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強國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周紹朋

2019年01月29日09:02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原標題:周紹朋:強國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強國﹔經濟體系

  ﹝中圖分類號﹞F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5-0051-06

  ﹝收稿日期﹞2018-07-20

  ﹝作者簡介﹞周紹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重大戰略部署。指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二○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把各項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其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強國的基礎工程。本文根據學習“十九大”報告的精神,擬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如何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談一些體會。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意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的基本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不斷發展豐富而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戰略問題的科學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斗爭中,又大大發展豐富了“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基本內涵,使其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起,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位一體”總部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証,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就經濟建設這個根本而言,由於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成為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強國,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是根本不可能的。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將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而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二者是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的。所謂二者相互滲透,就是“三大變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目標,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又是實現“三大變革”的基礎、支撐和重要手段。所謂二者相互促進,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於加快實現“三大變革”,“三大變革”又能不斷為建設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和目標。

  所謂質量變革,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不斷改善GDP的質量和結構﹔二是要提高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技術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三是要提高各種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和性能。所謂效率變革,就是要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以一定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或者獲取一定的產出,使得投入最少。一句話,就是要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減少單位GDP中的能源消耗,減少排放,減少污染。所謂動力變革,就是要改變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以創新驅動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以創新驅動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並不是不要傳統的要素驅動。創新驅動與要素驅動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創新驅動是一切動力的源泉,創新驅動最終還是要通過要素創新才能作用於經濟活動中,經濟增長仍然是三大需求拉動的結果。只是在創新驅動下,創新要滲透到三大需求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在“三大變革”中,質量變革是主題,效率變革是主線,動力變革是基礎,它們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共同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具體要求,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又成為實現“三大變革”的基礎和基本手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強國,必須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當今的國際經濟競爭已由傳統的發揮比較優勢的進出口競爭,轉化為利用核心技術和先進管理擴大對外投資,提升資源整合能力的競爭。而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又必須通過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完善產業鏈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國經濟必須不斷提升技術創新優勢和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要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瞄准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要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在合作中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的競爭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而這些都隻有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容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就從根本上明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和建設方向。

  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其基本內容就是現代產業體系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其基本目標就是通過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的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益發展。所謂產業體系就是一國國民經濟中各種產業因各種相互關系而構成的整體。產業體系的發展演進是產業分工不斷深化,產業要素、產業結構和產業功能不斷優化的動態過程,是各產業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就現代產業體系而言,它主要包括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幾個方面。其中,實體經濟是主體、是根本,其它幾個方面都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具體地講,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實體經濟離不開金融,金融更離不開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離開金融就等於失去了靈魂,而金融離開了實體經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則進一步促進金融發展。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現代金融的發展,離開科技創新都寸步難行,而人力資源則為其他幾個方面,特別是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這就是現代產業體系構成的四大要素和內在邏輯關系。

  就實體經濟而言,它又是由工業、農業和部分服務業構成的。其中,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典型產業。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制造業的產業體系。制造業是眾多制造業行業和企業構成的,它通過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系,從而構成不同層次的經濟運行或產業體系。所謂價值鏈,它是相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的,是企業內部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的價值創造活動,它是一種價值生成機制,是一個動態過程﹔價值鏈從創造價值的地位和功能劃分,可分為基本增值活動和輔助增值活動。在一定情況下,價值鏈也可以通過供應鏈延伸到企業外部去。但從總體上看,價值鏈主要是企業內部的問題,呈點狀。價值鏈是供應鏈產生的前提,供應鏈是價值鏈運行的必然結果和延伸。所謂供應鏈,它是企業之間由於供求關系形成的鏈條連接,它是對多個企業而言的。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可以構建自身的供應鏈,但中小型企業一般很難構建自身的供應鏈。供應鏈來自於物流范疇,一般是指跨企業的物流管理。在空間布局上,供應鏈是屬於企業之間的問題,它由一條或多條線構成。供應鏈是產業鏈的基礎,產業鏈是供應鏈的綜合與發展。所謂產業鏈,它是各產業內部基於一定的生產技術和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形成的產業鏈條,它是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體結構。產業鏈一般由一個龍頭企業和鏈條上的諸多企業構成。產業鏈屬於區域經濟問題,在空間上呈網狀或面狀。產業鏈是產業體系的載體和組成部分,產業體系是眾多產業鏈的交叉和融合發展。各大產業體系的總和,就構成一國的國民經濟體系。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原創性科學研究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包括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就與實體經濟發展聯系比較密切的技術創新而言,從狹義上來說,它主要是指生產技術創新。如生產工藝的改進,作業過程的優化等。從廣義上講,技術創新還應包括新產品的開發、設計等產品創新。生產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具有密切聯系,也有一定區別。生產技術創新可能會帶來但又不一定必然帶來產品創新,產品創新可能需要但又未必一定需要生產技術創新。我們通常所說的技術創新,實際上是一種廣義上的技術創新,它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技術、工藝和新產品開發﹔科學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專利、知識產權和協同創新等。其中,協同創新主要是指創新主體和創新資源的協同,其他則是創新對象的創新。如我國高速鐵路技術的創新,就經歷了歸核(通過業務的整合確定核心業務,即實現歸核化)、借力強核(即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造核(創造自己的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和擴核(把擁有的核心技術擴大運用到相關領域)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就包括了生產技術和產品的全方位創新。

