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7日09:12 來源:《求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世界對中國充滿期待的大背景下,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又為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經濟發展快車提供契機,不斷提升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深刻領會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使供需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循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國內一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在趨於顯性化,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明顯增多。現階段,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的,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重點在實體經濟,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的關鍵也在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更是在實體經濟。為更有針對性破解實體經濟發展難題,避免結構調整升級步伐受到遲滯,需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加速匯聚到發展實體經濟之中,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形成發展國內市場與壯大市場主體、提升供給質量的有效協同。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條件。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增強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既可以為實現更充分的就業、進一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供源泉動力,又可以適應居民消費提質升級趨勢,精准對接居民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還可以補齊民生領域公共服務短板,擴大高質量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從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穩定社會預期和提振市場信心的有力支撐。近期國際上一些“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有所抬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炒作所謂“國進民退”等言論,再加上一些風險和困難交織疊加,加大了各方對我國經濟形勢的顧慮擔憂,一些企業避險情緒上升。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可能誘發市場主體非理性行為,推動負向預期自我實現。發揮政策的引導帶動作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可以穩定國內有效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做大經濟規模“蛋糕”。這不僅能帶動更多市場主體成長壯大,也能為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注入力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充分彰顯大國擔當的主動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發達經濟體經濟接近擴張周期頂部,增速趨於放緩,新興經濟體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主要經濟體政策調整外溢效應凸顯,特別是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成為影響全球經濟平穩運行和各國切身利益的共同大敵。在這種情況下,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將為世界各國企業進入中國大市場提供更多機會,充分展示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130多個國家主要貿易伙伴的重要作用,有利於保持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較高貢獻率,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注入穩定性。
二、充分認識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廣闊空間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不僅必要和緊迫,更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在崛起。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等內涵式發展需求更為迫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為國內市場發展拓展空間,新的市場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國內市場具有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鮮明特點。
居民消費升級將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我國人口數量超過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總和,預計201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接近1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55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超過38萬億元,年均增速約為1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2015年以來保持在50%以上,消費能力提升帶動消費升級的趨勢日益明顯。隻要我們牢牢把握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努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不斷激發潛在消費,就能極大地開拓和升級國內消費市場。比如,積極開發新型、前沿信息產品,推動基於網絡平台的消費成長,有望推動智能化、信息化、體驗式消費形成新趨勢,不斷壯大消費新增長點。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將持續形成市場動能。以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與滲透融合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國全面優化升級產業體系、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提供了機遇窗口。201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2.7%,比2012年提高3.3個百分點。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需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等水平。新興產業是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長潛力的部分,需要大力優化環境、完善機制,促進重點領域不斷突破。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大成長空間,需要圍繞研發設計、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檢驗檢測、品牌建設、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充分激發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切實提高服務業專業化水平。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既直接產生需求,也將培育新的消費模式,創造源源不斷的市場新需求。
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補短板將不斷創造投資需求。關鍵核心技術裝備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方向,是硬本領、硬能力,具有推動生產資料分配方式、社會生產方式全面變革的特質,決定著企業競爭乃至國際競爭的成敗。我國在自主創新能力上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不少關鍵技術、高端裝備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仍依賴進口,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制造企業佔比不足30%,產品附加值不高,在國際產業鏈中總體尚處於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取得新突破的需求和期待十分迫切,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和發展潛力。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將繼續釋放發展勢能。2017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1400萬人口從農村轉入城鎮,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每年將增加1萬多元的消費需求。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由農民轉為市民的過程必然伴隨消費觀念和結構的更新升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還將加快向小城鎮和鄉村地區延伸,城鄉之間要素資源的流動將呈現雙向互補、均衡協調的趨勢,這也將是釋放巨大需求潛力的過程。當前,我國區域間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的省份之間,差距在4倍左右。地區之間可以通過先發展起來的帶動后發展的,實現共同發展。這個差距縮小所能帶來的市場空間之大不難想象。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既是從不平衡達成平衡的動態過程,也是在更高水平上達成平衡的過程,發展結構將更趨優化,市場容量也將不斷擴大。
