或許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萬能。比如一些客戶個人信息用於信用評估時, 可能會影響信貸的公平性,諸如性別、地域、職業等指標可能對客戶的還款能力有解釋力,但根據這些指標進行放貸,將會涉及對某些人群的歧視。

而一些科技公司憑借技術優勢提供金融服務產品,進入金融服務業,創造新的業務模式,其規模效應容易催生大型科技公司。而科技行業天生具有贏者通吃的屬性, 更可能形成寡頭壟斷的行業局面, 這反而不利於競爭,甚至導致行業效率下降。大型科技公司的發展會產生監管套利、不平等競爭、社會分配和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挑戰。此外,大型科技公司一般實行混業經營,個別公司已經具備控股集團特征,增加了跨風險、跨市場、跨領域傳播的可能性。如果這些企業長期游離在監管之外,也不受金融安全網保護,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對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在創新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風險,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要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關系:一是科技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科技創新代表不了制度。在科技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監管方面的制度。二是要處理好創新與監管的關系。在當前金融科技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下,金融監管需要考慮如何既促進創新又防范風險。三是在金融科技公司越來越多使用大數據的時候,要處理好數據使用的效率與隱私保護的關系。四是針對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風險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監管也要與時俱進。具體說——

監管者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由於中國以及全球的金融科技尚處於快速發展的成長階段,技術創新往往會掩蓋技術運用的風險。而且,金融科技正在重構金融監管與金融業務之間的邏輯,使得很多新興業態游離於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之外。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監管與創新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相伴而生的。適當的監管有助於加快金融科技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回歸金融本源,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當下,全球正在金融科技的監管方面做出積極有效的探索。比如英國和澳大利亞實施了“監管沙盒”,美國則堅持功能性監管和技術中性原則,把金融科技相關業務按功能納入現有監管體系。

普惠金融要緊盯金融科技這一新業態。2018年“雙11”天貓、淘寶、京東平台交易量“買買買”再創新高,這至少提醒我們,新形勢下的金融科技,必將引領全方位的變革,推動交易流程不斷優化,資金融通成本進一步降低,不斷增強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

金融科技要“四個維度”推進。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進階,給傳統金融業帶來重大發展契機,金融的科技化是基本趨勢。在這裡,要關注金融安全,基於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交易和投資策略可以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提升交易速度,促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監管機構可以更高效地分析、預警和防范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要注意彎道超車,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中的一些領域,比如算法研究已處於國際前列。借助這一力量發展金融科技,更有利於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最終提升金融機構生產效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產品已走在了國外金融機構的前面,未來我國金融機構有望基於金融科技的技術與成果實現“彎道超車”。要實現民生普惠,隨著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貧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要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比如,我國的移動支付已開始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與金融發展。不同國家文化及政治經濟的差異,使得大數據的互聯互通、金融與經濟數據信息共享備受挑戰, 而解決這些難題的抓手就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

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管要同步推進。金融科技創新成業界熱議話題,同時不可回避的監管問題也擺在面前。業內人士表示,創新和監管仿佛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相互競爭、相互提升。一方面要鼓勵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整個金融行業得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原動力。金融創新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三個問題,即提升效率、分散風險和規避監管。另一方面又要把創新納入監管范圍之內。隨著技術發展,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都有很大提升,通過技術創新幫助金融行業更好地創新,也幫助監管者更好地監管,最后促進整個金融行業取得發展。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在這裡,守住金融科技底線不是我們的目的,落腳點還在於積極爭取更好的結果。時下有人抱著“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美其名曰“守住不犯錯誤的底線”。這恰恰是對底線思維的最大誤解。隻有“有為”才能“守住”。隻有善於運用底線思維,才能在金融科技實踐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動權。

(作者為浙江省發改委副巡視員)

(責編:王玥芳、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