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原
2019年01月23日08:16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即“九個必須堅持”。其中,第九條指出,“必須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關於方法論的具體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了改革開放行穩致遠。”這是辯証思維的典型體現,對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特別是開展方法論研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相結合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相結合”的方法,實際上總結的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統籌兼顧”的做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黨中央經常講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條腿走路”等的更為具體的概括。循著這樣的思路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有這樣幾個“結合”值得關注:
第一,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一直注重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的領導,嚴格黨內生活,使黨內始終充滿活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黨的建設開創新局面,黨風政風呈現新氣象。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這是艱巨復雜的改革工作得以順利推進的根本政治保証,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鄧小平明確地說過,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縱觀歷史,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隻有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才能確保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家長治久安。
第二,增強綜合國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結合。中國經濟曾長期以超過10%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連續跨越幾個台階,從穩步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目前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這一切要歸功於把“三個有利於”當作衡量改革開放和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根本判斷標准。日子過得好不好,是人民對一個政府或一種建設方案評價的最感性的標准,關系著民心向背。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卻能夠不斷地取得成功,與在改革過程中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有重要關系。對於一個執政黨,人民隻有切實感到在其領導下生活得越來越好,才會堅定地支持和擁護。因此,在實際上,而不是在口頭上,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使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加強,是執政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大要訣。
第三,尊重知識與尊重勞動相結合。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指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並重申“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不但表現為為知識分子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而且還表現為實現干部隊伍的知識化和專業化。鼓勵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幫助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其中所體現的是對勞動的尊重,是按勞分配的真實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維護和發展勞動者的利益,保障勞動者的權利。40年來,改革開放之所以在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與對知識和勞動的尊重是分不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和勞動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兩個車輪。
第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與培育社會組織相結合。國家治理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隻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提高各級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素質和本領,提高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工作能力,才能形成先進的國家治理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規定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途徑。社會組織是國家與個人之間的中介,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之后,社會組織結構開始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經濟組織和民間社會組織。這些組織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對經濟社會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二、相統一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相統一”的方法,強調的是兩點論中的不可偏執這一層意思,兩點不是完全對立的兩點,而是統一的兩點,既可能體現在空間上的展開,又可能體現在時間上的推進。按此來看,40年的改革開放至少有這樣一些“相統一”。
第一,維護社會穩定與漸進改革相統一。改革開放以來,黨內外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但是,穩定並不是停步不前,而是要不斷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社會的真正變革是一點一滴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這樣,先由農村改革開始,進而推進到鄉鎮企業,再到城市的改革﹔先搞好經濟體制改革,再逐步推向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先從4個特區的開放開始,進而推向沿海14個城市,再推向全國。漸進改革的關鍵是“進”,在大方向明確的情況下,必須不斷地向前推進,並且這個“進”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全方位的“進”。
第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以德治國是中國的傳統,其真諦在於使當政者通過正心誠意的修養形成一種內在約束,從而有所為有所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為法治實施奠定文化基礎。建立完善的法治體系和有效的德治系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正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同時也是一種誠信經濟,離不開道德。法治與德治必須齊頭並進,互相補充。
第三,獨立自主與融入世界相統一。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不僅要積極營造有利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還要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學習、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1978年以后,中國積極推行對外開放戰略,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加強與世界的聯系,逐步參加到經濟全球化中,有效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等,在全球競爭中趨利避害,努力實現互利、普惠、共贏。如今,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日益對全球事務產生影響,在國際機制的補充和完善及處理重大國際事務時,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三、相促進的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相促進”的方法,從矛盾運動產生的動力角度揭示了40年“巨變”背后的驅動力,尤其是指明了前進過程中的“雙引擎”方法。據此可以發現,40年的改革開放中,這樣幾個“相促進”尤為值得關注:
第一,思想解放與實踐創新相促進。從人類發展史上看,任何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無不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啟動,就是緣於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引發的真理標准大討論及思想解放運動。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的歷史。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由此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聯起來。同時,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不斷創新實踐的歷史。“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地闖,干起來再看。先有實踐后有思想,與先有思想后有實踐一樣,都是歷史發展的邏輯。鄧小平曾指出,“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新情況”“新問題”曾是最常見的兩個用語,充分體現了實踐創新產生的結果。40年的改革開放史就是思想解放與實踐創新互相激蕩的歷史。
第二,學習與創造相促進。學習是創造的必備工夫,面對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及理念,向發達國家學習成為一種共識,40年來,中國走了一條引進、模仿、吸收和創新之路。其中,最典型的體現之一是“863計劃”的制定實施。“863計劃”因發展高技術研究的建議和批示時間在1986年3月而得名,確定之初主要是瞄准和跟蹤世界前沿技術,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后來,“863計劃”逐漸加強自主創新,實現了從跟蹤模仿到創新跨越的戰略轉變,在許多領域搶佔了技術制高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表明,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必須把學習和創造結合起來才能創新發展。
第三,理想與現實相促進。改革開放以來,在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前提下,中國更加注重從現實需要和存在的問題出發來進行改革和發展,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沒有理想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撇開人民現實需要的政黨也不會取得成功和發展。理想和現實相互激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上就曾指出,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在《辯証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文中,他也特別強調:“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准確把握各方利益的交匯點和結合點”。實際上,上述“相結合”“相統一”“相促進”的方法,就鮮明地體現了改革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這顯然是運用辯証唯物主義精湛地高度概括了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總體性框架性的方法論。
回顧過去,重在指向未來。四十年的滄桑巨變,四十年的光輝歷程,夯實了一個民族近百年復興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系統地總結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和方法論,必將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一個更新更好更高的境界。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副主任)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改革開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