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在政社關系之中探尋善治之道

——記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慶鈺教授

馬福雲 曹堂哲

2019年01月30日11:0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在政社關系之中探尋善治之道

馬慶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管理學科帶頭人。先后擔任過原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兼職國家社科基金政治學與公共管理評審組專家,民政部專家,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長期致力於行政改革、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的教學研究,出版專著6部、編著7部、教材8種﹔發表論文和文章210余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35年如一日,在學術的田野上躍馬馳騁,這是昔日的政治學博士馬慶鈺給學界的印象。35年來,他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聚焦政治文化、行政改革、治理與社會組織等議題,悉心研究政社關系規律,努力為國家善治之道探求理論支撐。

研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反思善治文化基礎

政治哲學是馬慶鈺學術研究的始點。他認為政治現代化受制於政治文化形態,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是從獨特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中生長出來,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而相對穩定地沉澱於人們心理層面上的政治價值取向,它成為人們的政治思維本能並左右著政治制度及其運作方式。為了尋找政治現代化的密碼,馬慶鈺對中國政治文化進行了歷史性掃描分析,撰寫發表了40多篇相關文章,對文化相對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公民文化建設、政治文化邏輯、政治文化土壤、政治文化特征、政治文化現代化培育等一系列主要問題進行了補白性研究,結論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家長本位、官宦本位、人治習慣、綱常教化、封建權制等基因是國家政治現代化的主要障礙,而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文化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完善,立足於交往與合作的國際間開放與互動,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通往政治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在他多次參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討論會上,這些觀點得到認同,並為后來定稿的內容體系所吸收。在此基礎上出版的專著《告別西西弗斯》,從關注“政治文化現代化”開始,嘗試從傳統政治文化中尋找當代善治之鑒,表現出一個思想者強烈的政治發展追求和社會進步意識。這一近40萬字的著作奠定了馬慶鈺在中國政治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建言行政體制改革,尋找善治實現路徑

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深化和全球行政改革浪潮影響,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將1992年開始的政府與市場關系調整推升到一個新高度。199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的馬慶鈺,到原國家行政學院工作,正式加入我國高中級公務員培訓的國家隊,並將自己對政社關系的宏觀研究逐步向中觀層面轉移,開始建立又一個善治研究著力點。他的行政改革核心理念是,上層建筑和經濟社會基礎之間存在持續互動,良性互動帶來健康發展﹔國家制度體系和理念形態需伴隨經濟與社會進步意願做相應調整﹔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目標后,公權力模式的調整方向是從集中走向分散,從一元走向多元,從全能走向合作﹔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公共治理以其公共參與主體的廣泛性,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性,民主與治理的契合性,公權與私權邊界的合理性,以及風險責任的共擔性,使經濟與社會基礎迸發出更多的活力生機和潛能。

積極的理念引燃著理論探索激情。1998年,馬慶鈺參與韓國同行的行政改革合作項目,並出版合著《中韓行政體制改革比較研究》(正是源於此次項目研究,2008年,他以“大會演講嘉賓”身份受韓國同行之邀出席“韓國建國暨行政發展60年大會”)﹔2000年,馬慶鈺前往馬克斯維爾學院訪學,實地接觸觀察美國和加拿大的新公共管理﹔2002年作為首屆“中日韓三國未來領導人論壇”成員前往日本、韓國交流政治與行政改革﹔2004年以觀察員身份前往歐盟15國,實地考察政府公共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馬慶鈺逐步聚焦了公共服務、大部門制、改革反思三大主題的研究,發表了50多篇文章,其中有10余篇被《新華文摘》和《新華月報》轉載,有3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圍繞公共服務主題,馬慶鈺發表的“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公共服務的理性及其運作”“歐盟的公共服務”等研究成果保持了很高的引用率,最高被引用次數達到459次,最高下載次數達到4633次。圍繞大部門制主題,馬慶鈺的“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指向”“大部門制改革的展望”“機構改革與領導職數”等研究觀點,對我國第七次和第八次機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以大部門制帶動行政體制全面改革》一文經年鑒評選組投票入選《2013中國經濟年鑒》年度優秀論文。圍繞改革反思主題,馬慶鈺發表的《行政改革經驗原則的辯証分析》《國外行政改革大趨勢》《市場與傳統管理組合模式的潛在風險》《警惕改革成果得而復失》等論文,都表現出深刻而理性的鮮明特征。除了理論研究,馬慶鈺還參與了全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度的評估、全國低保救助辦法執行情況的評估等國務院重大委托項目,參與執筆的報告獲得中央領導批示肯定。主持完成行政改革課題二十多項並撰寫多篇咨詢建議,其中關於大部門制的權責原則、職能歸類和部門設置的建議,以及他於2013年3月和2015年7月先后通過《人民日報》和《國家行政學院學報》提出的關於“社會主要矛盾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的觀點,在我國頂層改革政策設計中產生了積極作用。

