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臣華 劉 軍
2019年01月16日13:33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1978年—2018年,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40年,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實現的歷史性變革,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偉大成就固然需要總結發揚,但更要看到過程背后的艱辛付出。回望新中國成立近70年,前30年摸索前行是付出,后40年改革開放也是付出。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內蒙古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共圓了我們的許多夢,更激發了我們未來進一步解放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實事求是奮發向上的勇氣和行動。內蒙古改革開放40年鑄就的歷史輝煌,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在民族地區發展中的成功實踐。
內蒙古改革開放40年歷程和成就
內蒙古改革開放的40年,是在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不斷深化改革的40年。40 年來,內蒙古歷經了起步摸索、逐步拓展、加快探索、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階段,完成了一次次深刻的歷史性變革。
第一階段:1978年—1988年, 轉變工作重心,在撥亂反正中探索適合區情的發展思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積極解放思想,把工作重心及時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在農村較早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制, 在全國率先實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牧區生產力。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成果是推動了“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轉變到擴大開放,從固守陳規轉變到大膽改革。
第二階段:1988年—1992年, 改革開放進一步拓展,重點領域改革漸進鋪開。這一時期,改革重點從農村牧區加速向城市轉移,在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中推行放權讓利、承包經營等,在盟市旗縣推進綜合改革,城鎮活力逐步得到釋放。同時,改革的態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從經濟政治領域加速向科技、教育、文化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廣度較前一時期有明顯進展。
第三階段:1992年—2002年, 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到黨的十六大召開, 內蒙古改革開放步入加快推進新階段。這一階段內蒙古以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大力推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各領域改革,基本實現了“總體小康”。這一時期,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已非常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內蒙古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第四階段:2002年—2012年, 搶抓歷史機遇,實現新世紀跨越發展。從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八大召開,內蒙古改革開放步入新世紀跨越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內蒙古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家對能源需求增加等發展機遇,堅持走富民強區之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產業化“三化”互動,實現了經濟增速連續八年全國第一,促進經濟發展走進西部前列。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啟示在於我們不斷深化對區情的認識,逐步完善了發展思路,搶抓市場機遇, 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結合內蒙古實際的發展路子。
第五階段:2012年至今,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以黨的十八大召開為標志, 內蒙古踏上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新態勢,步入了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內蒙古的新階段。
如今,內蒙古這片廣袤土地已經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2017 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GDP) 比1978年增長74.2倍,年均增長11.7%,快於同期全國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佔全國GDP的比重由1.5%上升至2%。人均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53.5倍,年均增長10.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1978年增長245.7倍,年均增長15.2%。城鄉居民收入比1978年分別增長117.6 倍和96.4倍(未扣除價格因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增長112.7 倍,年均增長12.9%。人口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21.8%上升至62%, 年均增長1.03個百分點。同時,打造了享譽國內、世界知名的“三張名片”:一是民族文化繁榮興盛, 烏蘭牧騎成為全國文化戰線的一面旗幟,並被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二是生態環境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到“總體遏制、有效好轉” 的歷史性轉變,堅守了祖國北疆生態屏障。庫布其沙漠治理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治沙奇跡”, 庫布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首個“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三是民族關系和諧穩定,創造了新中國史上眾多的第一次和先進經驗,上世紀50年代就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范自治區”,多年來始終如一地呵護崇高榮譽,成為矗立在祖國北疆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內蒙古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基礎和優勢
回望40年前行歷程,內蒙古發展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立足區情實際,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改革開放,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聚焦高質量發展, 在“三個基礎、一個環境、一個效率”方面得到持續鞏固、優化和提升,也為內蒙古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登高望遠、守望相助、“三個跳出”,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殷切期望,以及“四個著力”“五個結合”的明確要求奠定了基礎。
