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軍
2019年01月17日09:09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帶動我國質量工作的戰略調整和不斷變革,促進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推動質量發展走出一條階梯式進步的路子。總的來看, 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屬於質量萌芽時期。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民物質需求快速增長,各類商品供不應求,解決“有沒有”問題成為主要矛盾,老百姓的質量意識嚴重缺失,質量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落后,加強質量管理迫在眉睫。
一是先從工業領域入手,解決嚴重的質量問題。黨和國家首先從工交系統開展包括班子、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整頓,1978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簡稱工業三十條,其中對改善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和標准等提出要求。當年12月,國務院《關於不合格品不計算產量產值的通知》提出,各工業企業生產不合格產品,一律不得計算產量和產值。1980年3月,國家經委頒布《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暫行辦法》,推動工業企業實施規范化、制度化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控制能力。1985年實行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制度,對質量水平開始進行量化評價。1986年4月,國務院頒布《工業產品質量責任制條例》, 規定不合格工業品由生產企業對用戶和經銷商承擔修復、更換、退貨以及賠償實際經濟損失的責任。這是我國第一次對產品質量責任提出要求,消費者也從此有了維權的法律武器。后有關部門相繼又對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提出改進要求,質量管理領域不斷擴大。
二是以推廣全面質量管理為突破口,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改革開放伊始,就注意引進西方先進管理方式,1978年8月,日本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川馨率團訪問中國,介紹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模式,並對中國質量工作提出10余條建議。同年,一機部在南京電瓷廠舉辦質量管理培訓班,國家經委確定北京內燃機總廠、北京清河毛紡織廠為全面質量管理(TQC)試點企業,標志著質量管理活動邁出全員參與的第一步。北京內燃機總廠在吸收日本小鬆制造所的管理經驗后,於1978年9月發布我國第一個QC小組成果。1979年5月,國家經委首次舉辦全國質量管理培訓班﹔8月,第一次全國質量管理小組代表會議召開,命名第一批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70個。1983年1月,國家經委召開全國第一次企業管理現代化工作座談會,提出“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針。此后,《質量管理小組注冊登記暫行辦法》《質量管理小組暫行條例》《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管理辦法》等相繼實施,推動企業質量管理逐步趨向多元化。這一時期,海爾“砸冰箱”、杭州武林廣場“燒劣質鞋”等事件,標志著企業對質量管理的覺醒。
三是建立獎勵機制,引導企業生產優質產品。1979年6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經委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優質產品獎勵條例》,決定對工業產品中的優質產品頒發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或銀質獎。首屆國家優質產品獎的獲獎產品共有172項。1982年3月,國務院同意設立國家質量管理獎, 重點表彰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做得好、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好、在行業或地區領先的企業,蘭州煉油廠、吉林化學公司染料廠和常州柴油機廠成為首批獲獎企業。1987 年5月,國務院批准頒布實施《國家優質產品評選條例》,對獲獎產品頒發國家優質產品獎証書和標有“優”字標志的獎牌,也對評優評獎活動給予規范。
四是開展群眾性質量活動,激發全社會的質量意識。1978年8月31日,全國第一次“質量月”廣播電視大會隆重召開,李先念、余秋裡、方毅、陳慕華、王震、谷牧、康世恩等多位領導人出席。會后各部委領導同志深入基層調研,親自站櫃台、訪用戶、背次品,推動質量宣傳活動在全國鋪開。1979年到1984年(1981年除外),每年的質量月大會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議規模與隆重程度可見一斑。后1985年-1992年因故停辦外,全國質量月活動從1993年開始一直持續至今,為質量知識普及提供了廣闊舞台。同時,有關部門還加強宣傳鼓動,比如1980年國家經委組織專家和企業代表分赴全國12個省區市的38個城市,巡回宣講質量管理知識。1992年首都新聞界組織中國質量萬裡行採訪報道活動,成為90年代初期“最有影響的社會活動之一”。質量工作逐步深入人心,全社會質量意識明顯提高,這一時期的質量啟蒙教育功不可沒。
第二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頭10年,屬於質量振興時期。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大量進口產品讓老百姓認識到我國質量差距, “中國制造”出口也面臨嚴峻的質量競爭,質量成為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和搶佔國際市場的關鍵。
一是質量管理體制逐步穩定。新中國成立后,質量管理工作多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下達生產計劃同時提出質量指標。改革開放后開始在國家經委內設質量管理處, 1994年2月成立國家技術監督局, 成為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這期間,國家技術監督局質量管理司還曾對外加挂國務院生產辦公室質量管理局和國家經貿委質量司的牌子。1998年3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更名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管理標准化、計量、質量工作並行使執法監督職能,隨之省以下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實行垂直管理。2001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挂牌成立,實行對質量、計量、標准化三位一體管理,質量管理體制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二是質量管理逐步加強。