嘗試優化善治主體結構,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圍繞社會治理和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微觀主題,馬慶鈺再度拓展對政社關系的研究空間。在治理與社會組織領域發表文章60余篇,出版各類著作7部。這些成果的核心結論是:政府、市場、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國家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社會組織經歷了“復蘇發展期”“曲折發展期”“穩定發展期”和“增速發展期”4個階段,社會組織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黨和政府要通過良好的制度供給,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為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新增發展和第三次分配,以及在和諧社會秩序的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馬慶鈺還主持完成了社會組織相關課題計14項之多,2013年,他帶領由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0位專家組成的聯合團隊,高質量完成了民政部“十三五期間中國社會組織發展”邀標課題,出版專著《中國社會組織發展戰略》,形成了“關於加快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建議稿”。2016年開始,馬慶鈺應邀與德國專家聯合主持“中德兩國政社合作服務城市外來人口模式比較研究”大型課題,他帶領北京、廣州、杭州三地學者聯合課題組,已經完成8個中英文專題報告、組織一次國際討論會,並組隊前往柏林參加國際交流,撰寫4篇英文論文在會議發表。2017年馬慶鈺帶領由9家機構的14位學者組成“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測算”課題組,採用系統分層抽樣方法,對截至2016年底全國逾70萬家社會組織的經濟貢獻進行測量並獲得重要發現。研究成果發布會吸引了24家媒體前來採訪。鑒於這一研究開創了我國由社會專業力量對社會組織經濟規模進行規范測算的先河,讓人們對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組織的成長及其作用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被民政部列入“2018年中國社會組織十件大事”之一。

立德樹人學風相傳,厚植善治價值理念

馬慶鈺大學畢業后即一直奉職於干部培訓和教書育人的講台。以其豐富的社會閱歷、深厚的理論基礎、積極的社會情懷,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各類班次開設反映中央方略和國家政策的專題課,為境外和國外各級公務員開設中英文專題課,為博士碩士研究生系統開設專業課。近10年獲得省部級科研和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次,一等獎4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3次。黨的十八大以來,他開發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新一輪機構改革與黨和國家權責功能調整”“一帶一路與社會組織走出去”“政社關系重構與社會組織發展”等,具有與時俱進,呼應時代之需的特點,其求真務實的嚴謹教風學風,廣受學員好評。講稿入選中組部全國干教培訓好課程,《治理時代的中國社會組織》一書被中組部評為公務員培訓好教材。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馬慶鈺建言將“社會治理和社會組織發展”設立為司局級領導干部培訓專題,至今已經舉辦10期共有600多位公務員參學。馬慶鈺帶領部門團隊與研究生院一起,成功申辦“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建立了相應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為社會管理學科建設和教研隊伍培養創造了條件。