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基礎不斷夯實。40年間,內蒙古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年的71.1︰11.3︰17.6演進為2017年的10.2︰39.8︰50,形成了一二三產業共同支撐經濟增長的發展格局。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7%,2017年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4.9%。金融、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提速提質,金融業佔服務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4% 升至2017年的13.7%。旅游業總收入、入境旅游總人數分別較2000年增長63.5倍和4.5倍。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升,人均公共財政支出與人均公共財政收入之比達到2.24:1。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涵蓋41 個所有行業大類的工業體系已構建成型,先進裝備制造、光伏發電、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規模優勢﹔煤炭、稀土化合物和煤制油、甲醇、天然氣等產能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為打造國家重要的多種能源綜合利用基地、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以糧食和農畜產品供給為主導的農牧業,成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6個糧食淨調出區之一﹔超過全國平均值的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0%左右,牛奶、羊肉產量居全國首位,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量佔全國1/3以上,居全國首位,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5%。
圍繞補齊發展短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鐵路、公路、航空、市政、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領域的瓶頸制約不斷緩解並形成競爭新優勢,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公路基礎設施已形成“三橫九縱十二出口”公路網布局,2017年,公路線路裡程達到19.9萬公裡,是1978年的11倍,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裡程均居全國前列,30條出區高等級公路全部打通。鐵路運營總裡程達到1.37萬公裡,是1978年的8.8倍。呼張高鐵2019年底全線通車,將有效解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進京通道問題。集寧至大同和包頭至銀川高鐵正在積極推進,將進一步融入全國高鐵網。民用機場由2010年12個快速增至27個,居全國前列。已開通對外開放口岸18個,通往俄羅斯、蒙古國航線6條,經內蒙古前往歐洲班列線路36條,滿洲裡、二連浩特成為我國對俄對蒙最大陸路口岸。以互聯網、物聯網、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通訊基礎設施加快布局,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分別達到65.96%和49.25%。2017年正式啟動內蒙古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和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全區大數據服務器裝機達到90萬台,居全國首位。
圍繞人才是第一資源,人力資源基礎持續鞏固。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內蒙古更加重視“人”的關鍵作用。目前全區總人口約2500 萬人,人才資源總量佔比近一成, 其中,專業技術人才96萬人,高技能人才56.1萬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達到11︰31︰58, 分布涵蓋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支結構比較合理的人才隊伍。人才引領發展作用逐步凸顯,各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基地、院士專家和個人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工作,產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多個項目或國家科技進步獎,永磁MRI 技術獲得國內外多項專利授權,稀土應用創新人才團隊1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基本實現了產業化應用。近期又出台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1+N+X”特色政策體系,安排人才工程專項資金、人才發展基金, 將有效吸引和聚集更多人才“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
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積極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為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區域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2017年, 內蒙古擁有國家級高新區3個、國家級企業孵化器1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領域各類基地10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3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4個。大型乳業、羊絨 、稀土加工工藝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煤化工、氯鹼化工、天然氣化工項目規模與技術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圍繞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效率持續提升。始終堅持在全國改革大局中謀劃推進改革,把落實中央出台的改革方案放在重中之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政府承擔的經濟和生態領域改革232項, 需出台改革成果653條,已出台605 條,重點推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結構性減稅等改革事項。在全國率先頒布了政府行政權力監督管理辦法,工商登記注冊、“三証合一”“五証合一”“多証合一”、個體工商戶“兩証整合”等改革舉措,自治區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幅度達到48.6%, 自治區本級行政權力精簡幅度接近50%,累計減輕企業負擔1265.9億元。其中,自治區“八張清單”、電力體制改革、水權交易、足球改革及和林格爾新區“企業零跑腿”、開魯縣“一次不讓跑”等走在了全國前列,有效激發了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強勁動力。
新時代內蒙古改革開放“方法論”的思考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內蒙古面對的是九曲十八彎的“河”,那麼未來我們將要跨越的就是波瀾壯闊的“海”。從現實情況看,內蒙古底子薄、欠發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發展水平不高的主要矛盾仍沒有根本改變,后續發展面臨的基礎條件、外部環境、發展要求及比較優勢等,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此,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在於推動產業由中低端為主向中高端相結合轉變﹔競爭優勢由價格和成本優勢為主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營商環境和創新創業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環境轉變﹔人力資源開發服務由人才的專業化培養引進為主向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有效激勵、增強活力相結合轉變。從方法論的角度則取決於“三個能否”,即能否用高質量發展思路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能否用市場化改革舉措化解改革中出現的矛盾,能否用高水平開放思維排除開放中面臨的障礙。