為減少質量工作與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國務院決定1991年為“質量、品種、效益年”,號召走投入少、產出多、質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發展道路。1992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質量工作的決定》, 提出依靠技術、引入市場機制、加強質量監督等政策措施。1993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產品質量法》,我國質量工作進入法制軌道。1996年12月,國務院印發《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 第一次對質量發展提出長遠規劃, 推動我國的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躍上一個新台階。199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產品質量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要求以市場經濟規則來加強質量管理。2003年11月施行認証認可條例,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証和相關產品質量認証逐步興起。這一時期,海爾的日清日高、武漢鋼鐵公司的質量效益管理、邯鄲鋼鐵公司的質量成本雙否決等質量管理方法逐步形成,引導企業不斷提高以質取勝意識。
三是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力度逐步加大。市場放開搞活后,總需求大於總供給,部分企業受利益驅使,片面追求數量忽視質量,假冒偽劣產品大肆沖擊市場,出口商品質量問題也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國家形象。國務院領導提出“鐵腕抓質量”要求,1989年9 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嚴厲打擊在商品中摻雜使假的通知》,1992年7 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通知》,1993年7月,以主席令形式頒布《關於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對摻雜摻假、以假充真和生產不合格食品、醫療用品以及假農藥、假獸藥、假化肥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全國質量管理部門也成立專門執法隊伍,建立12365投訴舉報咨詢系統,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加大對質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2010年11月起,國務院部署在全國統一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專項行動,打假治劣工作進入集成化作戰階段。
第三階段,從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質量為核心要素的標准、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競爭日趨激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質量發展之間矛盾突出,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全面提升質量勢在必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質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明確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還專門向中國質量大會、第39屆ISO大會致信,多次強調消費品質量、裝備制造質量、建筑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等問題,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要求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並明確提出建設質量強國。這些年,“質量強國”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文件名義提出實施質量強國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新時代質量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質量強國的堅定決心,為我國質量發展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質量,質量工作制度政策不斷優化創新。2012 年1月,國務院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2013年5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質量工作考核辦法》。2014年7月,國務院啟動首輪對各省級政府的質量工作考核。2014年12月,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45家組織和4名個人獲得質量獎和提名獎。這期間,國務院建立全國質量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國務院標准化協調推進部際聯席會議、全國認証認可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等制度,批准設立“中國品牌日”, 先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13— 2020年)》《深化標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國家標准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裝備制造業標准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消費品標准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 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對我國質量發展作出長遠設計。
我國質量提升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水平明顯提高。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平均合格率從1985年的66.5%提升到2017年的91.5%,多年維持在90%以上。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的質量問題投訴比重近5年來下降10個百分點。載人航天、大型飛機、高鐵裝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工業品合格率達到93.9%,食品合格率達到97.1%,重點工程質量優良率達到100%,重點服務行業質量滿意度保持在“比較滿意”區間,電商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穩步提升。歐美對我國出口商品通報召回數量近年來逐步降低, 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逐步走向世界。