馬慶鈺還特別致力於學生學品的塑造。他要求自己不懈地追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境界,他同樣要求自己的學生秉持“守良知,尊常識,求真理,不苟且”的學術操守。在學生心目中,馬慶鈺還具有和藹可親的長者風范和平等相處的為友之道。在指導學生學問的同時,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用各種可行的方式幫助學生﹔尊重學生的研究偏好,留給他們自主研究空間﹔在與學生相處中恪守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律,是學生們真正認同的良師益友。馬慶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管理學科帶頭人。先后擔任過原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兼職國家社科基金政治學與公共管理評審組專家,民政部專家,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長期致力於行政改革、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的教學研究,出版專著6部、編著7部、教材8種﹔發表論文和文章210余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35年如一日,在學術的田野上躍馬馳騁,這是昔日的政治學博士馬慶鈺給學界的印象。35年來,他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聚焦政治文化、行政改革、治理與社會組織等議題,悉心研究政社關系規律,努力為國家善治之道探求理論支撐。

研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反思善治文化基礎

政治哲學是馬慶鈺學術研究的始點。他認為政治現代化受制於政治文化形態,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是從獨特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中生長出來,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而相對穩定地沉澱於人們心理層面上的政治價值取向,它成為人們的政治思維本能並左右著政治制度及其運作方式。為了尋找政治現代化的密碼,馬慶鈺對中國政治文化進行了歷史性掃描分析,撰寫發表了40多篇相關文章,對文化相對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公民文化建設、政治文化邏輯、政治文化土壤、政治文化特征、政治文化現代化培育等一系列主要問題進行了補白性研究,結論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家長本位、官宦本位、人治習慣、綱常教化、封建權制等基因是國家政治現代化的主要障礙,而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文化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完善,立足於交往與合作的國際間開放與互動,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目標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通往政治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在他多次參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討論會上,這些觀點得到認同,並為后來定稿的內容體系所吸收。在此基礎上出版的專著《告別西西弗斯》,從關注“政治文化現代化”開始,嘗試從傳統政治文化中尋找當代善治之鑒,表現出一個思想者強烈的政治發展追求和社會進步意識。這一近40萬字的著作奠定了馬慶鈺在中國政治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建言行政體制改革,尋找善治實現路徑

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深化和全球行政改革浪潮影響,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將1992年開始的政府與市場關系調整推升到一個新高度。199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的馬慶鈺,到原國家行政學院工作,正式加入我國高中級公務員培訓的國家隊,並將自己對政社關系的宏觀研究逐步向中觀層面轉移,開始建立又一個善治研究著力點。他的行政改革核心理念是,上層建筑和經濟社會基礎之間存在持續互動,良性互動帶來健康發展﹔國家制度體系和理念形態需伴隨經濟與社會進步意願做相應調整﹔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目標后,公權力模式的調整方向是從集中走向分散,從一元走向多元,從全能走向合作﹔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公共治理以其公共參與主體的廣泛性,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性,民主與治理的契合性,公權與私權邊界的合理性,以及風險責任的共擔性,使經濟與社會基礎迸發出更多的活力生機和潛能。

積極的理念引燃著理論探索激情。1998年,馬慶鈺參與韓國同行的行政改革合作項目,並出版合著《中韓行政體制改革比較研究》(正是源於此次項目研究,2008年,他以“大會演講嘉賓”身份受韓國同行之邀出席“韓國建國暨行政發展60年大會”)﹔2000年,馬慶鈺前往馬克斯維爾學院訪學,實地接觸觀察美國和加拿大的新公共管理﹔2002年作為首屆“中日韓三國未來領導人論壇”成員前往日本、韓國交流政治與行政改革﹔2004年以觀察員身份前往歐盟15國,實地考察政府公共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馬慶鈺逐步聚焦了公共服務、大部門制、改革反思三大主題的研究,發表了50多篇文章,其中有10余篇被《新華文摘》和《新華月報》轉載,有3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圍繞公共服務主題,馬慶鈺發表的“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公共服務的理性及其運作”“歐盟的公共服務”等研究成果保持了很高的引用率,最高被引用次數達到459次,最高下載次數達到4633次。圍繞大部門制主題,馬慶鈺的“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指向”“大部門制改革的展望”“機構改革與領導職數”等研究觀點,對我國第七次和第八次機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以大部門制帶動行政體制全面改革》一文經年鑒評選組投票入選《2013中國經濟年鑒》年度優秀論文。圍繞改革反思主題,馬慶鈺發表的《行政改革經驗原則的辯証分析》《國外行政改革大趨勢》《市場與傳統管理組合模式的潛在風險》《警惕改革成果得而復失》等論文,都表現出深刻而理性的鮮明特征。除了理論研究,馬慶鈺還參與了全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度的評估、全國低保救助辦法執行情況的評估等國務院重大委托項目,參與執筆的報告獲得中央領導批示肯定。主持完成行政改革課題二十多項並撰寫多篇咨詢建議,其中關於大部門制的權責原則、職能歸類和部門設置的建議,以及他於2013年3月和2015年7月先后通過《人民日報》和《國家行政學院學報》提出的關於“社會主要矛盾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的觀點,在我國頂層改革政策設計中產生了積極作用。

