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8日13:54 來源:新華日報
編者按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回首這樣一個重要年份,我國哲學社科理論界涌現了諸多有價值的觀點、熱點、亮點。本期前沿版邀請《思想周刊》首批特聘顧問與特約研究員,請他們梳理2018年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理論熱詞,以饗讀者。
熱詞:新時代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張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時代、把握新時代、引領新時代,不僅是重要的理論問題,更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前進與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第一,不能用“新”與“舊”的形而上學線性思維孤立地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不是一個歷史學意義上的斷代,也不是一個政治學意義上的斷代,新時代與以往實踐之間是繼承、創新與發展的關系。第二,理解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需要從多重維度出發加以綜合把握。一是“民族復興線索”,即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二是“社會主義線索”,即社會主義在中國探索與創新的歷史性超越﹔三是“現代化線索”,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道路”的多樣可能性。第三,辯証把握新時代“變”與“不變”的張力關系。新時代具有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特點、新情況,如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新的發展任務與新的主要矛盾等,但這並未改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
熱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南京審計大學政治與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戴翔:當前,在國際分工深度演進下,生產的無國界性和全球性將所有參與國“網絡”成為一個整體,在整個生產網絡中,各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具有相互依賴和共生共存的典型特征。在這種新型國際分工和生產體系下,處於生產網絡中不同節點的各國之間的關系,如同一個人身體不同器官之間的關系一樣,每一部分都是健康的並且各部分之間必須實現協調才能保証身體的健康,反之,如果不同器官之間一旦出現“過旺”或者“過虛”,都有引發衰竭的危險並波及和連帶其他器官衰竭,最終危及到生命健康和安全。同處同構一體必然意味著命運的一體,這就是所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新時代經濟全球化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為引領,構建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世界經濟。
熱詞:總體國家安全觀
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沛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指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新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創新國家安全理念,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統攬國家安全全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既如此,“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施策有:第一,完善國家安全體系。第二,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第三,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第四,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第五,加強國家安全教育。
熱詞:民營經濟
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卞志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難,這是國內外眾多因素交織影響的結果。黨中央歷來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時代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民營經濟需要正確認識民營經濟在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健全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建立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和發展平台﹔需要多維發力綜合施策,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落地、落實、落細,切實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
熱詞:社會主要矛盾轉變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徐琴:十九大作出了一個新的重大判斷,即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小康階段的中國人民,對物質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優質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身體健康和精神富足的追求日益強烈﹔對各地區、各階層均衡發展、共享發展成果的希冀越來越大。把握好社會主要矛盾的這種性質,就找准了改革再出發的新方位新起點新目標。這是未來各項政策設計、各項工作推進的關鍵依據。
熱詞: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徐琴:按照經濟總量來算,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比於高速度增長時期的要素大投入、資本大集聚和規模大突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質則是創新能力、經濟效率的大提升,是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同步推進,是和諧發展、共享發展的同步協調。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增強優勢、補齊短板,是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內涵。
熱詞:時代新人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劉波:青年是民族、國家發展的未來和新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使命新要求,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宣傳思想工作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培育時代新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要引領廣大青年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樹立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念﹔堅定的“四個自信”是核心,引領廣大青年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同與自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目標要求,將人的全面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面,著力於青年能力培養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切實增強青年本領,提升青年責任擔當意識,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熱詞:新發展理念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孫國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科學的發展理念必不可缺。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於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創新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五大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統一性的集合體。
熱詞:話語體系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翟學偉:如何建立社會科學自己的話語體系是2018年關注的學術熱點之一。這一討論進入到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有不同的建設性建議。在社會學中,話語體系建設承接的是有關社會學是否需要本土化的討論。這一討論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過,但隨著對西方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大量引進與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術交流,其研究微弱而緩慢。當“四個自信”提出之后,學術界開始對話語體系建設與社會學本土化進行了反思,有了不同的聲音。有的觀點認為社會學是在比較一致的學科框架內,比如既有的社會學理論、概念和方法下從事中國社會的經驗研究,因此討論本土化意義不大﹔有的觀點認為社會學需要本土化,但其內涵也有不同的理解,是理論層面的,經驗層面的,還是應用與服務層面的,均可各抒己見。其實,話語體系建設也好,本土化也好,如果不能在學理上有所創新,都難以為國際社會科學界做出中國方面的應有貢獻。
熱詞:文化自信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劉波: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文化自覺與自信是新時代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精神覺醒過程,進而塑造出引領並適應現代化強國的精神文化形態,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本質”“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等來闡述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與作用。應該說,文化自信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沉基礎,也是其核心內容和顯著標志。文化自信的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核心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仰。要固牢中華文化的價值根基,保持中華文化的精神獨立性。要以文化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豐厚的精神食糧,以文化繁榮興盛促進現代文明的生成與升華,以廣泛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與熱愛。
熱詞:改革開放再出發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王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關頭,做出了命運攸關的歷史性抉擇。在鄧小平同志領導和老一輩革命家支持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思想的束縛,開展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改革開放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開啟新時期到邁入新世紀,從站在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崢嶸歲月、40年春風化雨,黨引領人民用雙手書寫一篇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裡風鵬正舉。偉大的夢想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每一個中國人腳踏實地拼出來、干出來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走好新時代的新征程。
熱詞:農民土地權益
南京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吳群:農民權益尤其是農民土地財產權益獲得不充分是當前一個亟待研究的熱點問題,引起學界政界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切實維護農民財產權益。
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賴以生存的空間載體,土地財產權益是農民權益最重要、最根本的體現。解決好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問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有助於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前,著力破解城鄉二元“制度短板”,“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成為當務之急。
熱詞:產業融合
蘇州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王濤: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融合的時代,出現了產城融合、產業融合、文旅融合、軍民融合、城鄉融合、產教融合、產學研融合等一系列的融合。融合的過程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過程,在這些融合中,產業融合無疑是最亮眼的一個。
產業融合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本質所在。產業融合的本質是在信息技術作用下,以價值模塊為基礎出現的信息業與傳統產業在技術、業務和組織上的融合,是企業重構競爭力的過程。用馬雲的話來講,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未來社會將以創造為中心,需要的是數據、智商、情商,把一切標准變成非標准,變成個性化。
熱詞:普惠金融
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卞志村: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為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普惠金融需重點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明確發展普惠金融的目的在於服務實體、精准扶貧﹔二是要建立健全多層次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機構體系、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三是要依托市場、順“市”而為,構建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四是要善用科技手段、融合“互聯網+”,提高普惠金融的可及性與覆蓋率﹔五是要實施鬆緊適度的風險管控,在審慎和效率之間尋找適宜的平衡點,為普惠金融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記者 顏雲霞 袁媛 楊麗 魏曉敏)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