分析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質量工作歷程,可以看到五個趨勢性變化。
——質量工作重點從杜絕殘次品逐步轉變為加強監管和質量提升兩手抓。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生產技術和質量管理水平不高,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工藝不合規范、產品不合標准。90年代初期,不法企業公開仿冒侵權甚至出口假冒產品, 整頓市場和打假治劣成為當時監管的首要任務。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解決“有沒有”問題后,解決“好不好”問題成為重點任務。可持續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部署以及優質發展、以質取勝等工作要求,都體現了對質量的追求。進入新時代,質量問題突出表現為質量需求和質量供給之間的矛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 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 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黨和國家明確提出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部門在繼續加強監管、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
——質量工作模式從政策引導逐步轉變為法治規范和改革創新相結合。40年來,質量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轉變,《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規施行,以質量安全監管為核心,以生產許可、監督抽查、信用監管、缺陷召回、維權投訴、執法打假等為支撐的制度體系日益健全。同時,伴隨全國改革進程,質量管理體制機制也在法治軌道上不斷優化完善和改革創新。比如生產許可証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企業開展自願認証、現場審查后置、“一企一証”等改革措施相繼到位。標准化工作改革扎實推進,團體標准從無到有,企業標准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全面推行。尤其是質量工作體制歷經多次改革並不斷加強,從分散協調抓質量轉向集中統一抓質量,2018年3月組建成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推動實施質量強國戰略進入新時代。
——質量監管從部門監管逐步轉變為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治理。在計劃經濟時代,對質量安全的管理以計劃指標來體現,監管職能分散單一。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實施,要求擴大企業自主權。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市場主體活力日益增強,社會各方參與質量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監管方式上,除了行政性命令外,還強調加強宏觀管理、公共服務、法制建設、社會自我調節等多種方式,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在質量工作格局中的作用日漸加強,企業主責、地方總責、部門監管、社會參與的大質量工作機制逐步完善。目前,全面質量管理、六西格瑪、QC小組等先進管理方法廣泛運用,我國累計注冊質量管理(Q C)小組4200余萬個,創造可計算經濟效益近1萬億元,全國“質量強(興)省”實現全覆蓋, 28個省份設立政府質量獎,2800 多個市縣開展“質量強市(縣)” 活動,覆蓋面超過90%,追求質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日本學者稱,中國經濟取得驚人發展有很多原因,不可否認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開展了全面廣泛的品質管理活動。
——質量服務對象從為用戶服務逐步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1981 年8月,全國第一次“為用戶服務座談會”召開,強調從用戶角度評價質量實效。此后幾乎所有的質量領域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文件,都提出要滿足人民群眾質量需求。特別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為根本目的,把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群眾質量需求作為提高供給質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促進質量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強人民群眾的質量獲得感,推動質量評價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滿意度”躍升。這說明產品質量評價指標從以標准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質量服務對象逐漸從經濟學范疇轉為政治學范疇。
——質量進步體現在依靠向國外學習逐步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現代化質量管理伴隨大工業化生產而不斷成熟,我國質量工作從一開始就面向國際。上世紀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我們還是以學習國外經驗為主,邀請日本質量專家來華開設質量講座,邀請德國退休工程師現場指導企業提升管理和技術, 其中武漢柴油機廠“洋廠長”格裡希就是其中的代表。1984年6月, 中國質量管理代表團出席在英國布萊頓召開的第六屆世界質量會議, 中國質量管理工作開始走出國門。1991年4月19日,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代表我國正式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EAN)。截至目前,我國在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等30多個國際組織中擔任重要管理職務和技術職務。后期,我們在不斷學習國外先進質量管理經驗的同時,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推動中國標准、中國管理等也走向世界,不斷擴大中國質量的國際影響,為全球質量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回頭看,質量工作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望未來,時代大潮浩浩蕩蕩,質量大業迎接輝煌。我們一定要肩負起新時代的偉大使命,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新時代我國質量事業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質量保障。
(作者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