一是能否用高質量發展思路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在過去的發展中,由於思想不夠解放,內蒙古有的優勢沒能很好轉化,有的政策沒能很好利用,錯失了一些發展機遇,導致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內生動力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可以說,“思想觀念短板”是其他短板的“總根子”,因此, 唯有通過解放思想,用新的發展理念破除舊的路徑依賴,著力補齊這一根源性的短板,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踐中轉變思路、抓住機遇、跟上時代。
當前內蒙古發展水平不高面臨著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二是發展的幸福感獲得感不足,也就是發展成果的共享度相對不高。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還是要靠發展、靠創新,但新時代高質量的發展是講規模與結構、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統一, 再也不能像過去多次反復出現的那樣,單純大干快上、擴大規模、低效投資。因此,推動新時代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好“怎麼發展”和“為了誰發展”這兩個根本問題,堅決從傳統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摒除傳統“政績思路”和“唯GDP”的發展觀,深耕高質量發展新思路,提高運用發展眼光和市場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競爭優勢向全方位拓展,最終實現產業由中低端為主向中高端相結合轉變,競爭優勢由價格成本優勢為主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人力資源開發服務由人才的專業化引進培養為主向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有效激勵、增強活力相結合轉變,促進在經濟繁榮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是能否用市場化改革舉措化解改革中出現的矛盾。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以積極穩妥的方法化解阻力、形成合力,以漸進式改革在摸索規律中前行。在先易后難的改革方式主導下,淺層次的、容易改的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隨著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協調各方利益和達成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的難度加大﹔改革越來越觸及現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的重大改革阻力較大﹔經濟社會雙重轉型的壓力,思想觀念多元多樣的碰撞,讓深化改革的腳步面臨新的羈絆。
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出現, 症結在於改革開放還沒有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出現,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財稅金融、農村牧區、科技教育、醫藥衛生等重點領域改革是一方面,更需關注的是改革中出現的市場與政府的矛盾,要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 更多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 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讓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對內蒙古而言,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完善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以政府“有形之手”構建和維護市場“無形之手”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在宏觀層面,需進一步完善以鼓勵企業創新和提質增效為導向的市場激勵機制。在微觀層面,政府無需尋找直接政策抓手,更不能人為挑選贏家,而是應致力於營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允許自由進入退出的公平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環境。同時,對內蒙古而言,推進市場化改革過程也不能一味復制先進地區改革經驗, 必須立足實際、敢闖敢試,既需要學習別人的經驗,更需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獨辟蹊徑,探索新路。為此,必須加快改革舉措創新,以創新帶動有質量、有效益、結構優的經濟增長,推動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 才能真正縮小與先進地區不斷拉大的差距。
三是能否用高水平開放思維排除開放中面臨的障礙。隨著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一帶一路”中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務實推進,為內蒙古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戰略機遇, 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 必須堅持登高望遠,跳出當地、跳出自然條件限制、跳出內蒙古,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識謀劃事業、謀求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
在戰略層面,需發揮獨特的綜合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快培育走廊經濟,拓展腹地經濟,形成開放型、外向型經濟,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立足中蒙俄經濟走廊戰略節點優勢,筑牢國家向西、向北開放的重要戰略平台。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戰略,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環渤海地區沿海開放的重要腹地、沿邊開放的重要前沿﹔對接國家西部陸海大通道建設,打造有機銜接“一帶一路”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立足東北經濟圈,構建東北四省區沿邊沿海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切實做強做優開放型經濟。在推進環節,則需要重點解決阻礙開放環境優化和開放內容的問題。開放環境建設和優化,政策引導十分重要,同時還得考慮怎麼向制度規范和法制化、國際化看齊,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和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和創新創業環境,真正讓投資者創業愉快、興業愉快、發展愉快。營造適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便利環境,讓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全球高效配置,解決生產要素尤其是中高級創新要素的集聚與培育能力的問題。同時,還要在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建設高水平合作項目、加強各類園區建設等方面發力,進一步豐富開放內容,讓開放真正能招得來項目、引得進技術、留得住人。
歷史已經証明,改革開放是我們必須始終堅守的正確之路、強區之路、富民之路。改革路上會有很多問題,會出現很多困難,但緊緊把握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是我們這代人面臨的必然選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必須始終堅定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落實新時期改革開放重大任務,凝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共識, 譜寫好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