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補短提質將顯著增強發展后勁。當前公共服務在總量匹配、質量提升、布局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每千人口護士僅為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1/4,合格養老護理人員僅為市場需求的10%,年出國留學人員超過60萬人,增加托幼、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能夠更好滿足人民迫切需求,也可以通過減輕居民負擔釋放消費潛力。公共基礎設施在智能化、網絡化、配套連接和利用效率上改進空間很大,交通、水利、能源、生態環保、農業農村、市政、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需要進一步增加投入,通過加快實施一批基礎設施補短板重點項目,可以提升經濟的“木桶容量”,有效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一方面可以借助社會資本的靈活性、競爭性和專業性特點,及時發現和滿足居民個性化、動態變化的新需求,擴展市場空間﹔另一方面也為社會資本提供新的投資渠道,帶動合理有效投資,激發市場活力。
潛力就是空間,差距就是機遇。隻要我們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就完全有可能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培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三、准確把握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總體思路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必須主動對標對表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徹底擺脫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激發市場活力、內生動力,提升中長期發展潛力,在經濟良性循環和供需動態平衡中,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水平,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當前,要著力在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要在“鞏固”上下功夫。主要是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要堅持大力破除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無效供給,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各類營商成本,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切實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有效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補短板力度,不斷優化市場供給結構,努力以高質量的供給催生創造新的市場需求。
要在“增強”上下功夫。主要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要尊重企業主體地位,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進一步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精准把握宏觀調控的度,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立經常性規范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要在“提升”上下功夫。主要是提升產業鏈水平。要把創新作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第一動力,完善激勵創新的機制和政策,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使傳統產業煥發巨大生機和活力,通過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進一步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水平,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國內市場發展打造新引擎。
要在“暢通”上下功夫。主要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大國內市場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破除制約國內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開放,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四、牢牢抓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主攻方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對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作出了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會議精神,找准目標方向,圍繞解決制約國內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一些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從五個方面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強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補短板。創新是國內市場振興之源、強盛之基,不進則退、慢進亦退,要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升級各類“雙創”平台載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穩定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福祉的主體力量,大力支持傳統產業高效、綠色、安全發展,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內容。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全程化監管,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切實引導和支持土地、金融、創新、人才等要素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集聚,支持企業瞄准國際同行業標杆,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大力推動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實體經濟企業數字化升級和綠色化改造,促進制造企業向創意孵化、研發設計等產業鏈兩端延伸,推進工業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國內市場中最具成長性的部分,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要密切跟蹤國家科技、產業發展的最新變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差異化、高端化水平,以及生活性服務業的精細化、品質化、便利化水平。促進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融合,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發展。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在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關系未來的核心領域,強化軍民融合發展,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聚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有效投資。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短板弱項,進一步釋放不平衡發展所蘊藏的巨大勢能。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網絡,促進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生態環保設施城鄉統一布局,積極實施城市市政設施更新,有序推進城市老舊小區綜合功能改造。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跨行政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川藏鐵路、沿江高鐵、北煤南運通道等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大項目建設。強化脫貧攻堅保障,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貧困地區農產品流通服務網點建設,打通農產品供應鏈條。推動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設施建設。
堅持從供給側發力積極拓展消費新增長點。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要適應居民消費從“有”向“好”的轉變,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使消費真正成為國內市場發展的“頂梁柱”。要完善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快實物消費提檔升級,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優化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設計,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推動傳統商貿創新發展。進一步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准入,提升家政服務供給能力,發展多元托幼服務,釋放養老服務發展潛力,促進旅游消費提質擴容。引導消費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長,加強適應平台型消費等發展需要的制度供給。推動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娛樂、汽車等消費。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產品和服務標准建設,深入實施“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完善消費領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機制。
作者: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相關專題 |
· 《求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