嘗試優化善治主體結構,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圍繞社會治理和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微觀主題,馬慶鈺再度拓展對政社關系的研究空間。在治理與社會組織領域發表文章60余篇,出版各類著作7部。這些成果的核心結論是:政府、市場、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國家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社會組織經歷了“復蘇發展期”“曲折發展期”“穩定發展期”和“增速發展期”4個階段,社會組織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黨和政府要通過良好的制度供給,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為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新增發展和第三次分配,以及在和諧社會秩序的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馬慶鈺還主持完成了社會組織相關課題計14項之多,2013年,他帶領由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0位專家組成的聯合團隊,高質量完成了民政部“十三五期間中國社會組織發展”邀標課題,出版專著《中國社會組織發展戰略》,形成了“關於加快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建議稿”。2016年開始,馬慶鈺應邀與德國專家聯合主持“中德兩國政社合作服務城市外來人口模式比較研究”大型課題,他帶領北京、廣州、杭州三地學者聯合課題組,已經完成8個中英文專題報告、組織一次國際討論會,並組隊前往柏林參加國際交流,撰寫4篇英文論文在會議發表。2017年馬慶鈺帶領由9家機構的14位學者組成“中國社會組織經濟規模測算”課題組,採用系統分層抽樣方法,對截至2016年底全國逾70萬家社會組織的經濟貢獻進行測量並獲得重要發現。研究成果發布會吸引了24家媒體前來採訪。鑒於這一研究開創了我國由社會專業力量對社會組織經濟規模進行規范測算的先河,讓人們對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組織的成長及其作用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被民政部列入“2018年中國社會組織十件大事”之一。

立德樹人學風相傳,厚植善治價值理念

馬慶鈺大學畢業后即一直奉職於干部培訓和教書育人的講台。以其豐富的社會閱歷、深厚的理論基礎、積極的社會情懷,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各類班次開設反映中央方略和國家政策的專題課,為境外和國外各級公務員開設中英文專題課,為博士碩士研究生系統開設專業課。近10年獲得省部級科研和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次,一等獎4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3次。黨的十八大以來,他開發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新一輪機構改革與黨和國家權責功能調整”“一帶一路與社會組織走出去”“政社關系重構與社會組織發展”等,具有與時俱進,呼應時代之需的特點,其求真務實的嚴謹教風學風,廣受學員好評。講稿入選中組部全國干教培訓好課程,《治理時代的中國社會組織》一書被中組部評為公務員培訓好教材。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馬慶鈺建言將“社會治理和社會組織發展”設立為司局級領導干部培訓專題,至今已經舉辦10期共有600多位公務員參學。馬慶鈺帶領部門團隊與研究生院一起,成功申辦“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建立了相應的研究生課程體系,為社會管理學科建設和教研隊伍培養創造了條件。

馬慶鈺還特別致力於學生學品的塑造。他要求自己不懈地追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境界,他同樣要求自己的學生秉持“守良知,尊常識,求真理,不苟且”的學術操守。在學生心目中,馬慶鈺還具有和藹可親的長者風范和平等相處的為友之道。在指導學生學問的同時,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用各種可行的方式幫助學生﹔尊重學生的研究偏好,留給他們自主研究空間﹔在與學生相處中恪守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律,是學生們真正認同的良師益友。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馬慶鈺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