  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這裡所說的創新,除技術創新外,還應包括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從一定意義講,制度創新也是一種管理創新。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和企業制度正處在轉軌時期,把以體制機制轉換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從管理創新中分離出來具有重要意義。從內容上看,上述三大創新既有一定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最近,管理學界有人提出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今天,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是融合在一起的,很難說誰更重要。沒有管理創新進行科學的組織,技術創新就很難實現,而沒有技術創新作為支撐,管理創新同樣很難實現。同時,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又都需要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作保障。

  科技創新與整個經濟活動,特別是實體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金融是指貨幣資金的融通,融通的方式是信用,融通的機構是銀行和其他各種金融機構。現代金融體系主要包括組織體系,即金融部門(包括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運行體系(包括融資模式和公司治理體系)和監管體系。現代金融運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而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關鍵是要建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體制機制,這種體制機制的核心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利益機制。如果為實體經濟服務取得的收益與單純從事金融活動甚至金融炒作取得的收益相差甚遠,那誰還願意為實體經濟服務呢?現代金融監管的主要任務是規避和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要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實體經濟服務和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現代金融運行和監管的兩大任務,而要完成好這兩大任務,關鍵還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和加快發展。

  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中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如何管好用好人力資源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都離不開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管理必須抓好培養開發、使用配置和考核激勵幾個環節。在這幾個環節,當前都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在培養環節,存在著導向、結構、素質、能力等問題﹔在使用配置環節存在著學非所用、人才積壓和短缺並存、流動障礙和無序流動、市場化配置程度低等問題,考核和激勵環節存在績效考核不科學、收入分配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也隻能通過深化改革、創新管理加以解決。

  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則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經濟體制的本質是資源配置方式,有什麼樣的資源配置方式,就形成什麼樣的經濟體制,並產生相應的政府職能,以解決經濟學要回答的社會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以及為誰而生產等一些根本問題。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又具有盲目性和滯后性,同時還存在著市場失靈,這就需要通過發揮政府職能加以糾正和彌補。長期以來,由於投資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市場的盲目性、滯后性不僅沒能得到及時矯正,反而與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非理性行為迭加起來,從而造成了供給結構不合理和供給機制不靈活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隻有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加以解決。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可以使供給側的市場機制更加健全,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政府職能在供給側得到更好發揮。在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市場機制和政府職能的完美結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

  上述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就構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內容。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做好的幾項工作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緊緊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兩個方面的重要內容,即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建設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而展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按照“十九大”的部署,現階段需要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轉換供給機制,這也正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前面曾經提到,實體經濟是由工業、農業和部分服務業構成的。其中,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典型產業。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圍繞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建設制造強國,一方面要通過產業政策的有效實施,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跨國制造業骨干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配套發展。另一方面還要扶持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培育一批大企業的“配套專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運用辨証的思維和方法,按照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完善產業鏈的要求,深入開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工作,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以增強由龍頭企業帶動的整個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競爭力,促進我國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當前,我國的制造業正在由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發展,出現了智能化生產、大規模定制等新型的生產經營模式。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制造業還將由服務型制造向共享型制造發展。這種共享型制造將通過互聯網技術向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由生產過程的共享走向產品使用過程的共享。我國實體經濟,特別使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也就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過程。同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又必將大大加快我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進行科技創新,又要進行經濟體制和經濟管理創新。就科技創新而言,它本身就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時它又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加快科技創新,關鍵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同時要明確創新的方向和重要內容,加大創新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倡導創新文化,完善激勵機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在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要內容上,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進而建成強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民經濟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必須在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現代化農業相適應的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分配體系。首先,要運用現代產權制度,創新農業財產和資本組織形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並實行與經營形式相適應的分配制度,為建設現代化農業體系奠定基礎。其次,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及農業與工業和服務業等其他產業的有機銜接。第三,要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養殖、旅游、餐飲等產業,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有機銜接。

  (四)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充分。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關鍵。“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也是新時代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離不開完善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通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化經濟體系之中,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解決好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和區域經濟的產業布局問題。通過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促進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和產業銜接,通過區域內部的產業協調發展和區域之間的產業聯接,促進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經濟發展的辨証關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重要原則。

  (五)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內容,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謂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市場能否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取決於政府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因此,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歸根結底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最終又表現為政府與企業的關系。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首先要確保市場機制健全和運行有效,同時要發揮好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配置資源產生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的作用﹔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首先要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要發揮好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作用。隻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必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1+N”的頂層設計和黨的“十九大”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實施和擴大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十個方面的改革試點,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工作扎扎實實推向深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涉及到國有資本運營和監管等諸多問題,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環節的工作,即一,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建立健全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實現企業出資人財產權和法人財產權分開(任何人的財產一旦投入企業就變成企業的法人財產)﹔二、按照分類(商業一類、商業二類、公益類)改革的要求,對不同類別的企業實行不同的股權結構,以實現企業股權結構的科學化、合理化﹔三、根據不同股權結構的要求,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股權結構決定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體系,實現企業法人財產權與經營權分開以及有效制衡和效率的統一。

  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和自由流動,必須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要加快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加強市場監管。特別是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同時,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稅收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六)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是一個開放系統。既要對外開放,更要對內開放。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的開放具有明顯的新時代特征。這種新時代特征可概括為,以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為目標,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與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必須進一步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實行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必須進一步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通過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種全面開放的新特點新格局,必將把我國開放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進一步加快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