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 發展跨境高等教育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8年12月20日08:16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圍繞“一帶一路”建設 發展跨境高等教育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世界和平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帶一路”建設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旨在共同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共建“一帶一路”涉及眾多國家,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也面臨諸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其中,較為突出的一條就是人才匱乏問題。解決這一現實難題,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跨境高等教育,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共建“一帶一路”對大力發展跨境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所體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引領跨境高等教育的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提出的,這為跨境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也提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跨境高等教育可通過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合作,匯集全球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不同國家協同創造知識並實現更好的傳播與應用,搭建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橋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

另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為跨境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和質量有了大幅提升,已經具備較強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在2017年突破了30萬人,佔來華留學生總數的65%。同時,“一帶一路”產教融合境外辦學新形態逐步形成,對跨國家、跨行業、跨學科的國際化人才需求大幅增長,為跨境高等教育特別是我國高校攜手企業“走出去”,與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機。

近年來,許多高校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需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合作辦學、協同創新、特色培訓、人文交流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已經初步形成了跨境高等教育的基本架構、人才培養模式和政策制度保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跨境高等教育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應該看到,雖然我國跨境高等教育在合作辦學、學歷互認和互派留學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為:

區域發展不均衡,合作國家有待拓展。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主要對象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引進來”方面,目前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隻有10個,僅佔沿線國家總數的15%,佔所有“引進來”合作辦學項目國家總數的比例就更低。在“走出去”方面,目前我國赴“一帶一路”沿線辦學的國家隻有新加坡等9個,中亞5國、西亞18國、中東歐16國都處於空白狀態。可見,我國跨境高等教育不僅“引進來”與“走出去”存在不平衡,辦學的區域分布也不均衡,需著力與沿線更多國家進行合作。

專業覆蓋不全面,合作層次有待提高。在本科以上層次的合作辦學中,沿線參與建設的項目和機構共涉及10個學科、62個專業。其中,工學學科佔合作總數的27.4%,藝術和管理學分別佔18.5%和16.3%。辦學專業較為集中,不能更好適應“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在專科層次的合作辦學中,沿線參與建設的項目共涉及40個專業。其中,財經商貿類合作項目居多,佔比34.2%,基礎設施建設、農林牧漁、醫療衛生、公共管理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專業存在大量空白。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建設的辦學項目和機構雖然涉及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4個層次,但研究生層次的項目非常少,共有16個項目,僅佔總項目數的13.8%,這與“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質量標准不夠健全,保障體系有待完善。以境外辦學為例,急需形成服務“一帶一路”的統一戰略部署和規劃。在法律體系方面,有關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立法相對滯后,現有相關法律法規還不能提供有效保障。在質量建設方面,專業教育標准、內部質量保証標准、外部質量評估標准、合格評定標准和方法也亟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更好推動跨境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積極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各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應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跨境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引領教育開放和跨境高等教育的發展,倡導匯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為共建“一帶一路”培養國際化人才。

二是建立合作聯盟。考慮成立“一帶一路”跨境高等教育合作聯盟,參照國際組織通行模式,將有關國家納入統一的框架協議,搭建跨境高等教育國際會商平台,不斷暢通溝通、交流與協商機制。

三是健全質量保障體系。積極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本標准,可率先在急需專業領域建立統一的課程體系,推進跨區域、跨院校學分互通互認。同時在學位標准、專業認証等方面加強合作,建立國際公認、可比較的跨境高等教育質量標准。此外,還應構建國際化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建立跨境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和咨詢機構,依據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評價規則,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跨境辦學評價體系。

四是設立專項基金。沿線國家應共同設立跨境高等教育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支持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培養,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擴大獎學金規模,加強師資能力建設,推動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等。

(執筆:曹國永)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